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修維
?
平陽縣茶葉生產機械化在探索中前行
劉修維

隨著人工勞動成本的不斷增加,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是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方向;但這過程注定艱辛,因為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比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難度更高,也具有更大的挑戰性。主要表現為:一是茶葉大多種植在山坡上,不適合機械行走與作業;二是茶葉采摘分揀比水稻收獲要求更高更嚴格;三是茶葉生產對品質的要求更高,加上懂茶的不一定懂機械,懂機械的不一定懂茶藝。
農村勞動力的大批轉移和勞動成本的逐年增高,對勞動密集型的茶葉產業造成了巨大沖擊,茶葉生產、加工急需機械替代手工作業,以降低生產成本。在國家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的大力扶持下,浙江省平陽縣茶葉生產機械發展迅速,但離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還有許多路要走。
近年來,浙江省平陽縣茶葉生產機械化發展迅速,有效降低了茶葉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提升了茶葉品質,提高了茶園鮮葉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了茶葉的經濟效益,實現了農民增收。2015年末全縣共擁有茶葉殺青機49臺,扁形茶炒制機634臺,多功能理條機92臺,揉捻機75臺,采摘機12臺,修剪機41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綠茶加工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但是要實現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茶園管理機械化發展受到自然條件制約
目前,平陽縣只是較少地使用了修剪機、采摘機和小型耕作機,要想實現茶園種植管理生產機械化,仍有很多困難。
(1)茶園一般建在山地、丘陵地區的山坡上,坡度一般在25°上下,茶園的溝渠、田、林、路等也不配套。由于受到這些自然條件的制約,茶園機械化管理的條件相對較差,耕作機、采茶機不適宜在這些山坡上作業。
(2)目前還沒有合適的機械來替代人工進行茶園管理,所以現在的茶園也沒有實行與機械化管理相適應的標準化種植,茶株之間、茶壟之間的間距都不利于機械化管理作業。
1.2茶葉精制機械化發展剛剛起步
茶葉的品質決定效益,而茶葉精制工藝又決定了茶葉的品質。平陽縣早香茶栽培歷史有1 200多年,發芽特早,比“烏牛早”早5~7 d,是罕見的早發珍貴品種。早香茶在平陽縣分布廣泛,有多個生產基地,其香茶加工大多實現了機械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茶葉的休閑功能、保健功能日益被人們所認識,茶葉品種呈現出多樣化、高品質化。
近兩年來,平陽縣茶葉加工從綠茶逐步向紅茶、“平陽黃湯”茶發展,已經向茶葉精制的縱深方向推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平陽黃湯”茶創制于清代,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因其外形條索細緊、色澤黃綠、湯色杏黃明亮、滋味鮮醇,一度被列為貢品,是浙江主要名茶之一。后來因多種原因停產,以致“平陽黃湯”茶失傳。經過10多年的反復試制,“平陽黃湯”終于在2009年研制成功并少量上市。目前由于“平陽黃湯”茶微發酵、悶黃等加工工藝的特殊性,其加工現在還不能用制作綠茶的設備來完成,很難實現機械化。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平陽縣茶葉生產機械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現基本上解決了綠茶加工機械化,以后重點解決茶園管理機械化和茶葉精制機械化。
2.1要實現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首先要實現茶園種植管理機械化
由于茶園的特殊性和茶葉的高附加值,相比于水稻生產機械化,茶園管理機械化的難度要大得多。茶園種植管理機械主要包括耕作機械、植保機械和修剪、采摘機械等。要實現茶園管理機械化,一方面茶園必須滿足機械化的作業要求,另一方面茶園管理機械必須適應茶葉的生長特性。
(1)要推廣應用茶園管理機械,首先要鼓勵茶農實行適度規模種植,茶園的區域布局要相對集中,便于機械的大面積作業。家庭制的小農戶茶園的生產難以實現機械化。
(2)要推廣應用茶園管理機械,茶園道路等設施必須適宜管理機械行走和作業。管理機械對茶園道路、茶樹種植行距都有嚴格要求,現平陽縣大多數茶園的行距一般依山坡的面積決定,有寬有窄,土質有松有硬,管理機械在茶園行走作業時難免碰壞、折斷茶樹枝干,從而影響茶樹的生長。這就需要對老茶樹進行適度地移株改造,以適合機械化作業。
(3)要推廣應用茶園管理機械,需要對茶園的品種進行改造。茶葉機械化采摘要求茶樹無性系良種比例高且品種單一,新梢生長整齊度高、持嫩性[1]好。平陽的早香茶屬灌木型中葉類無性系特早生種,具有發芽早、發芽刻度大的特點[2],比較適合于機械化采摘。但是,騰蛟龍尾山區還有大片的古樹土茶,植株達2 m多高,每年開花結籽,雖然內含物質豐富,但是人工采摘極為困難,就一直沒有得到利用。
2.2要實現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需要茶葉機械研發制造企業不斷改革創新
提高研發生產企業供給側的供應能力,以適應茶葉生產和品質提升的要求。例如田間管理耕作機械,既能在山區坡地小田塊中行走自如,又能滿足山坡田塊的沙礫土壤結構;既不能太粗笨,又不能動力不足。茶機研發生產企業不僅要考慮茶園管理機械的適用性、性能和耕作質量,同時還要考慮價格和日常維護。目前的情況是,茶葉機械生產企業爭取將所生產的茶機列入國家補貼目錄,茶農根據目錄選擇自己合適的機具。茶園的山地環境和土壤不一樣,茶葉的品種不一樣,茶葉的加工方式不一樣,茶農能真正選擇到自己合適的機具嗎?機具買了可能用不上或者效益非常低,怎么辦?
茶葉機械研發、生產、銷售的新理念——個性化訂制將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將以茶葉機械生產企業為主體的供給方式改變為以茶葉生產企業為主體的服務方式。茶葉生產加工機械必須從茶葉的生長特性和茶葉的加工品質出發,滿足茶葉生產行業的發展要求。在2015年浙江省農機博覽會上,可喜地看到了茶機生產企業在這方面作出的努力:上海華維生產的山地自流節水灌溉、浙江恒峰生產的多款茶葉炒制機和浙江川崎生產的多款個性化采茶機等。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只有茶葉機械的研發者與茶葉生產農藝師緊密結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個性化的訂制生產,才能制造出滿足茶葉生產多樣化需求、有價值的適用機械。表面上看為一個茶廠生產一套個性化的機械很奢侈,但是從全局來看,個性化訂制是把生產企業有限的生產能力、國家有限的扶農補助資金和茶農有限的生產資金真正用到實處。而農機管理部門將義不容辭地為茶機生產企業和茶葉生產者構筑一個合作對話的平臺。
美味的前生一定是美景!這句話對茶葉來說是最恰當不過了。
現代化的智慧茶園首先一定是美景,同時也是高科技的數字化管理成果。整齊的茶株適合于機械化的耕作與采摘,完整的自流灌溉適合于水肥合一的供給,茶園間合理的道路鋪設適合于機械行走與鮮葉運輸;物聯網管理技術系統控制著茶葉生產必需的土壤營養成分、溫度、濕度等,保證茶葉的生長和品質;茶園中間點綴著一些茅屋小亭,既是美景的點綴,又可以供人休息觀景:茶園應該是這樣的。效益農業又是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
大規模的投入必須有效益作保障。現代化的茶葉精制技術與裝備是提高茶葉品質的前提。一方面,在茶葉精制技術上,平陽縣做出了突破性的探索。以前以加工綠茶為主的茶葉企業,現在轉向紅茶的加工,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開拓了市場。特別是恢復了曾經作為貢茶的“平陽黃湯”制茶工藝,提高平陽縣的茶葉品質與市場知名度,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茶葉加工的精細化控制,更需要智能化、機械化的生產設備。據說“平陽黃湯”茶的制作過程相當復雜,除了正常的殺青、揉捻等工序之外,特別強調“悶、烘”的交替,這過程全憑師傅的經驗,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做出來的品質完全不一樣。如此復雜的經驗式工藝流程,全靠師徒傳承式的接替,難怪中間失傳了近百年。慶幸的是,這一工藝已經得到了恢復。
“平陽黃湯”如何實行機械化加工生產,逐步向標準化精細化方向發展,讓這地域性標志產品發揚光大——這需要茶葉制作工藝的研究者與茶葉機械的研究者的通力合作。用智慧型的茶葉加工機械來武裝茶葉龍頭企業,向高品質茶葉要效益,為平陽縣全面提升茶葉生產現代化水平展開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黃艷,成浩.茶樹新梢“持嫩性”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7):10260-10262.
[2]平陽縣農業局特產站,平陽縣技術監督局.平陽早香茶:DB33/T 236-2003[S].杭州:浙江省技術監督局.
作者信息:平陽縣農機管理總站,3254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