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陳偉
清晨,薄霧輕撫著山嵐,滿山茶花開得正艷。和著鳥兒的叫聲,京山茶花源老板朱向陽開始了他每日例行巡山,做好迎接第一批游客的準備工作。誰曾想到,這位浙江籍老板過去做電纜生意風生水起,一夜之間突然改行,隱身荊門市京山縣,投資2000多萬元,創辦起湖北首家主題茶花源。
在荊門市,像朱向陽這樣投資綠色產業的老板有近千人,這一氛圍得益于當地大力支持綠色產業發展。近年來,荊門市委、市政府把綠色發展作為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頭戲,投入80多億元全力打造“山水森林城市”, 營造出“萬花迎春、綠蔭護夏、彩葉映秋、紅梅兆雪”的生態環境。
綠植理念
荊門市委、市政府倡導的“綠色決定生死”和“生態立市”理念,讓全社會形成了植綠、愛綠、護綠的濃烈氛圍。
崔青是荊門市某林場下崗職工,當年他放下伐木斧心中滿是惆悵。然而,停伐以后的生態效益給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驚喜。2004年初,他在自己的小木屋辦起了“小狗抓雞農家樂”。蔥郁的森林、誘人的花香和清新的空氣……這些原生態一下子吸引了大批城里人,讓他不到兩年就收回成本開始盈利。
生意好了要擴建,在不砍一棵樹、不傷一根草的前提下,崔青投資480多萬元建起了吃住玩樂一體的新房。雖然多花了近百萬元,但房子依山順勢保護了生態。他詼諧地說:“表面上看我是用小狗抓土雞,其實我抓的是生態商機。不然,我每年50多萬元的收益找誰要去?”
荊門市鐘祥市太子軒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旭東,投資400多萬元買下幾座荒山,種上了核桃、獼猴桃、枇杷、橙子、葡萄以及銀杏、桂花、對節白蠟等名貴樹木,樹下養了鴕鳥、白鵝和兔子等觀賞性動物。有人說他拋開城市豪宅不住是傻子,可他說:“我種下的是綠色生態,收獲的是健康長壽。”
荊門市林業局局長秦世華介紹,近年來,通過定期舉辦柑橘采摘節、紫薇花節、觀鳥節等節會,荊門市成功打造了板栗之鄉、油茶之鄉、觀鳥之鄉等特色綠色品牌。如今,春賞屈家嶺桃花、三陽觀鳥,夏漂鴛鴦溪、游農谷紫薇花海,秋采漳河柑橘、觀東寶紅葉,冬看虎爪山茶花、觀大口林海,已成為荊門市生態文化的金字招牌。
綠植產業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荊門市就開始打造以207國道為中心的花卉苗木產業集群,改變了花木產業基地相對分散、生產技術參差不齊、市場經營整合力不高的問題,涌現出一大批苗木經紀人和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王紀龍是荊門市沙洋縣十里鋪鎮一位普通農民,近些年跑全國花卉苗木市場成為全國十大苗木經紀人之一。他看到家鄉父老鄉親苦于發家無門,遂投資1.5億元辦起十里花卉苗木城,吸引了浙江、江蘇、上海、山東、河南、湖南、安徽、四川、廣西等20多個省份、的花卉苗木客商落戶該城。
隨著花卉苗木城的建成,一個買全國、賣全國的花卉苗木城脫穎而出。當地冷鏈物流、餐飲住宿、裝卸運輸、草繩加工和苗木種植等全產業鏈被帶活了。緊靠花卉苗木城的彭場、石牛和李河3個村的農民,也找到了就近就業的平臺。有的全家人在苗木城打工,收入是以前種地的四五倍。沒過幾個年頭,村里家家建起了別墅或小洋樓, 200多戶買了高檔小轎車。
王紀龍的女兒王念,大學畢業后放棄在大城市就業的機會,回鄉當上沙洋縣農林苗木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怎么讀了大學又回到農村?面對村里人不解的眼光,她解釋道:“我看好花卉苗木產業,要接過父輩的接力棒,利用自己所學的科學文化,帶領老鄉闖出一條生態致富的新路。”
十里鋪鎮彭場村3組村民車友正,接受苗木栽培技術培訓后,流轉200畝土地開始照葫蘆畫瓢搞起了苗木種植,現在每年收入達40多萬元。他喜不自禁地說:“我家好比開了個綠色銀行,只要腿腳勤快,幾十年吃喝不愁。”
十里鋪鎮黨委副書記張清山介紹,過去十里鋪鎮是遠近聞名的“三多窮鎮”:抹牌賭博的多、打架斗毆的多、小偷小摸的多。自花卉苗木城開辦以后,這些現象自然消失了。現在閑暇之余談花卉苗木栽培技術的多了、競相做公益的多了、小車洋房也多了。鎮里每年舉辦的花卉苗木交易會和苗木栽培技術PK 賽,吸引近10萬人觀看,比春節還熱鬧。 “一個綠色產業,確實可以帶活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張清山說。
綠植紅利
荊門市咬定綠色發展不放松,生態效益日益顯現。一個 “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抬頭望山、舉足親水”的城市面貌脫穎而出,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日前,荊門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世界長壽之鄉”荊門市鐘祥市,著力構建“綠滿鐘祥”的生態氛圍,在現有202萬畝林地的基礎上,提出3至5年再增10萬畝林地的口號,采取路權出讓、大戶栽種、種者受益的辦法,讓所有荒山荒坡全部披上綠裝。
打造綠色鐘祥可謂好戲連臺。張集鎮“山當田種、林當糧管”,全鎮依托34萬畝櫟樹資源發展香菇產業,年產香菇1600萬袋,使其成為張集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從東橋鎮到全國特色旅游名鎮客店鎮,12公里的綠色景觀長廊十分養眼,似有“車在路上走、醉在綠境中”的意境。武漢幾位常來客店的驢友說:“這條綠色長廊稱得上氧吧公路升級版,沿途給人以超值的身心享受。”
每年10月至11月,東寶區利用百里楓葉長廊辦好紅葉文化節。滿山遍野的楓葉紅似火,引來省內外游客駐足欣賞。今年的紅葉文化節,近萬名游客賞紅葉、品農味,同時帶活了青林寨關公園旅游,首次創門票收入270多萬元。
荊門市委書記別必雄表示,綠色發展是一種包容性、生態型的發展,將使每個人、每代人都從中受益。荊門將始終堅持“綠色決定生死”的理念,把生態立市作為第一戰略,促進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努力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將生態“負資產”轉化為生態“正資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力實施生態治理,發展生態環保產業,將荊門建成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