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不少家長在給孩子補充各種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一些企業也抓住這種心理,向家長推出各種益智或者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
“以前總擔心他營養不夠,變花樣給他做吃的,現在想著怎么幫他減肥。”張欣最近很煩惱,她的兒子剛滿10歲,體重已過百了,比同齡的孩子胖很多。今年,張欣給兒子制訂了一個減肥計劃,幾個月下來卻收效甚微。張欣無可奈何,“沒辦法,我不給他吃,他就鬧。”更讓她擔心的是,兒子越來越不愛動,爬層樓梯都要喘好一會兒氣。
跟張欣一樣發愁的家長并不少。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下的肥胖人群已達1.2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指出,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比2002年分別上升了5.1和4.3個百分點。
小胖墩激增
每次跟家里通電話,奶奶都會向吳青報告孫子吃了多少東西。“我兒子才5歲,飯量比我都大。”吳青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她跟丈夫在北京工作,孩子由爺爺奶奶在湖南老家撫養。在她看來,自己在外賺錢,就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孩子吃得好這一點是應該的。不過,奶奶在一日三餐之外,零食也讓他隨便吃。
“胃口好,身體棒。”這個觀念扎根在很多人心中,吳青也一直認為孩子能吃是好事,在視頻中,她發現兒子越來越胖了,有些擔憂。但奶奶不以為意,“家里這邊比他胖的多著呢。”
“看到孩子胖乎乎的,就認為孩子是健康的,尤其是男孩子,希望他胖一點、壯一點,這種體形認知對兒童肥胖產生重要影響。”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馬冠生教授說,“出現肥胖首先是能量攝入超過能量的需要。對于生長中的孩子來說,要保障能量的攝入比能量的消耗多,保證體格的發育,但過度也不行。”
他指出,肥胖是一種疾病,對兒童的健康會帶來危害,影響體格的正常發育,給呼吸、循環、運動等多個系統帶來危害。肥胖也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另外,“胖墩兒”往往成為被人取笑欺負的對象,出現自卑、抑郁、焦慮等異常心理。
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發育研究室主任李輝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肥胖可能從嬰兒期延續到兒童期,再延續到成年期,很多孩子性發育提前,或者性早熟,跟營養過度、體重過大、超重肥胖有關。
馬冠生發現,1985年至今,前20年城市孩子超重肥胖增長比較快,近10年農村地區孩子已經出現肥胖快速增長的趨勢,
據他分析,肥胖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近20年肥胖率增長迅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基因不會發生變化,主要還是整個生活方式、環境發生了變化,包括膳食結構不合理、運動減少、看屏幕時間延長等。
中國的膳食模式在1985年后變化很快,谷類食物消費減少,動物性食物消費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百分比明顯增加。近些年來,兒童光顧快餐店的機會也增多了。“我做過一個調查,1998年城市孩子平均每星期光顧西餐店的比例是2.7%,到2008年已經上升到15%以上了,含糖飲料的消費也明顯增加。”馬冠生說。
家長的誤區
張欣的煩惱其實是這兩年才有的,她的兒子從小長得比同齡的孩子快,個子高,塊頭大,在小區里很招人喜愛。別人的贊賞讓她加大了喂養力度,孩子的胃口也越來越大。
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李輝發現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誤區。“有的家長覺得孩子越大越好,長得越快越好,其實不是,要符合生長發育規律,長得太快太大也不好。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或者只要吃了魚、肉、蛋這些蛋白質含量高的東西就好,其實首先要有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吃了主食再吃副食。”
“趕緊給孩子補鈣,錯過年齡就長不高啦!”“我家寶寶最近有些厭食,要不要補點鋅呢?”在一個“80后媽媽”群里,經常出現這些信息,成員分享最多的鏈接便是功能性食品或保健食品的購買頁面。
不少家長在給孩子補充各種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一些企業也抓住這種心理,向家長推出各種益智或者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
“一般情況下,吃功能性食品是沒有必要的。正常的飲食就能維持孩子的健康,只有一些孩子,由于存在問題,需要一些營養干預,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攝入功能性食品。微量元素這些東西不是越多越好,要適量,家長不應該自己盲目地補充。”李輝說。
她指出,正常情況下,各種營養素應該從食物中獲取。有些營養素之間會相互干擾,這個攝入多了那個就少了。而且不同孩子的狀況不一樣,不能看別人家的孩子吃什么就給自己孩子吃什么。
在她看來,孩子的營養狀況好了,免疫力就會提高,腦發育也就好了。但孩子的智力不是吃出來的,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孩子不能光喂不管,還需要教育。現在很多家長回家就抱著手機,不管孩子,這是最大的問題。“一些孩子三歲了還不會說話,你不跟他交流,不理他,跟他在一起的時候玩手機,孩子能會說話嗎?運動方面,你不出去活動,孩子能出去活動嗎?要讓孩子發育得好,你就得教他,這叫環境刺激。”
李輝強調,“孩子養得好不好,主要責任在于家長,養育水平決定了孩子長得怎么樣。家長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
跟孩子一起成長
家人勸吳青生二胎,但她還是打算遲兩年再要。“我們還沒準備好就有了老大,要不是有老人幫著帶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辦。”她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啥時候才學得會呢?自己還是個孩子,就要照顧寶寶。”孩子出生后,吳青的QQ簽名一度是這句話。
80后、90后一代陸續成為父母后,大多數面臨不會帶孩子的尷尬。“天價”月嫂、育兒嫂等在近年興起,瞄準的便是這一批年輕父母。
“這些年輕的父母自己還是個大孩子,很多知識是欠缺的,要想養育好孩子就得學很多東西,和孩子一起成長。”李輝說。
但她也認為,這一代家長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大多數受過一定的教育,文化程度較高,有能力接受科學的育兒知識。
馬冠生希望能將“食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大家都來學習營養的知識和技能,家長們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孩子,購買制作食物的時候讓孩子參與,讓他們了解基本的食物知識及搭配。
“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知識、營養知識并不難,家長要多學習。只是現在網絡上各種信息太多,要學會辨別,科學地分析,不能什么信息都接受。”李輝說。
她建議家長定期檢測孩子生長發育的基本指標,包括身高、體重及三歲以下孩子的頭圍。這三個看似簡單的指標能反映很多生長發育的信息。
她進一步解釋,體重是反映近期和遠期營養狀況的指標,是最基本的生存指標。身高是反映身體的線性生長的指標,跟長期的營養狀況和健康狀況有關,如果長期的營養不良,或有潛在的疾病都會干擾身高的增長。通過頭圍可以大致了解孩子腦的發育,頭圍過小、增長過慢、頭圍過大都可能有些問題存在,所以三歲前要定期檢測孩子頭圍的變化。大一點的孩子還要看身高和體重的關系,也就是BMI(身體質量指數),營養不良或者超重肥胖由這個指標來判斷。
測量之后,要將結果跟正常標準去比較,看看孩子生長的水平處于正常人群中的什么位置。還要通過兩次的測量看他增長的速度,如果生長曲線變平了,或者下降了,就可能存在營養素攝入不足,或者有潛在的疾病在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可以盡早找相關醫院去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予以糾正。如果生長曲線在一段時間內快速上升,就要注意有沒有超重或者肥胖的趨勢。
李輝所在的兒童生長發育研究室制定了0至18歲男童、女童身高、體重百分位曲線圖,可以作為評價兒童生長發育水平的參考標準。在這個百分位曲線圖中,排在第50百分位的就是一個平均水平,正常范圍是在3到97之間。
“養育孩子是個系統工程,也是個實踐的過程,需要家長用心去做。”李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