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賀
綜合護理在腦梗死后不同程度吞咽困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閆 賀
【摘要】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在腦梗死后不同程度吞咽困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后存在吞咽困難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比較兩組患者飲水恢復時間、經口進食恢復時間及臨床療效。結果 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飲水恢復時間、經口進食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臨床療效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關鍵詞】腦梗死;吞咽困難;綜合護理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遼寧沈陽 110041
腦梗死主要與中樞神經系統缺血缺氧而導致的神經系統不可逆性損傷有關,臨床常累及支配咽喉部的會厭神經從而導致患者出現吞咽困難[1],進而引起飲水和進食困難,甚至出現唾液與痰涎等不受控制而外流情況,并且易出現刺激性嗆咳、嘔吐甚至誤吸等[2-3],對患者治療與康復極為不利。本研究就綜合護理在腦梗死后不同程度吞咽困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后不同程度吞咽困難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50~65歲,平均(57±3)歲,病程7~60 d,平均(29.6±2.8)d;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50~65歲,平均(57±3)歲,病程7~60 d,平均(29.5±2.7)d。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入院指導、一般護理、口腔護理等,均留置胃管進行鼻飼。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 對于腦梗死后出現吞咽困難的患者,首先需了解患者吞咽困難程度、是否合并飲水嗆咳以及聲音嘶啞。部分嚴重患者因吞咽困難而失音,加之患者由原發腦梗死引發的半身不遂活動不便等情況,易出現精神情感方面障礙。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尤其是情緒方面變化,如精神淡漠以及對周圍人或事物冷漠,因精神因素導致的食欲下降。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不良情緒,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緩解其精神壓力,穩定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還可與患者進行積極語言溝通和行為肢體溝通,促使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積極取得患者家屬及其周圍人群的配合,做好患者家屬思想工作,保證患者擁有良好的治療心態及治療環境。
1.2.2 飲食護理 首先確保患者所食食物外觀上對患者有積極的刺激增進食欲效果,以更利于患者主觀加強吞咽。先進食果凍、凍狀酸奶以及蛋羹等半固體食物,隨著吞咽功能恢復,以后逐漸過渡至固體食物[4]。食物選擇的基本原則是確保患者能量與營養供應,前期可采取經口攝入聯合靜脈補充及鼻飼相配合,然后逐漸改為純鼻飼以及純經口進食。
1.2.3 針對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 對于輕度吞咽困難者,一般能主動進行咀嚼動作,但患者存在一定的舌送食物入口腔不協調癥狀,可考慮使用小湯匙分少量進食,將其送往舌根處,并囑患者進行主動吞咽。對于腦梗死后偏癱患者,易出現食物積聚于偏癱側頰內側或經偏癱側口角流出,此時護理人員應盡量將食物送至患者健側,待吞咽完成后確保患者口腔內無食物殘留后,方可喂食下一湯匙食物,在進食過程中注意保持環境安靜,避免任何護理操作,以免分散進食注意力引起嗆咳甚至嘔吐誤吸。對于中度吞咽困難患者,護理人員可建議患者于進食前聽輕柔音樂以放松心情。進食時,囑患者取坐位,背后墊枕或頭高腳低傾斜45°左右。喂食應從小劑量開始,首先以1勺溫開水對口咽部進行濕潤,同時了解患者吞咽困難情況,若患者順利將食物吞咽后可嘗試喂小勺稠粥至健側舌根后方,并告知其使用舌頭輔助對食物進行攪拌。然后囑患者將舌頂至上腭部位,告知患者先培養吞咽意識后再進行吞咽動作,所有吞咽動作完成后15 s,護理人員應仔細檢查患者口腔是否有食物殘留,確保完全吞咽后再喂下勺稠粥,在此過程中若患者出現嗆咳以及無法吞咽現象,應立即停止進食,待患者呼吸平穩后方可嘗試再次進食。對于重度吞咽困難患者往往無法順利進食各種食物。所以,首先做好舌肌肌群協調訓練,采用濕紗布將患者舌頭進行引導外遷后被動性進行各個方向運動,告知患者進行舌頭上抬與卷曲、頂上腭訓練的重要性,適當采用壓舌板檢查舌頭肌肉力量[5]。同時加強對患者軟腭與喉肌肌群的訓練。以上指標達標后方可進行進食訓練,患者取半坐臥位,頸稍前屈,以減少反流誤吸可能,同時該體位對于增強吞咽反射及增加進食量均具有一定意義,喂食方面同樣遵守循序漸進原則。
1.2.4 鼻飼護理 針對重度吞咽困難患者急性期應考慮進行鼻飼喂養,以保證患者營養供應,食物應以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易消化流質或半流食為主,且清淡、易消化,盡量做到食物現配現食,同時少量多餐以利于食物消化。一般控制每次經胃管注入食物量為200 ml左右,并且每間隔4~6 h喂養1次,對于合并嚴重感染、體溫升高等代謝增強患者,可每間隔2 h喂食1次。經胃管給予食物溫度盡量控制在38~40 ℃。避免喂食食物溫度過高或過低而導致胃腸道不適,引起腹痛或腹瀉,甚至誘發血壓升高而加重病情。在進行鼻飼喂養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加強對其精神方面的安慰與鼓勵,盡量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經鼻喂養食物。對于進行鼻飼留置的胃管,一定要確保其深度到位,并在每次鼻飼前進行回抽,發現胃液后方可進行鼻飼。在進行鼻飼喂食過程中速度不宜過快,且每次鼻飼持續時間應控制在20 min左右,每次鼻飼后需使用25 ml溫開水沖洗胃管,以確保鼻飼導管通暢與清潔,避免其堵塞、打折甚至脫出[6]。完成鼻飼喂養后應及時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對患者牙齒表面以及雙側頰部進行清洗。在整個鼻飼過程中需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注意手衛生,確保鼻飼餐具干凈衛生整潔,在每次鼻飼后均應對餐具進行清洗與煮沸消毒,鼻飼所用紗布和注射器做到單次使用。針對需長期留置胃管的患者,應每周更換鼻飼導管。
1.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治療后患者吞咽功能達洼田飲水試驗[7]1級;顯效:治療后患者吞咽功能較入組時洼田飲水試驗級別提高2~3個等級;有效:治療后為患者吞咽功能較入組時洼田飲水試驗級別提高1個等級;無效:患者治療后吞咽功能相對入組時在洼田飲水試驗級別方面無改善甚至降低。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飲水恢復時間、經口進食恢復時間及臨床療效。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飲水恢復時間、經口進食恢復時間比較 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飲水恢復時間、經口進食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飲水恢復時間、經口進食恢復時間比較(d,±s)

表1 兩組患者飲水恢復時間、經口進食恢復時間比較(d,±s)
組別 例數 飲水恢復時間 經口進食恢復時間對照組 40 32.2±4.5 47±10觀察組 40 15.8±1.1 29±6 t值 26.065 9.579 P值 0.000 0.000
2.2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于中度以上吞咽困難患者,因其原始性吞咽反射減退,在進行食物吞咽過程中可因鼻腔或會厭呼吸入氣而導致嗆咳、喘鳴甚至出現反流誤吸[8]。處理的重點在于預防反流誤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護理方面需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喂食上做到循序漸進,一旦發生吞咽困難,出現嗆咳情況,應立即停止喂食并輕叩患者后背。本研究結果顯示,經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飲水恢復時間、經口進食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可能與觀察組針對患者心理變化,進行相應心理疏導,對于不同程度吞咽困難患者以及鼻飼流質等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有關。提示對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臨床療效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參考文獻
[1] 劉潤兵,杜美芳,張翠蘭.循征護理對老年腦梗死吞咽困難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S1):318-319.
[2] 徐明蘭.腦梗死致吞咽困難85例的康復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8):984,992.
[3] 任華.腦梗死后吞咽困難的康復護理[J].當代護士(專科版),2009(1):8-9.
[4] 馮素娟,郭嘯鳴.腦梗死合并吞咽困難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0):2781-2782.
[5] 王美萍.1例腦梗死并發吞咽困難合并舌咬傷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14):1344-1344.
[6] 呂新娟.腦卒中吞咽困難的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59-61.
[7] 安建華.早期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吞咽困難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11,33(19):3018-3019.
[8] 周大淑.老年腦卒中病人吞咽困難誤吸的臨床護理及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下半月),2013(3):798-799.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