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沉重的禮金過度強調了“禮”的價值,卻歪曲了“禮”的內涵,本來增進感情、互幫互助的美德,卻變了色彩和味道。
禮尚往來,是中國人悠久的傳統習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應該加以宣傳和發揚。然而,《民生周刊》記者近期走訪發現,在農村的個別地區,借各種理由大擺酒席收禮的風氣濃厚。
沉重的禮金過度強調了“禮”的價值,卻歪曲了“禮”的內涵,本來增進感情、互幫互助的美德,卻變了色彩和味道。
無論是遼寧的李明強、江蘇的王保山還是山東的孫占發,面對沉重的人情債時都顯得有幾分不解和無奈。孫占發說:“那又有什么辦法呢!在我們農村,名聲和面子有時候比性命還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置身其中的人也在試圖讓“禮”回歸本來的面目。
李明強隨禮
農歷四月初六,李明強起了個大早,他要駕駛摩托車到30公里外的鄰鄉參加朋友孩子的滿月酒。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孩子滿月有擺酒席的風俗。
李明強和朋友老六相識多年,但是平時來往較少。一個星期前,李明強接到老六的電話,得到消息的李明強在電話里緊忙賀喜,撂下電話卻一臉愁容——這是他半個月內接到的第四份邀請。
出發前,妻子往李明強上衣口袋里塞了200元錢,并囑咐說:“先別著急往外掏,看別人都隨了多少,有隨100塊的,你也隨100塊!”李明強應了一聲,跨上摩托車一溜煙走遠了。
李明強妻子王金花對《民生周刊》記者說,前幾天村東頭王二家房子翻新隨禮200塊錢,鄰居兒子在市里買新房隨禮500塊錢,給侄女的公婆祝壽也隨了500塊錢……僅半月人情支出就有1000多元。
朋友老六的酒席排場很大,足足擺了有30桌。與老六簡單寒暄了幾句,李明強開始和周圍的客人閑聊,赴宴的客人多是七里八鄉的農民,彼此敞開話匣子就聊到了禮金,李明強發現與老六關系一般的人都隨了200元的禮金,與老六關系稍微近一些的人則隨了300至500元不等,有的甚至更高。
出門時王金花囑咐的話還在李明強心中回蕩,“看看周圍人那種霸氣的場面,100元確實有些拿不出手……”李明強攥著200元錢在賬桌前徘徊了一會兒,手心有些發汗,還是遞了過去。看著賬本上赫然寫著“李明強 貳佰元整”才轉身離開。
李明強說那天的酒席很豐盛,還有平時少見的海鮮。連日來四處赴宴讓他身體有些發福,他聽周圍的鄰居說,老六辦完孩子的滿月酒有可能要在市里買房子,言下之意是過段時間還得再擺一次酒席。
回到家,已是下午兩點半,王金花正在本子上計算著近幾個月的開銷,看李明強進來的臉色就知道200元錢已經送了出去。王金花嗔怪丈夫:“交了一些狐朋狗友,八竿子打不著的朋友,有了事兒就給信兒!”李明強悶著頭,不吱聲。
李明強家以種植玉米為生,一年的純收入有4萬多元,加上李明強平時出去打些零工,一年總收入有5萬元左右。可是近兩年來花樣繁多的酒席和隨之產生的高額禮金讓這個家庭有些吃不消,王金花說家里去年一年送出去的禮金有17000元,其中有4份禮金都超出1000元,最低金額為200元,與前幾年不同的是,100元的禮金已經很少見了。
傍晚,李明強接到表姐的電話,得知外甥的婚禮下個月舉行,李明強和王金花高興得不得了,王金花說:“這可是婚姻大事,我們都要到場,為他們祝福。”李明強夫婦認為,婚禮是大喜事,不同于其他的擺酒席,這種份子錢花得心甘情愿。
“稀客”王保山
王保山是村中較早反對“無事酒”的人,倔強的脾氣使他在村民中有點不太合群。
五一假期剛過,王保山就收到了三份請帖,帖子上僅寫明喜宴的時間和地點,并沒有說明具體事由。王保山此前聽鄰里間傳出消息,這類請帖無非就是房子換瓦、子女升遷、長輩做壽之事。對于這類酒席,王保山向來是不參加的,妻子李鳳英出于鄰里關系的考量勸過他多次都沒用。
李鳳英對《民生周刊》記者說,這幾年“無事酒”確實多,每個月都會接到幾張請帖,多的時候有四五張,現在農村的人情開銷大,有時候一兩百元都拿不出手。李鳳英有時候也理解丈夫的做法,不過畢竟一個村里住著,低頭不見抬頭見,總覺得別人家有事不去有損情面。
前年冬天,王保山外出打工,家里的人情往來都由妻子李鳳英一人操持。在這段時間,李鳳英參加了幾場酒席,份子錢和其他村民一樣“隨大流”,讓李鳳英沒有想到的是,王保山打工回來得知此事把她狠狠地數落了一番,埋怨她絲毫不考慮家里的經濟狀況而自作主張。
因為這事,王保山夫妻倆還吵了一架。王保山對記者說,自家條件一般,年收入也不過3萬元,可是一年的人情支出就將近一萬元。王保山說,自己出去打工的這幾個月都掙不來一萬元。
王保山夫婦因隨份子吵架的事情在村里人盡皆知,有時候村民操辦“無事酒”也就不敢給王保山家遞請帖,久而久之,個別鄉親和王家的來往也少了。“這可辦可不辦的酒席怎樣拒絕又不失情面?高額的禮金能否回歸到幾年前的樣子?”這讓李鳳英有些為難。
在妻子的勸說下,王保山參加了村民王二父親的壽辰慶典。李鳳英說,王二平時為人熱情,別人家有事也沒少幫忙,鄉里鄉親的還是去撐一撐場面。王保山拗不過妻子,揣了200元錢走了。
王保山說那天的酒席上,十里八鄉的人來了很多,大家都說王保山是“稀客”,這言外之意王保山心領神會。他紅著臉和大家閑聊幾句就往賬桌旁走,他發現禮賬本子上和以前有些不大一樣,竟然還有送50元份子錢的,而隨100元禮金的占了大多數,王保山喜出望外,立即掏出100元記在了賬本上。
出了賬房,王保山問同來的村民,為啥這禮金額度下來了?村民告訴王保山,現在“無事酒”太頻繁,一家舉辦的次數多了,大家自然把金額降下來。王保山不住地點頭,表示贊同。
回來的路上,有的村民勸王保山也操辦一場酒席,王保山說自家沒啥事,能操辦個啥呢?村民開著玩笑說:“沒事找事唄!聽說有的地方牛下犢子都要擺酒席的。”王保山深吸了一口煙,瞇著眼睛說自家沒牛。
孫占發辦酒席
孫占發端坐在自家的沙發上,盤算著上次給孫子辦滿月的總體開銷。如果算上即將舉辦的喬遷慶典,這應該是他三年內辦的第四次酒席了。
兒子孫仁里翻弄著手機上的通訊錄,對于尚未接到邀請的嘉賓進行最后一次排查。孫仁里在市里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裝修完畢再等幾個月就可以搬進去了。父子倆決定在搬新房之前擺一次酒席,“現在農村都流行這個。”
近幾年,孫占發父子的人情開銷直線攀升,前幾年村里還有50元的份子錢,這兩年關系最一般的也要100至200元。雖然孫仁里成家之后還和父母住在一個院子,但是每次接到的請帖都是兩份,分別寫著他們父子的名字。孫占發說,在農村結婚之后就算一戶了。
面對紛至沓來的請帖,父子倆沒辦法,也開始操持辦酒席。辦了三次酒席之后,孫占發算了賬,這幾年不僅把花出去的份子錢收了回來,而且還有一些盈余。起初,孫占發的妻子并不同意他的做法,到后來也漸漸默許了。不過夫妻二人認為,辦酒席不能太頻繁,“一年搞一次就差不多,辦多了別人會說閑話,自己面子上也過不去。”
村子里深諳此中門道的人,從三五年前就開始頻繁辦酒席請賓客,一時間你方唱罷我登場,循環往復,于是這種風氣蔓延開來。
孫占發說,辦酒席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現在有些村民專門靠辦酒席賺大家的份子錢,有時候根本沒事也會搞一次酒席。“對于這樣的事情村民們也逐漸開始抵制,畢竟這種風氣不能讓它蔓延開來。”孫占發說,前不久有一戶農民收完大家的禮金沒幾天就搬家了,類似這種就很難把隨出去的禮金再收回來了。
孫占發覺得像喬遷之喜這種酒席還可以理解,辦完這一次也就沒什么大事情了。孫占發說村里人一年的生活開銷不高,就是人情錢占了總支出的一大部分。而他的女兒在城市生活,人情開銷并沒有農村這么高。
孫占發囑咐兒子,關系平常或疏于往來的人就不用給請帖了,他認為這次酒席的目的就是把隨出去的份子錢收回來,至于那些沒太多人情來往的也不要難為人家。孫占發在一摞兒子寫好的請帖中挑出了一部分。
5月中旬,在親戚朋友的建議下,孫家人將酒席提前舉辦了。孫占發說,給請帖的親朋基本都來了,那天大家在酒桌上推杯換盞,甚是熱鬧。直到晚上八九點鐘,大家才各自散去。
孫占發和妻子查看當天的禮金賬單,統計完相視一笑。孫占發說,當天來的人雖多,但大家的份子錢并未增多,與此前相比這次人均份子錢要少很多,禮金最多的是500元,100元則占了絕大多數。
孫占發沒有抱怨或不滿,他說如果大家都能把禮金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這也為此后的人情支出減輕不少負擔。妻子在一旁說,本來就該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