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媛媛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個來自東方國家的構思正在為亞太地區和歐亞的國際化合作注入新的動力,并將開創區域合作的一個新時期,這就是宏偉的“一帶一路”戰略。
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偉大戰略構想后,這條貫通中國、亞太地區和歐洲的經濟走廊正在穩步建設中。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會在參與國間密切往來的經貿活動的帶動下加速前進。因此,應該以我國的基本國情為基礎,把握機會,迎接挑戰,使人民幣國際化更加穩步有序進行。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新動力;一帶一路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能夠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另一方面可以維持我國的經濟繁榮,是我國21世紀最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同時,當今國際環境變化莫測,“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提出的。
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既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細化,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一帶一路”帶動和促進,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二)文獻綜述
陳四清(2014)在《開啟人民幣國際化新格局》中提出,在當前推進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代表的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人民幣通過資本賬戶進行輸出的未來發展變得越發清楚,人民幣國際化將進入兩條主線(當前的發展主線為“貿易結算+離岸市場”)交替推進的發展新格局。
保建云(2015)在《論“一帶一路”建設給人民幣國際化創造的投融資機遇、市場條件及風險分布》中提到,“一帶一路”建設,一方面給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難得的投融資機遇,另一方面各個參與國同樣面對著來自市場競爭的不確定性、政治穩定性、貨幣與金融等方面的風險。因此,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積極倡導和推動亞洲自由貿易區和亞洲經濟共同體的建設,并在合適的時機開啟貿易區之間的談判。
二、人民幣國際化概述與發展現狀
人民幣走出國門,在世界進行流通,成為國際貨幣的過程,就是人民幣國際化。
(一)人民幣在跨境商貿和直接投資中的使用范圍逐步擴大
2009年4月,我國決定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截止到2015年,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的金額不斷增加,漲幅在50%以上。
2011年1月,境內機構可以使用人民幣直接對外進行投資(ODI),截止2015年末,ODI人民幣結算額成倍增長。2011年10月,境外投資者可以用人民幣進行境內直接投資(FDI),截至2015年末,FDI人民幣結算總額也出現成倍增長。
(二)人民幣與多種外幣實現直接交易,互換不斷發展
2014年10月28日,新加坡元成為今年第四個直接與人民幣交易的貨幣。目前,人民幣已經實現了9種外幣的直接交易。人民幣直接交易的實施,使得客戶外匯交易成本降低,同時交易收付流程更加快捷。人民幣與外幣直接交易,不僅能促進雙方經貿關系,深化貿易投資和金融合作,還將有助于增加人民幣在直接交易市場的流通性,使得人民幣匯率處于比較穩定的水平。同時作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因素,廣泛的貨幣互換也不斷發展。
(三)實行滬港通改善人民幣雙向流動機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香港是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地位與作用均極為特殊,歷史上曾是中國與外部實現金融銜接的重要橋梁。滬港通為資金在香港和內地雙向流動搭建了新的橋梁,對擴大人民幣使用以及離岸市場(即在中國境外開展人民幣相關業務的市場)建設都有積極的作用。同時,滬港通將促進內地資本市場的完善,推進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
三、“一帶一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一)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投資機遇
“一帶一路”周邊多數發展中國家近年來經濟增長出現放緩的現象,并且公共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路各國之間的陸路經貿通道建設,會對其經濟貿易合作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陸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規模的投資,給人民幣境外投資帶來了新機遇。
(二)促進“人民幣區”形成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占世界總人口近六成,“一帶一路”將把中國和眾多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更加密切地融合起來。未來將逐漸形成一個類似歐元區的‘人民幣區,在這個區域內,多邊貿易均可使用人民幣結算,并且逐漸遠離對美國和歐洲市場的依賴。
(三)為人民幣跨境使用開辟新途徑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加快的背景下,跨境使用人民幣的頻率不斷提高并且范圍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在境外流轉水平再上新臺階,與主要的世界貨幣的差距繼續縮小。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根本動力仍是市場需求,“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促進周邊國家在經濟、金融、政治、文化等領域廣泛的合作與發展,帶來了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新需求。
四、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一)準確定位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需要正確處理不同貨幣之間的關系,應該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尊重市場參與者選擇使用哪種貨幣,從而降低不必要的摩擦。實際上,不少沿線國家自身在很大程度自愿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只要中國繼續推進雙邊貿易,在增加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的方便性的同時,真正降低人民幣的交易成本,人民幣區域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從而使得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更加夯實。
(二)進一步推動匯率、利率的市場化改革
2009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一直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更加平穩既能夠保障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正常持續推進,也是人民幣成為世界主要貨幣的重要前提。同時,利率的市場化改革也邁出了新的一步,從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強機制建設和推動產品創新等多個層面加快推進,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能夠自主定價,市場機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顯著加強。隨著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程度的加深,為人民幣跨境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環境。
(三)建立監管協調機制,降低人民幣國際化風險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可能會增加資金流動的不確定性,帶了一定的風險。為應對各種可能的風險,應完善應對風險和處理危機的各種制度機制,建立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并且加強各個參與國在風險和危機處理方面的交流合作。同時,還應使各國的征信管理部門、征信機構和評級機構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使用更多的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一起參加“一帶一路”的各種重點項目的建設,使得絲路基金和各國主權基金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促進各國的風險監控和金融監管的合作,從而逐步形成區域性的高效監管協調機制。(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陳四清.開啟人民幣國際化新格局[J].中國金融 2014,24:84-90
[2]保建云.論“一帶一路”建設給人民幣國際化創造的投融資機遇、市場條件及風險分布[J].天府新論 2015,01:45-50
[3]林樂芬; 王少楠.“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J].世界經濟與政治 2015,1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