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楠
摘要 自2014年起,我國各大衛視相繼推出了喜劇選秀類真人秀節目,其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幽默詼諧的內容,受到了觀眾們的喜愛,打破了歌唱選秀類節目給觀眾造成的審美疲勞。《歡樂喜劇人》雖然在2015年播出,上映時間較晚,但是它在競爭激烈的喜劇類節目市場中表現突出,深受觀眾喜愛,連續兩季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本文從《歡樂喜劇人》的節目內容、形式、營銷策略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究其熱播原因,為國內喜劇類真人秀節目的制作與營銷提供經驗。
關鍵詞 喜劇真人秀;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營銷策略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6)158-0040-02
《歡樂喜劇人》是一檔由歡樂嘉娛、華錄百納及東方衛視聯合打造的全國首檔明星喜劇競賽真人秀節目。該節目采取周播形式,10支團隊、12期比賽、500位大眾評審,實行每兩周淘汰一支隊伍的賽制。該節目以“歡樂屬于所有人,搞笑我們是認真的”為口號,旨在網羅各路民間喜劇人才,用語言的幽默力量傳遞人間快樂笑聲。
《歡樂喜劇人》第一季于2015年4月25曰開播,節目播出后,迅速成為電視觀眾關注的焦點。首期節目CSM50城收視率為0.949%,位居同時段省級衛視排名第五位。收視率在比賽進行中處于穩定狀態,排名基本保持在同時段省級衛視排名第二至五位,收視率最高曾達1.707%,全國收視份額達5.54%。《歡樂喜劇人》第二季于2016年1月17曰開播。首期節目CSM52城收視率高達2.54%,成為同時段電視節目收視率的第一名。
《歡樂喜劇人》的成功不僅體現了廣大觀眾對于電視喜劇類真人秀節目的喜愛,而且也讓更多的電視人看到了這種節目類型蘊含的巨大潛力。本文將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等方面,以《歡樂喜劇人》第一季為對象來分析其熱播的原因,從而為我國喜劇類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
1開創喜劇明星競技,提高節目的專業性
《歡樂喜劇人》邀請了小沈陽、宋小寶、沈騰、賈玲、吳君如等喜劇明星參賽,這些參賽者是被大眾所熟知的喜劇表演者,每個人都有較多的粉絲數,這樣可以保證節目的收視率。同時,這些已經有名氣的喜劇人要互相競技,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這種“去英雄化”的節目效果更讓觀眾有了好奇和期待,增加了節目的收視率。
《歡樂喜劇人》的選手們涉及多種喜劇表演方式,而且都具備專業表演能力,經受了喜劇市場的考驗。在觀眾心里,他們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喜劇品牌:比如宋小寶主要代表了東北民間藝術,白眉工作室和開心麻花等主要代表了舞臺劇藝術,李菁和曹云金等主要代表了曲藝類藝術。
這么多樣化、專業化的表演集中于一個節目中,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觀眾的需求,而且可以幫助觀眾了解多種喜劇表演方式,滿足電視觀眾在收看電視節目時的實用心理,即“他們希望能看到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會經驗、知識水平、認識水平的節目。”
2全景紀錄加制造懸念,抓住觀眾眼球
《歡樂喜劇人》的每期節目都會以全景記錄的方式展現選手們表演的目的、在比賽前的準備工作、比賽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等,這些“大明星”們以最樸素真實的形象出鏡:有的撒嬌賣萌,有的緊張忐忑,有的愁容滿面,有的感慨落淚……這部分節目內容選手們褪去偶像的光環,就像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某一個人,也會有自己的煩惱,過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讓觀眾們知道選手創作作品的不易,對一些突發情況的處理方法,對搭檔及家人的深情等,可以使觀眾更加全面地認識這些明星,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真情實感,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有助于觀眾產生心理共鳴。
節目的全景式記錄穿插于節目選手的比賽期間,所以,雖然鏡頭內容較雜,但是沒有亂的感覺。鏡頭的切換自然流暢,能夠使觀眾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豐富的節目信息。
同時,《歡樂喜劇人》的全程中充滿懸念:每場競演的出場次序是由現場抽簽決定的;第一季節目主持人吳秀波在宣布比賽結果時,總能以開玩笑的方式吊足觀眾的胃口;節目的替補參賽者名單在節目播出前也是一種懸念;選手的突發狀況時刻暗示節目可能會有新的動向;節目中不斷有新狀況發生,比賽規則也會適時改變……這些懸念刺激了觀眾好奇心,成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透明化式的全景記錄有助于增強真人秀節目的“真”,避免觀眾以為比賽結果內定或不公平。懸念的制造有助于增強真人秀節目的趣味性。兩者結合,收視率自然而然就高了。
3重視雙向互動傳播,尊重觀眾“主體意識”
“伴隨著電視媒介日益高度‘娛樂化的征程,電視觀眾渴望在娛樂中凸顯自我的價值,表現了‘本我意識的亞文化的覺醒。”在這種情況下,節目組要通過建立平等/對話的機制,尊重觀眾意見,讓觀眾體會到存在的價值。
《歡樂喜劇人》采用大眾評審制,現場的500位觀眾不僅參與節目錄制,而且可以通過投票決定選手去留,有權利選擇節目內容。觀眾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可以和節目組進行平等交流。同時,主持人吳秀波和選手們也會和現場觀眾互動,比如邀請現場觀眾臨場助演,滿足了觀眾渴望在電視熒屏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心理需求。
同時,場外觀眾可以在觀看電視時,通過節目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與節目進行實時互動,增強了觀眾的收看和參與節目互動的積極性。
《歡樂喜劇人》第一季的主持人是被譽為“國民萌叔”的吳秀波,這次雖然是他第一次主持綜藝節目,主持風格略微青澀,但是絲毫沒有影響其主持效果,反倒增添了一些“萌感”和搞笑色彩。他形象成熟睿智,主持極具親和力和幽默感,可以即時與現場觀眾互動,滿足觀眾的請求,輕松地拉近節目和觀眾的距離,形成“自己人”效應。這真正實現了“熒屏內外”的雙向互動。
4節目內容有深度,向觀眾傳播正能量
“在一個娛樂的世界里,人物從心底流露出來的真愛親情都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填補日常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情感缺憾,滿足人們內心對理解與愛的需求。”選手們在《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以個人親身經歷為原本來創作作品,不僅充滿笑料,還能在搞笑的同時對觀眾造成啟迪,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賈玲《愛笑的女孩》《喜劇啊,喜劇!》等都是結合自己的真實經歷創作的,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震撼人心,引人深思;高曉攀的《梨之園》引領觀眾回憶那些瀕臨消失的傳統藝術,表達了自己對于國粹面臨無人傳承困境的痛心與憂心,動情之處淚灑現場,使觀眾產生了情感沖擊,令人動容。
對于社會上比較熱門的事情,如打拐、碰瓷、反腐等題材,各位選手也通過藝術手法將其喜劇化,更加深入觀眾內心,具有針砭時弊、教化引導的作用。
節目內容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生活化、社會化,使節目具有較強的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認知功能,向全社會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促進電視娛樂文化健康、和諧與良性的運轉。
5全媒體整合營銷,打造優質傳播效果
除了本身節目優質的內容以外,《歡樂喜劇人》還采用全媒體整合營銷的方式進行對節目的宣傳推廣。
《歡樂喜劇人》開播前,東方衛視就利用自身品牌頻道資源,將節目的宣傳片在全頻道滾動播出,提前為節目預熱。同時,《歡樂喜劇人》節目組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賬號等網絡交流平臺,在上面發布節目海報、預告小視頻等,吸引公眾的關注。
《歡樂喜劇人》播出期間,節目組除了在官方社交平臺上發布本期節目的精彩片段以及下期節目預告外,還會即時發起節目相關話題,如在微博上發起“吳秀波表白吳君如”的話題,引起網友爭相發言評論,成為熱議話題。
同時,《歡樂喜劇人》第一季在樂視視頻APP全網獨播。為了提高收視率,樂視視頻會結合每期節目主題,提前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比如有一期節目的主題是“向經典致敬”,其初衷是為了喚起更多人對喜劇的回憶,引發對喜劇經典的重新思考。為了為該期節目造勢,樂視視頻提前在新京報廣告版刊登巨幅海報,畫面以周星馳經典作品為主,在細節部分融入了周星馳的喜劇臺詞,文案只有簡單的“向經典致敬”5個字,發布之后,立刻引發公眾的猜測與關注。隨后樂視網官方公布“致敬經典”系列海報,并聯合食品、科技、房地產等行業50多家合作品牌官微發布“向經典致敬”海報,更有40多家主動跟風發布海報,總計超過百余家品牌與微博意見領袖自發參與,形成集體“致敬經典”的社會趨勢。
《歡樂喜劇人》播出后,節目組會結合已播內容的精彩片段制作專屬鬼畜視頻,在小咖秀、美拍等AAP上推出,成為人們模仿的熱門片段。比如宋小寶視頻推出后播放量即超過80萬、文松視頻推出三天后播放量達40萬,總播放量超過150萬,視頻中不斷重復的“后宮佳麗三千偏偏寵我一人”也因此成為了熱門金句。
節目組在不同階段進行的全媒體整合營銷,提高了節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節目受眾長期關注節目進展,培養了一大批忠誠度高的觀眾,收視率自然可觀。
6結論
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在20余檔喜劇選秀類節目中鏖戰,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主要是是因為觀眾能夠認可其節目的內容、形式、傳播策略。電視喜劇類真人秀節目若想要在當下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對節目各方面進行創新,形成自己的獨特性。注重節目的審美品位、價值導向和觀眾需求,巧妙地利用喜劇資源贏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