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往來
中國外交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從“悶聲發大財”式的規則跟隨者、執行者到主動利用主場外交、爭取話語權、全面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中國外交似乎進入一個質變的新時代。《文化縱橫》2016年4月號關于“中國外交新時代”的四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回應了這個問題,各自的指向既有重合也有分歧。作者們的基本共識是,中國的高度崛起給外交帶來了三個層面的挑戰甚至危機,一是如何認識自己,本質上是“中國是什么?”問題的當代翻版;二是如何有效合理地將對自我的定位和認知傳遞給外部世界; 第三則是在高度認可國與國之間關系的“相互構成”性質基礎上,如何處理與外部世界的相互認知、尤其是如何緩解和消除外部世界對于中國的種種誤解猜忌和不合理的想象。
換言之,幾位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無法清楚和諧地認知中國自身的性質也不可能形成對外連貫的外交政策,更不可能說服他人;而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本身也需要自我認知之外的眼界和能力。楊成筆下對中國的定位落在“堅持社會主義、迅速崛起的具有全球影響的地區性、開放性、發展中的負責任大國”。蔡孟翰強調的對于“國體”“政體”概念認知上的落后和混淆,“沒有適當辨別亡國與亡天下的差異以及掌握兩者之間的關系”導致了中國崛起的“理論困境與危機”。石之瑜、王宏仁筆下中國自身希望對外塑造形象和西方世界強加的“中華帝國”標簽進一步引發的恐懼也部分反映在沙伯力和嚴海蓉對于中資企業在非洲帶來的諸多意料之外的誤解。
同時,幾位作者也在不同程度上認可中國崛起的實踐、尤其是中國新領導層推動的外交政策的變化已經超越或者偏離了中國知識界對于外交能夠提供的有效知識,所以在中國外交新時代背后隱含著的是外交戰略、外交政策背后知識生產體系的不滿和希冀。
在上述共識背后,讀者自然會進一步追問“怎么辦”的問題,而這一層面現實的復雜甚至殘酷性可能都超越了本期幾篇作者所希望或者有能力駕馭的層次。楊成對“適應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國際議程倒逼國內議程、國內議程反彈國際議程”外交局面的表述固然有吸引力,但是如何落在實處言之不詳。類似的,蔡孟翰對于“國體、政體”認知缺陷批判在啟迪讀者心智的同時,卻幾乎沒有回應自己文章開篇和總結反復提出的“大戰略”的缺陷:我們不知道理清“國體、政體”之辨會如何幫助當下的中國構思“對內對外有前瞻性有說服力的崛起大戰略”。 相形之下,石之瑜、王宏仁提出了一個清晰、可操作的行動方向:將中國外交“歸諸淺顯的雙邊話語”,尤其是強化雙邊外交的“角色關系”特征,從而超越美國對中國的圍堵。但是從此前中國的外交實踐來看,中國實質上實踐、奉行雙邊原則的實例并不少,無論是在中亞還是在南海問題上。恰恰是中國對雙邊原則的重視引發了不少外交伙伴的緊張,加劇了中國利用自身實力打壓對手、甚至有意破壞地區現存多邊機制的負面印象。而雙邊框架即便起到作者預期的作用,又如何幫助消解作者看來是困惑的歐美輿論界給中國貼上“中華帝國”的“便宜標簽”呢?
上述差別和模糊也多少反映出知識界在中國外交新時代到來共識之外仍然存在的分歧和含混,這多少也是必然。是否可以追問:在分歧和含混之外,無論是知識界還是政策圈對于中國外交新時代認識的“最大公約數”在哪里?同時,在外交知識生產領域,楊成建議的增加國別研究的努力、蔡孟翰隱含的對于歷史基本概念的重新審視、以及沙伯力和嚴海蓉實踐的對在地實證研究的重視則都可能是這個知識生產體系伴隨著中國外交成長必須的調整與可能的貢獻。
—— 張昕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
海外華人信教問題一直是海內外移民信仰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許多研究集中于討論華人進入移民地之后選擇信教這一行為背后的動因及其造成的結果。適應當地社會和文化被認為是皈信宗教最核心的誘因(概括起來可稱為“同化論”)。也有學者探究一些少數族群在主流社會中刻意保持自身族群信仰和文化的做法,他們借此來鞏固族群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或可稱為“異質論”)。曹南來博士的文章卻另辟蹊徑,留法溫州商人確實信仰了作為西歐主流宗教的基督教,但卻是到法之前便已信奉乃至受洗。他們在組織結構上與中國國內的教會組織聯系密切,卻和當地的教會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與此同時,這些華人基督徒又在自己的信仰中融入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比如家族主義、鄉民主義等)。這樣的觀察顯然超脫出目前已有研究的同化論和異質論,展現了跨國移民宗教選擇的多元性和復雜本質。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錢霖亮
賀雪峰老師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高端領域不可能容納下13億人口的中國,除非將現有10億人口的核心國家驅逐。如果兩者并存,則高端產業的壟斷優勢將削弱,由此帶來的超額利潤將大打折扣,提升國民收入的作用將十分有限。另外,11000美元的界限已經過時,許多拉美國家都已超過這一限額,我們仍不能說他們跨越陷阱。即使是一些高收入國家如希臘,實際上也未跨過陷阱,只是之前被高負債所掩蓋罷了。歸根結底,核心國家的資格是有限的,半外圍國家是很難上升的,這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所決定的。賀老師抱著中國在資本主義體系地位上升的幻想,不惜犧牲民眾擴大消費的合理需求,其討論有失當之處。
—— 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