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汶川地震的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葛軍偉 杜會芳
災害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實踐與專業反思
——基于汶川地震的分析
葛軍偉杜會芳
摘要: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災害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性的助人方法,在滿足受災群眾需求、創新災區社會管理、加強災區社會建設、促進災區社會發展方面的成效日益顯現,得到了政府和學界的支持與關注。本文以汶川地震為例,從本土化的視角分析災害社會工作實踐現狀,并從“社區為本”和“嵌入性”等層面對災害社會工作進行反思,加快災害社會工作的由本土化向扎根階段的進程。
關鍵詞:災害社會工作;本土化實踐;專業反思
災害社會工作是以受災群眾、家庭和社區為服務對象,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方法,幫助受災對象修復受損關系、提升發展能力、增強社會功能、走出生活困境的專業服務,是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早期的服務標志著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助人的專業,長期以來都有介入災害救助的經驗。
一、災害社會工作本土化實踐的基本情況
“5.12”汶川大地震,強烈的破壞性給受災者代還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和精神壓力,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的災害社會工作開始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之中。災害情境為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實踐空間,社會工作者的迅速介入、積極干預,努力開展災害救助與幫扶等工作,使受災群眾盡快從困境中得以解脫。筆者以汶川地震為基點,從災害社會工作的功能、介入模式、目標和關注核心、工作原則等方面分析災害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基本內涵。在社會工作介入災害救援過程中,我國社會工作組織開創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工作本土化介入模式。總結這些經驗模式,對形成本土性災害社會工作的服務機制具有促進作用。
(一)“鶴童服務模式”:社會企業推動災害服務發展。在汶川地震中,鶴童老年福利協會及其在綿竹紫巖護理中心的運作模式在資源自主性、人力資源市場化、參與式管理方面反映出了社會企業的特征,其運行模式收到了許多研究社會企業發展模式的學者關注。鶴童在災區建立養老院,政府通過購買其社會服務的形式負責向該院輸送受災老人,鶴童負責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專業化的服務和管理。當運營滿一年的時候、并建立起完整的運行制度后,由政府收回養老院,并使當地培養的管理者和專業人員負責日常運營。鶴童的社會企業的形式與一般性的“政府購買服務”有所不同,不僅接受一部分政府資源和社會捐助,而且依靠一些有償服務來作為其主要收入,實現可持續性的項目化運作。
(二)“劍南社工”:“尋解導向”介入社區能力建設。“劍南社會工作服務站”成立,通過與社區居民建立“專業關系”和“尋求解決問題方法”,開展社區能力建設、各類文體活動等,積極促進社區康復和發展、增進社區能力建設,同時為社區弱勢群體提供多元化服務。“尋解導向”的社會工作介入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現在:第一,不強求問題的成因,明確地震等外在客觀環境是不可抗逆的因素;第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是多渠道的;第三,尋解、創造性解決是可以清楚描述,并且可以學習的;第四,建構關于未來的信念,與案主同行,共同參與社區能力的建設,再由案主自決采取行動,實現社區的重建。
(三)“青紅社會工作”:社區為本的“生計發展”模式。由中國紅十字會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聯合建立的青紅社會工作服務站,致力于從經濟、資源開發等層面恢復和發展災區的生計,他們的工作內容明確為三方面:家庭生計發展、殘疾人康復和個案家庭輔導。其中生計發展是重中之重,殘疾人康復和個案家庭輔導要配合家庭生計發展這項工作。
二、災害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專業反思
災害社會工作的引進階段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的,主要是西方社會工作相關理論的引入,這一工作到目前為止正在不同程度的進行;災害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階段,主要是對社會工作進行全面反思,并在中國這一場境中詮釋、發展和創新,本土化階段正處于起步階段,初現成效;扎根階段,主要是立足中國本土文化、社會、歷史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實務過程。反思當前災害社會工作本土化階段在中國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如何讓它在本土生根、開花、結果,將災害社會工作本土化、社會化,發展我國的本土性社會工作,筆者對此作了幾點反思:
(一)堅持“社區為本”,避免單向度的“問題為本”或“方法為本”。Germain、Gitterman(1980,1996)提出的生活模型(life model)是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的核心概念,指出個人與他人和環境的相互依賴性,形成“人在情境中”假設。這一假設既強調個體內在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注重改善和動員外部環境中的資源以創造個體更好地生存福利,這兩者并非截然分開的。“社區”作為個體和環境互動最為直接和基礎的載體,是個體最初的“生活模型”。堅持社區為本的災害介入方法,是切入災民需求的最好平臺。“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是通過開發社區資源,恢復和建設個人生存的環境和外部資源。同時,個體和家庭功能的改善有可以為社區注入優化資源。以社區為本,不是否定“問題為本”或“方法為本”,也不是單一的社區工作,而是以此加強資源鏈接和恢復社會支持網絡,避免工作開展的片斷化,在社區這一場域中開展綜合性的社會工作服務,實踐災害社會工作的價值目標。
(二)堅持災害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嵌入性”機制
1、將災害社會工作服務嵌入政府的政策體系。在我國當前的體制中,國家(政府)是資源的最大擁有者和分配者,也是大型危機事件的核心應對者。在汶川地震中,國家迅速啟動了專項應急預案——《國家地震應急預案》的一級響應體系和《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對災后救助予以明確立法,明確災后救助的預期。而且,中央政府責成經濟社會較發達的省和直轄市,對口援建遭受極重災區的縣或縣級市,而“社會工作”作為援建項目的一個“軟項目”,支持災區的恢復和重建,如上海的“政社模式”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將災害社會工作服務內容嵌入政府的政策體系,不僅可以積極指導和推行社會工作的政策實踐,提升社會工作服務內容合法化地位,而且使社會組織與政府的救助形成合力,促進社會資源分配的最優化。
2、注重服務內容嵌入本土文化。災害社會工作只有適應本地場域和滿足安置點的需要才會發揮其積極作用與功能,社會工作需要適應安置點的社會文化并尊重其主體性,在工作手法上融入當地居民慣常的習俗,重復利用本土化文化資源,協助他們承擔災后重建的責任。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積極發展本土化的服務模式,他們從首先就是“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結合災區的“羌繡文化”,動員組織災區婦女成立“映秀母親”刺繡小組,社工充當小組成員的小組監督,不僅促使自身和小組成員的人際關系得到發展,而且為災區居民找到了生計恢復和發展的渠道。
3、 嵌入本地社會組織服務體系 災害社會工作從服務內容來看,它包含著跨領域的分工與合作,也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宏大工程。社會工作服務方案在基本方向上必須保持與本地社會組織服務體系相一致:意識到社區重建的主題是當地管委會、居委會和居民是社區重建的主體,對這些機構要保持充分的尊重與良好的溝通,并動員本地志愿服務資源,實現與原有的服務設施、服務資源有效對接創造條件,實現人力、資本、政策等方面向社會服務機構匯集,造就一支本土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作者單位:中南大學社會學系)
參考文獻:
[1]民政部關于加快推進災害社會工作服務的指導意見,2013.12.
[2]從歷史上看,災害社會工作起源于美國內戰時期,社會工作者在美國退伍老兵中心幫助士兵處理因戰爭而造成的身心創傷。此后,慈善組織會社在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以及大火中也提供過危機救助服務。
[3]Zakour,Michael J."Disaster Research in social work",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vol.22(1/2),1996,PP.7-25.
作者簡介:葛軍偉(1991—),河南周口人,中南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研究生。
杜會芳(1990—),河南開封人,中南大學射社會學,社會工作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