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志平 陳惠春
?
握手的禮儀之道
文/張志平陳惠春
近日,印度總理莫迪與英國威廉王子會見握手的照片火爆起來。火爆的不是兩位政治人物,而是威廉王子那只留有五道鮮明指印的手,有網友戲稱:莫迪總理鋼鐵般的一握,必給王子留下“烙鐵”般的印象。
無論是在工作場合還是社交場合,雙方會面以握手來表達歡迎問候之意,已成為國際上最為通用的見面禮。握手看似簡單,但為何握、如何握、誰先握,卻有著一定的禮儀講究。
用右手相握的握手禮源于歐洲。其起源有兩種公認的說法:一是遠古人類在狩獵和戰爭時手上經常拿著石塊或棍棒,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敵意,就要伸開手掌互相撫摸,以示沒有武器;二是在中世紀歐洲戰爭期間,穿盔甲的騎士如果表示友好,就會脫去頭盔和甲胄,伸出右手,互相握手言和。由此延續至今,男士之間握手不能戴手套,戴帽時需脫帽,或用左手將帽檐往上輕輕一抬,而女士在社交場合則可以不用脫帽和摘去薄紗手套。
十九世紀,隨著西方文化在全球的滲透和影響力,作為舶來品的握手禮就逐漸取代其他國家的見面禮俗,再加上握手禮簡單易行,又能體現雙方平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見面禮也就成為必然了。

與西方通過握手、擁抱等零距離接觸來表達情感不同,中國儒家文化認為“褻則瀆”,過于親近是不恭敬的表現,所以,在中國,無論是自古以來的跪拜禮還是清代盛行的拱手禮、作揖禮,都是有距離地表達禮節和敬意。
林語堂先生曾將西方的握手禮和傳統的拱手禮形象地對比為“西人見面互相握手,華人見面握自己手”。在林語堂看來,握手是“西人最可笑的習慣”,并從“衛生上、美感上及社交上”三方面批判握手的種種弊端。作為文學家的林語堂,其言辭未免夸張和偏激,但中國傳統的拱手禮、作揖禮避免了肢體接觸可能帶來的病菌傳染,確實比肌膚直接接觸的握手更衛生,所以,非典時期在北京拱手禮又一度流行開來。
盡管對握手有不同的看法,但通過握手時的肢體接觸能更真實、細膩地向對方傳遞信息和情感。據中國權威的科普網站——果殼網報道: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家桑達?道爾克斯(Sanda Dolcos)的研究表明,握手是一種社會性化學信號傳遞的方式,握手的時候能夠刺激大腦中的神經回路,給對方營造一個友好、值得信賴的積極形象;當你想表達消極的感情或拒絕的行為時,握手也能配合。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喬福瑞?比蒂(Geoffrey Beattie)還開發了一套握手質量的評估體系,并給出了“完美握手”的公式。公式中共有12個變量:眼神交流;問候語句;發自內心的微笑——用眼睛和嘴巴微笑;持握的完成度;手掌干燥程度;力度;手的位置——停留在自己身邊還是闖入對方的身體范圍;氣勢;手掌溫度;手掌質地;控制力;持續時間。其中干燥的手掌、持握穩定并伴有眼神交流是完美握手的基本要求,而汗津津的手掌、用力過大、沒有眼神交流、站得太近、握手時間太長是最失敗的握手行為。

握手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肢體動作,但有一些基本的禮儀要領:
1.握手要全握
握手的基本握法是雙手虎口相交,手掌相握。男女相握則有所不同,從男士角度要體諒到女性的矜持,輕輕握住女士的四指,不可太緊;從女士角度可以伸出四指輕輕與男士半握。但作為現代女性,尤其在職場,還是應熱情大方地與男士全握。
2.握手要緊握
用力相握才能表達出熱情來,但力度要掌握好,握得軟綿無力,對方會覺得你在敷衍他;握得太重,讓對方感受到的可能不是你的熱情,而是你的粗魯。出生于社會底層的莫迪總理那鋼鐵般的一握,讓王室背景長大的威廉王子難免會隱隱作痛,略顯尷尬,從禮儀上講,這是熱情過度。
3.握手要有時
握手一般二、三秒鐘即可。既不要像觸電似的一握就松,讓對方感覺你在走過場,也不要長久握住不放,顯得熱情過度,尤其是對女士更不要久握,以免帶來尷尬。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有一次到基層拉票時握住一妙齡小姐的手久久不放,就被臺灣輿論大加譏諷。
在外交場合,出于媒體拍照的特殊需要,政治人物握手的時間可長一些。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歷史性會晤,雙方握手長達80多秒,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經典畫面。
4.握手要微笑

5.握手要注視
微笑離不開注視的眼光。人們常說“真誠的微笑來自眼睛,而不是嘴角”,凡是和周總理握過手的人無一不被總理親切、專注的目光所感染。由于文化背景和人種差異,西方人握手時習慣直視對方眼部,散發著真誠的目光,中國人習慣用虛光環視對方面部,流露出親切的眼神。
6.握手要問候
握手是用肢體語表達致意,同時也要配合口語問候。比如見面時:“你好”“歡迎你”;告別時:“多謝”“再見”;對上級:“歡迎指導”;對客戶:“歡迎光臨”等。問候要簡潔有禮,可以適當寒暄,但不要說個不停。
握手可以因人而握。久未謀面的老朋友相見,雙方可以用雙手緊緊相握;面對長者伸出來的手,晚輩最好雙手接握;看望病人,右手相握的同時可以用左手輕輕拍撫對方。
但不能態度有別。見了領導就點頭哈腰地緊握,見了下屬就伸出冰冷的手,判若兩人。當年李登輝每次見臺灣領導人蔣經國,握手時身體幾乎都彎到90度,坐沙發時也只坐三分之一部位,被臺灣媒體笑稱“坐三分之一的人”。
至于背著一只手去握,一只手插進口袋去握,拒絕對方伸出來的手,都是極其失禮的。
雙方會面,就有誰先伸手的禮儀次序,一般而言:
1.主客之間,主人應先伸手
客人到訪,主人要主動伸手,以表達對客人的歡迎之情;客人告辭時要先伸手,以表達離別之意。
當然,這不是一定之規。1972年, 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沿舷梯下行離地面還有三四梯時,就遠遠地向等候的周恩來總理伸出了手,其迫不及待地與中國領導人見面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時也在表達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歉意。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京會見安倍晉三時,安倍早早地就先伸出了手,其向中國示好的心情不言而喻。
2.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手
面見上級,上級有意握手,你才能接握;上級到基層視察工作,作為東道主的基層領導就應趨前主動伸手表達歡迎。
上級與下級握手要體現出涵養和親和。著名作家梁實秋曾譏諷某些“做大官或自以為做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他常常挺著胸膛,伸出一只巨靈之掌,兩眼望青天,等你湊上去握的時候,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著,他并不握,他等著你來握。你還要及早罷手,趕快撒手,因為這時候他的身體已轉向另一個人去”。
下級與上級握手要掌握好分寸。媒體人龍在宇在“官場握手學”一文分析到:不會握手的下級,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只知伸手不會停手,一類是該出手時不出手。下級與上級握手,切忌握住上級的手不停嘮叨。尤其上級不再發問,只是一味點頭微笑時,下級就應當知趣。
3.男女或長幼之間,由長輩、女士先伸手
西方習俗是女士優先,中國美德是尊老愛幼,體現在社交場合上是否握手,要依從長輩或女士。長輩、女士有意握手時,你才能相握;長輩、女士若無意握手,點頭致意即可。如果是長輩與女士之間,在中國,長輩可以主動與女士握手;在西方,女士可以主動與年長者握手。但在工作場合,女士則要淡化自己的性別意識,該伸手時就伸手。
4.眾人之間,依先尊后卑順序
在社交場合,當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士相聚時,要按照先身份高者后身份低者、先長輩再晚輩、先女士后男士、先身邊者后遠處者等次序,依次相握。與眾人握手時,注意不要交叉握手,不要握著對方的手卻面向另外的人打著招呼。
臺灣前領導人陳水扁在南美洲一個公眾場合遇見美國總統布什的夫人勞拉,不顧勞拉夫人的回避,強行與之握手,被國民黨“立委”痛批四個無禮:第一個男士在國際社交場合不能先握手;第二個跨過幾個人兩次走上前去與勞拉握手;第三個握住勞拉的手時還用一只手去拍打她的手背;第四個叫來翻譯拍照。
總之,握手有先后,其原則是尊者在先。但在現實交往中,雙方會面時往往都會主動伸出手來,來表達歡迎和熱情,不會拘泥于禮儀的先后次序。禮儀看似外顯的禮節和禮序,其精髓卻是心中有禮,尊重他人。
參考文獻:(
《握手是一種語言——莫迪總理可能就是有很多話要說》王劈柴 果殼網2016年4月15日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大學)
職場有句話:“沒有面帶微笑,就不能說有完整的工作著裝”,蘇格蘭也有句諺語:“微笑比電便宜,比燈燦爛”,只有面帶微笑地握手,才能充分地表達出真摯的歡迎和熱情。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握手時一改往日的笑容,表情嚴肅,表達出對安培政府造成中日兩國關系緊張的不滿,可以說此時無聲勝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