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良愛
摘要:理論上,迂回生產可以加快技術進步,實現經濟效益的報酬遞增,所以迂回生產理應是推動經濟增長和長足發展的動力所在。鑒于此,本文擬首先嘗試建立代表生產迂回度的指標,然后運用計量經濟模型證明迂回生產的確能夠顯著促進經濟增長,最后就中國發展迂回生產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迂回生產;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一、問題的提出
面對德國推出的工業4.0計劃和美國推出的工業互聯網戰略,中國在《中國制造2025》中闡述了未來十年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經濟發展的整體理念:我們的經濟發展將要走“兩化”融合的道路,整合生產流程和強化系統協作將是重點,于是迂回發展模式便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首選。迂回生產增加中間環節,帶來更多的中間品交易,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某種程度上是網絡經濟時代一種典型的正反饋機制,有望實現報酬遞增的可持續發展,而美國信息產業的發展也已證明了這一點。
二、數據收集
考慮到迂回生產的本質便是中間環節的增加和大量中間產品及服務的涌現,本文認為用中間產品及服務的總價值來代表迂回生產程度是比較合理的選擇。另外,經濟增長的指標就用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其他相關控制變量選取消費額和凈出口額。可以通過查閱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獲得需要的數據了。
三、修正的國民經濟核算模型
根據支出法對國民經濟總量進行的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是消費、投資與凈出口之和,這里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購買,投資指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包括貨物凈出口和服務凈出口。考慮到中間投入合計的計算與投資的計算存在較大重復,不宜同時回歸(否則引起較強的共線性,從而削弱模型的準確性),于是本文用中間投入合計項代替投資項,得到如下模型:
Yt=α0+α1Ct+α2NXt+α3Xt +μ2t(1)
其中,t、Yt和Xt的含義分別為時間、產出和中間投入;Ct代表第t年的消費額;NXt代表第t年的凈出口額;α0代表截距;α1、α2和α3分別為Ct、NXt和Xt的斜率系數;μ2t代表擾動項。
本文首先將Y與C、NX進行回歸,回歸結果作為基礎參照組;然后加入自變量X,回歸結果作為實驗組;最后把實驗組與基礎參照組進行比較分析,得出迂回生產是否顯著促進經濟增長。
四、實證分析
(一)ADF檢驗
此處首先分別對1992—2010年間我國的GDP和中間投入合計進行了ADF檢驗,結果表明:GDP和中間投入合計都是二階單整序列I(2)。
(二)協整回歸檢驗
根據ADF檢驗結果,需要進一步進行協整回歸檢驗。檢驗結果如(2)式:
Y∧=136.71+0.43*X(2)
接著檢驗殘差的平穩性。用et表示回歸方程的殘差:et=Y∧-136.71-0.43*X 。
對et進行ADF檢驗,結果顯示:et的一階差分序列具有平穩性,從而變量 Y和X為(3,2)階協整。
(三)修正的國民經濟核算模型的回歸與分析
此處,本文分別將Y、C與NX以及Y、C、NX與X放到一起進行回歸,估計結果如(3)、(4)兩式所示:
Y∧=-129.14+2.12*C+0.71*NXR2=0.993834(3)
t:(-5.30)(25.44)(1.51)F=1289.440
Y∧=-9.76+1.12*C+0.19*NX+0.21*XR2=0.998691(4)
t:(-0.49) (8.10) (0.81) (7.46)F=3814.757
對比(3)、(4)兩式:首先,在模型中加入代表迂回程度的變量X以后,代表擬合優度的決定系數R2值從0.993834提高到0998691。這說明迂回生產程度的提高對促進經濟增長起著明顯推動作用。其次,X的系數估計值約為0.21,表明迂回生產程度每變動1個單位時,在其他條件均不變的情況下,所引起的經濟增長同方向變化約為21%。然后,X的系數估計值顯著性檢驗的t統計量為7.46,遠高于實踐中常用的1%的顯著性水平下的t=2.947,可見迂回生產程度的系數估計值在統計上不容忽視。最后,(4)式顯著性檢驗的F統計量為3814.757,比(3)式 的F統計量1289.440增加了兩倍多,且其遠遠大于1%的顯著性水平下的F=5.42,所以沒有理由認為(4)式是一種偽回歸。
實證結果表明:長遠來看顯著有利于經濟增長,所以中國經濟應該毫不猶豫地推進迂回生產的發展。
五、結論與建議
既然迂回生產能夠有力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此,本文提出幾點建議,政府方面:第一要制定產業發展的扶持戰略,第二要鼓勵企業聯盟和產業重組,第三要加快建立新型國家科技創新體制;企業方面:第一要著力提高研發和生產能力,第二要注重提升品牌營銷與服務力度,第三要積極尋求戰略聯盟和業務外包。
參考文獻:
[1]周升起,蘭珍先,付華.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國際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數”[J].國際貿易問題,2014(2):9.
[2]Hanool Choi,Byungtae Lee. Examining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network structure for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Inf Technol Manag,2012(1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