趙微
摘要:中國社會的發展經歷了長期的封建主義時期,這無疑在思想、制度等方面給中國社會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早婚問題便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社會問題便逐漸凸顯出來,早婚問題的存在將嚴重影響到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本文試圖從政治學的角度出發,著重討論中國的政治制度對農村早婚問題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農村;早婚 ;政治制度
本文所要探討的早婚主要是指在沒有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男22歲,女20歲)、未進行婚姻登記的情況下,依據當地習俗舉行婚禮,以夫妻名義進行共同生活和生產的行為。這里的婚姻已經是一種事實婚姻。早婚是一種違法行為,但是人們都忽視這一觀念,在提倡晚婚晚育的今天,早婚現象依舊屢見不鮮,而且愈演愈烈。
一、 中國農村早婚問題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轉型加劇,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等政策的提出為農村的發展進步提供了現實條件和制度保障。但是社會轉型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利的影響,由于農村自然條件的限制,長期深受傳統觀念和封建思想的束縛,計劃生育、晚生晚育等觀念依舊沒有深入人心。如今的中國,老齡化嚴重,人口面臨嚴重的危機,早婚現象在此趨勢下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農村地區。
在農村地區,早婚問題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現:第一,結婚雙方年齡偏小。這也是早婚的主要特點,男女雙方均未能達到我國的法定結婚年齡就開始談婚論嫁,過早的開始婚姻生活。由于未能達到法定年齡,不能領取結婚證,大部分早婚青年的婚姻都是事實婚姻。第二,擇偶方式單一,范圍偏小。戀愛的方式主要有相親和自由戀愛,但是早婚的方式更傾向于前一種,大部分農村青年均通過父母或者媒人介紹的方式認識自己的結婚對象,擇偶方式的單一就決定了擇偶范圍的縮小,早婚的農村青年一般都是傾向于就近選擇結婚對象。第三,對于早婚這一現象,在農村地區被普遍認可,并不會受到輿論的譴責。農村地區已經對早婚現象習以為常,人們的普遍意識就是主要舉行了儀式就算作成婚,而不會關心是否達到法定結婚年齡、是否有結婚證等。
二、中國農村早婚問題原因分析
(一)思想因素
首先,濃厚的封建思想意識促成了早婚現象的產生。早婚在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中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它的產生和發展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時期,封建思想在中國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加之在那時已經有了早婚現象的存在,早婚現在便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隨著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也隨之巨變,但是依舊未能完全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尤其在農村地區,這一影響依舊是深刻的,這就無疑為早婚現象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土壤。
其次,農村習俗和婚姻陋習的影響。在農村地區,傳統文化和舊習俗有著很強的慣性作用。地區不同,大家所尊奉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是不同的,有些地區將早婚視為自己的習俗和文化,認為早婚是很正常的事情。包辦婚姻也助長了早婚,在農村,兒女的婚事就相當于父母的一項事業,父母要盡早的結束使命,完成自己的心愿。
最后,成家立業的想法。這一思想因素要歸到結婚者個人方面來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成家立業的說法,導致許多青年存在著先成家、后立業的想法。對于許多青年來說,成家并不意味著立業,而是為了擺脫父母的束縛,擁有更加自由的生活。
(二)社會因素
在社會因素里本論文著重要強調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社會監督不到位的影響,農村本身就是處于各方面監管的薄弱環節,各機構對婚姻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不到位,許多的農村群眾對法律知識知之甚少,缺少基本的法律意識。其次就是教育因素的影響,義務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階段,大力普及義務教育是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是塑造公民文化素質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中高等教育是提升個人和集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在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相對落后的農村,教育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是很重大的。社會監督的不到位只是外在監督控制力量的不夠。教育導致人們缺乏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缺少自律意識,這是群眾內在自我監督意識的缺乏,這也就直接導致人們對早婚問題認識不足,甚至于沒有認識,導致早婚的趨勢愈演愈烈。
(三)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是本論文著重要討論的影響早婚問題的一個因素。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化、新農村建設等政策相繼出臺,這無疑為農村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但是在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洪流中,卻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了政策制定不全面,政策實施不健全。
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國的婚姻法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等法律法規對早婚并沒有做出處罰規定,雖然說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早婚是一種違法行為,但是這在立法中并沒有明確的說明,也沒有制定出明確的法律措施,有關部門的管理也僅僅是對早育做出了規定,這就使得人們可以鉆法律的漏洞,在普遍認可早婚的農村地區,早婚現象就會更加的普遍。
其次,在政策的實施方面。國家在農村基層管理中弱化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隨著三農政策的逐漸實施,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一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農村中的干部在農村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具有雙重身份,第一,他們是國家的干部,要體現國家的意志;第二,他們是村民中的一員,要實現社會生活的穩定和諧。國家是禁止早婚的,但是卻沒有嚴格的立法,但是農村社會卻是容忍早婚的,這就使得基層干部在管理中是矛盾的,甚至有些管理者對早婚問題不管不顧,導致現在的早婚逐漸盛行。
三、 中國農村早婚問題解決對策
(一)社會思想方面
要想徹底改變現存于農村中的早婚現象,我們就要先從改變思想開始。我國傳統封建思想可謂根深蒂固,要想改變早婚現象,思想教育要先行,這就需要社會輿論的引導,也需要個人思想的覺悟。首先,新聞媒體要加大對社會輿論的積極引導,宣傳正確、健康的婚姻觀,引導公眾明確認識早婚對于個人和社會的不利因素,避免報道負面新聞,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再者,加大對農村以及落后地區的教育宣傳,當地民政部門更要不定時地對當地居民進行《婚姻法》的宣傳,逐漸改變早婚滋生的思想土壤。
(二)法律制度方面
其一,用制度保障教育公平,擴大尤其是擴大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力度。我國農村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范圍不廣,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階層之間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屢見不鮮,與城市相比,無論是義務教育的普及力度還是普及范圍都普遍落后,尤其是在落后地區表現更為明顯,這使得落后地區的孩子未接受完義務教育就提早進入社會,為早婚行為埋下火苗。“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要用制度保障教育公平,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義務教育階段在教育設施、普及力度方面的差距,保證貧困地區、農村孩子有書可讀、有書必讀。
其二,加大立法宣傳,落實執法教育。雖然我國《婚姻法》對于早婚現象明令禁止,但依然存在諸如立法不完善、執法不到位的現象,對于傳統的“只辦席、不領證”沒有明確提及,這使得很多人鉆了法律的空子,早婚現象雖禁而屢禁不止。所以在法律方面,一者要完善《婚姻法》,明確規定早婚屬于違法行為,并將其納入法律程序;二者要切實落實執法,當地民政部門要把所管轄地的婚姻情況登記在冊,減少事實婚姻的“漏網之魚”。
四、結語
我國早婚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不僅需要國家從法律制度方面約束,還需要社會在輿論方面的引導以及個人在思想認識方面的提高。早婚問題關乎個人幸福、社會穩定,必須從根本上予以重視并積極解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早婚不再是我國小康路上的“絆腳石”,我國社會也將在健康的“陽關道”上高速運行。(作者單位: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孫淑敏.農民的擇偶形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楊子慧.早戀早婚早育回升原因及對策研究[J].人口研究,1990(5).
[3]鄧小燕.中國當代農村青年早婚問題研究綜述[D].湖北省工會干部學校,2014.
[4]韓沛.新農村建設視角下青年早婚問題探析[D].鄭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