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萍
摘 要:教師語言藝術高超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在教學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教師的語言要做到:言而有趣、言而有律、言而有情、言而有勵、言而有物、言而有理、言而有啟。
關鍵詞:語言藝術;課堂教學;言而有趣;言而有物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4-0059-01
語言作為主要交際工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在課堂中它更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重要工具,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教師語言藝術的高超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恰到好處地運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學生。由此可見,課堂學習效果和教師的語言藝術是緊密相連的,教師應合理運用語言藝術來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一、言而有趣
作為教師,課堂就是戰場。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是一種“煎熬”,尤其是活潑好動的小學生,要他們端端正正聚精會神地聽好一堂課,著實有困難。要解決這個困難,教師就要具有良好的語言功底,運用巧妙的語言駕馭好課堂,平鋪直敘的講述到最后只能淪為“催眠曲”。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樂于學習,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要做到這點需要教師具有淵博的知識,各種成語、謎語等能恰到好處地引入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消除他們的疲勞感,調節課堂教學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張弛有度。
二、言而有律
音樂的優美旋律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好的音樂能“繞梁三日,不絕于耳”。在教學中,富有韻律的語言同樣也能讓學生聽起來和諧悅耳。在語文課堂中,若教師的語言能讓人聽起來如沐春風,身心愉悅,讓人置身在美的環境中,那么這堂課一定能吸引學生。作為語文教師,課堂語言絕不能平平淡淡,總是一種音調語速只會讓學生陷入沉悶、昏昏欲睡的境地。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使其富有變化。
三、言而有情
學生在課堂上的理解體驗與教師自身的語言情感也有一定的聯系。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和渲染能讓學生如臨其境,他們的情感會隨著教師的語言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感慨憂傷,時而興高采烈,時而悲寂寥落。在一次聽《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的觀摩課時,執教老師就讓學生通過感受畫面和朗讀課文來體會文章的真摯情感。通過老師范讀文中人物的對話,學生試讀,反復朗讀等多種形式來感受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情感與畫面相交融,讓學生在讀中、在情中感悟到母愛的偉大。
四、言而有勵
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自古以來學生對老師就存在著一種像對父母一樣的崇敬之情,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十分重視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教師的評語往往能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和積極性。生動形象、多變、富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就像甘霖灑在學生的心田,把學生引入到快樂奇妙的境界中。如在《螞蟻和蟈蟈》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朗讀“冬天到了,西北風呼呼地刮起來?!币笇W生讀出自己的感受,教師的評語就起了重要的激勵作用。如“這冬天可真冷啊!”“老師都快要被風給刮走了。”“老師凍得汗毛都要豎起來了?!钡鹊龋瑢W生在教師的激勵中越讀越有勁,越讀越充滿感情。
五、言而有物
一節課只有四十分鐘,要在這段時間中完成教學目標,向學生傳授知識,就不能在講授過程中夸夸其談,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把生活實際與課堂學習聯系起來,使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相互交織融合。優秀的教師還往往能在教學中有目的地插入寫作背景、作者介紹等來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相關知識,既增加知識面,又調動學習興趣。
六、言而有理
在教學中,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獨裁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表述觀點和見解時應該言而有理,注意見解和內容相統一。學生在教師有條有理的講述中獲得知識和見解的印證,領悟到道理,從而對教師心悅誠服,對教師的教育指導更愿意接受。
七、言而有啟
“學問”就是有學有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回答出來的。在學生不解之時,教師就應適當點撥,使學生受到啟迪,要發揮出學生學習促進者的作用。學習的世界浩瀚如海,要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教師的點撥語就要巧妙,就要抓住重點,讓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當然,教師的點撥也要適度,不能越俎代庖,這樣會弱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及對學生的引導作用。
八、結束語
俗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教學應該是“師欲善其課,必先善其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語言藝術是需要不斷學習和鍛煉的。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的教學之本,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汲取營養,唯有“源頭”有充足的水源,活水才能源源不斷。作為語文教師汲取養分的途徑就是博覽群書,向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學習。“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要加強語言基本功訓練,錘煉語言的規范性、準確性、生動性,賦予語言真摯的情感;要發揮啟發性和激勵性作用,逐漸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要調節教學氛圍,優化教學效果,成為具有語言特色的教師。
參考文獻:
[1]于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孫菊如.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張琴.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語文天地,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