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要:當代社會是一個網絡信息的時代,輿論傳播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廣電新聞平民化的出現更強化了人們對于“民生新聞”的廣泛關注與參與。我們應該把“民生新聞”理解為廣電新聞在內容、形式上向廣大平民群體靠攏的一個過程。在這篇文章中將主要介紹新聞平民化出現的背景以及平民化新聞報道的進程,進而簡單探討電視新聞平民化存在的問題,淺層面的解析廣電新聞平民化迅速發展的各種因素及規律。
關鍵詞:廣電新聞平民化;傳播過程五要素一、引言
電視新聞平民化,是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后呈現的一種新聞報道征象。而新聞報道平民化的呈現早在80年代初,曾任新華社社長的穆青就對此提出:“咱們的新聞報道不應該規格化。要鼓動勉勵和撐持記者捕獲社會生活究竟首要、最活潑、最活躍的新事物,鼓動勉勵和撐持記者摸索伏罪反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消息情勢。”
二、廣播電視新聞平民化的含意
廣播電視新聞平民化,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廣播電視新聞中出現的一種現象。它的出現是相對于此前中國大陸電視新聞灌輸式、教育式、宣傳式的傳播而言。現今,學界對“民生消息”還沒有定論,有學者將民生消息的觀點歸納為五類。這五種界說從分歧視角對民生消息舉行界定,都有可取之處,但也都有不足之處。
第一,表現形式說認為,“民生新聞是以民本思想為基點,以百姓視角和人文敘事手法關注和表現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計等內容的一種電視消息表現形式。”此說闡釋冷民生新聞的報道方式與視角,及其思想根基,比較合理。
第二,新聞題材說認為,“民生新聞是從經濟新聞和社會新聞大板塊各劃出一部分合成的”,“從廣義上說它屬于社會新聞,但在內容上主要關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空間。”[1]實際上從題材來講,現今的民生消息既有社會消息,療養經濟消息,乃至時政消息,用傳統的消息題材尺度來分別,都是不全面的,這種說法,沒法讓民生消息成為一個自立觀點。
第三,公共消息說以為,“民生消息是具備本土特點的公共化消息”。此說雖然闡釋了民生新聞的中國特色,但是以“大眾”來指涉“民生”,外延界定不明確。
第四,節目形態說以為,“電視民生類的新聞是以百姓生活為主體的新型電視新聞節目”。此說只在形態上肯定了民生新聞是一種新型電視新聞節目,但內容界定不明確,社會消息、經濟消息等都圍繞公眾生活為主體。
第五,人文關懷說認為,“電視民生新聞是媒體站在人文關懷的立場,從最廣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發,評說百姓關心的人和事,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播報反應百姓欲望、情感和意志的同時,積極為百姓排憂解難,是一種以大眾為收視對象的新聞樣式”。此說雖然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內容認識較為深刻,但顯而易見,此說混淆了民生新聞的目的與概念。
為了正確界定民生新聞,還得首先確定何為“民生”。“民生”一詞出現自《左傳·宜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其含義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中闡釋為“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以此解釋,“民生”即為百姓的生活狀況。[2]由此似乎可以得出,只要是關乎百姓生活狀況的新聞都可稱之為民生新聞,內涵的豐富性和外延的廣泛性使得民生新聞幾乎包含了信息資訊的全部類型。然而,如此理解并不全面。百姓生活狀況只是民生新聞的部分內容。要全面理解民生新聞的含義,還必須有另外兩個標準,即“民眾視角”和“民本取向”。“民眾視角”是從報道立場上而言的,即新聞記者要以普通百姓為受眾中心,從百姓的立場來報道新聞,并且是要以民為本,將傳播過程的重點落腳到受眾利益,以受眾為傳播過程的目的。民本取向是從新聞評判的價值取向而言的,即民生新聞要以民為本。因此,“民生內容”、“民眾視角”、“民本取向”,是我們判斷某一新聞是否為民生新聞的標準。在此意義上說來,從表示形態起,將民生新聞界定為,“以民本思想為基點,以大眾視角和人文敘事等方式、手法表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等內容的一種播送電視新聞表示形式”是本篇論文所推重的觀點。民生新聞與廣播電視新聞平民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民生新聞應是內容與形式全面的民生指向,將普通受眾作為報道的目標人群,真切反應受眾的生活現狀和民眾呼聲。而新聞平民化不僅具有民生新聞的民生指向,而且在新聞傳播過程當中,受眾參與到信息的發布與接收當中,并且在信息循環與擴散當中,受眾可以真真正正的參與到新聞傳播當中,與傳統新聞媒體產生一種互動式的交流與反饋。
三、電視新聞平民化的優勢
電視新聞的平民化主要是指在電視報道中要著力追求人性化,做好這個的基礎是要站在平民的位置上,去切身關注受眾的需求心理。媒體從業者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平民百姓身上,走到百姓中間、記錄群眾身邊的事。“平民化定位,就是要求新聞從業者的報道根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要著眼于本地百姓的生存狀態,這樣就能拉近新聞與觀眾的距離,既具有心理上的接近性,又體現了地緣上的接近性。”[3]電視新聞的平民化要以大眾為關注對象,采用平民的視角站在百姓的立場,播報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和發生在百姓身邊的家事兒,為百姓排憂解難,真正做到滿足百姓的信息和娛樂需求。比方某臺《晚間消息》曾編排過“梧桐春天滿大街飄白絮,給行人交通造成了很大不便”,消息是一件小事,固然小卻與老百姓生活相關,消息的本例,善解人意地播報著這件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這樣的消息表現了“以人為本”的體例,效果顯著,而且獲得受眾的承認和好評。
四、娛樂與“娛樂”
可以說,全世界的電視都在或急或緩地進行著一場形式的革命:真實電視平民化、娛樂化,娛樂節目真實化、平民化,而在綜藝節目中,真人秀時代已經來臨。室內的所謂純娛樂節目可以擴展的空間很小,因此編導常采用形式單調、在內容上找媚俗賣點的方式以提高節目關注度。而真人秀節目的“真實”具有巨大的魅力,由“真實”而衍生的內容大大拓展了節目內容的豐富性。但相對于電視消息來講,消息被文娛化顯得不敷正式、不敷正統,由于消息報道講求的是真實,或者是經常提到的5W:什么時候(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 )。當然在娛樂節目中,也有這5要素,但是節目與節目的性質不同。如果把這些真實的信息娛樂化了,就不能夠成為報到時事、要點、突發事件以及民生的新聞節目。
假設對新聞類節目來說,如果被采訪者不是平民,但采用的是平民化的塑造方式:將參與者置于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環境中并使其參與日常事務,從而打破明星或者政要官員不可接近的形象,塑造一種親近性和互動性。這種生活化的人物塑造方式使節目類似于電視劇,“故事”和“人物”都得以延續,有利于節目長期制作。其次,過程也尤為重要。在采訪或者制作過程中,人物與人物的關系、人物與人物或者事務的沖突、交通工具與拍攝方式等要素都會影響節目內容,人物在采訪或是被采訪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是節目中重要的一筆。如果說,新聞的采訪被劇本化,為其提供一個延伸的途徑,觀眾在觀看時能夠跟隨節目的被采訪者上路,參與節目的過程,完成一個構建出的類似電視劇或者電影的觀看感悟。這樣的新聞類節目,一定是會受到關注,也會有較高的收視率,因為這個節目仿佛是被制作出來。
可是從別的一個方面來講,在現今互聯網媒體、自媒體和各大消息平臺,與傳統媒體彼此協調成長的大環境下,這樣的消息類節目還能不能不稱之為“消息類”,是我們在節目發展和切磋節目建造過程當中值得注意的事。不可否認,當今的觀眾對“節目”的思維已經越來越互聯網化,大到時政,小到柴米油鹽。這種互聯網思維的觀眾們想要的是一個直接的結果、態度、結論,過程如何,可能他們不會深究,也不會特別關注,只要這個“節目”中出現的結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