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碩
摘要 本文主要通過對評估原流程整體時效性和工序效率并提出改進思路、新流程設計、新流程評估進行論述。
關鍵詞 廣播電臺;新聞報道;流程優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6)158-0070-04
1評估原流程整體時效性和工序效率并提出改進思路
1.1原流程時效性評估
1)繪制原流程的關鍵鏈網絡計劃如圖1所示,圖中各關鍵時間點緊后且未延時工序的最早開始時間計為0。語言部的工序時間隨x1取值不同而發生變化。
2)原流程通過網絡發布新聞信息的關鍵鏈及工期
(1)19≤x1≤21
網絡發布流程關鍵鏈為:1、2、3、4、5、6、7、8、9、13
最早完成時間=120+D(3-2)+39+D(6-5)+47.5=206.5+D(3-2)+D(7-5)
(2)7≤x1≤18
網絡發布流程關鍵鏈為:1、2、3、4、5、6、7、8、9、11、12、7、8、9、13
最早完成時間=120+D(3-2)+39+D(6-5)+27+D(t9)+41.5=227.5+D(3-2)+D(6-5)+D(t-9)
(3)0≤x1≤6或者21≤x1≤23
網絡發布流程關鍵鏈為:1、2、3、4、5、6、7、8、9、11、12、7、8、9、13
最早完成時間=120+D(3-2)+39+D(6-5)+32+D(t9)+41.5=232.5+D(3-2)+D(6-5)+D(t-9)
3)原流程中新聞音頻節目制作、廣播發布的相關工序固定安排在完成網絡發布工序的緊后1小時內進行,因此原流程通過廣播發布新聞信息關鍵鏈工期為:
廣播發布時間=網絡發布時間+D(14-13)+60
4)評估結論:原流程新聞網絡發布速度超過3h,廣播發布速度超過4h,時效性有待加強。
1.2原流程工序效率評估
1)原流程ASME表格如表l所示。
2)計算分類工時比例
在計算時采取以下方式:
(1)由于駐外記者站“采集”“審核傳送”工序的效率受其所在地資源、環境等現場情況的影響較大,因此不納入工時比例計算。
(2)重名工序只計取一次工時。
(3)單個工序在不同情況下具有不同工時的,取較小值。
根據表4中的工時數值,全部工序的工時合計為126.5min,其中:增值工序65.5min(序號:4/5/7/9/14/15/17),占51.8%;控制工序34min(序號:3/6/8/9/15),占26.9%;無效工序(序號:lo/11/12,在表4中用灰色表示)5min,占3.95%。
3)評估結論:原流程控制工序和無效工序在流程總體工時中所占比例偏高.
1.3針對流程主要缺陷制訂優化策略
1)主要缺陷
原流程以首播時間窗口作為業務運轉節奏,未發揮網絡發布的即時性;全球新聞信息匯集新聞中心集中篩選使簽稿人工作負荷過大出現資源瓶頸;非增值工序比重較大;各級機構業務運轉節奏不統一,流程整體缺乏連貫性。
2)優化策略
(1)根據信息匯集范疇,在駐外記者站和總部之間增設地區分部,形成三級機構并分級授予相應的信息決策與發布權限。
(2)基于新聞重要級別判斷機制設計常態報道流程
按“一般”“重要”“重大”3個重要級別制定新聞信息分級判斷響應機制:“重要”新聞一般由記者站/地區分部(或者記者站/總部總編室)兩級判定后,存儲至總部媒資系統中共享;“重大”新聞由記者站/總部總編室/編委三級決策判定。當出現“重大”新聞時,由新聞中心通知其它地區分部和新聞事件的對應語言部協同報道,總編室決策是否啟動重大新聞專題報道。
3)基于深入發掘重大新聞信息價值的業務需求,制訂特殊響應機制
重大新聞往往具有突發性、快速動態變化性的特點,因此適合采用預案重構的應對方法。預案重構是將包含全部對策方案,可應對各種變化情況的總預案分解成數個對應單一變化的子預案,在突發事件動態處理的決策點,可按照具體情況將多個子預案進行組合得到適宜的后續處理方案。對于新聞業務而言,可將整體流程“分解為具有一定功能、標準接口的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模塊”,在重大新聞報道的不同階段根據報道方案提取所需流程模塊,流程模塊之間直接聯通或通過某個活動聯通,從而構成整體流程。
2新流程設計
為了使新聞報道流程能夠應對不可預見但卻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國際重大突發事件,新流程設計中提出“常態報道”和“重大新聞專題報道”兩種模式(如圖2所示)。
2.1新流程的新聞分類分級與決策判斷機制
1)新聞重要程度的級別劃分
為了建立重要新聞決策判定機制,首先需要制定新聞信息重要程度的分級策略。新聞重要程度是一個與受眾特性密切相關的相對的概念,不同的受眾群體對于同一個新聞事件的重要性會做出不同的、乃至差異很大的判定。本案例中按照國家、地區劃分受眾群體,將新聞信息的重要程度由低到高分為“一般”“重要”“重大”3個級別,其中“重要新聞”是指在某個國家、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受到關注或產生影響的新聞事件。新流程中起決策作用的人員角色在判斷新聞事件重要程度時,需綜合考慮從以下3方面因素。
(1)涉及范疇。指新聞事件所涉及的人員、地域范圍,如:單個國家、局部地區(多個國家)、多個地區(國際)。
(2)預期關注度。預估新聞事件在對象國、地區、國際范圍內對受眾的吸引力。
(3)國家對外新聞發布的總體策略。國家總體策略可提升或降低新聞重要等級,如:某個新聞事件的涉及范疇和預期關注度達到“重要”級別,但涉及敏感地區、敏感事件、敏感時期時,有可能根據國家總體策略按照“重大”或“一般”新聞報道,或者不予報道。
2)新聞重要程度的決策判斷機制
駐外記者站是獲取新聞信息的最前沿,位于新聞報道流程的起點,應在獲得新聞原始信息的第一時間做出判斷,并充分應用IT及媒資系統等技術平臺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同步實現各級組織機構間的信息交流和快速決策。
在新流程的設計思路中,應將受眾意愿作為判斷新聞重要程度的核心因素,在很多時候新聞重要程度不會隨受眾范疇的擴大而提升,而有可能隨受眾范圍的縮小而提升。如某一新聞若在其發生國所在地區的重要程度為“重要”,則在該新聞在其發生國的重要程度不會低于“重要”級別,而在其它地區及全球范圍內該新聞的重要程度不會高于“重要”級別,且有可能降低為“一般”。據此,新流程對新聞重要級別的決策機制設定如下:
(1)重要程度為“一般”的新聞采用一級決策方式,由駐外記者站直接判斷。
(2)重要程度為“重要”的新聞采用二級決策方式,分為兩種決策情況。
情況一:首先由駐外記者站判斷為“重要”級別,此后由地區分部首席記者在“修訂簽發”工序中經判斷確認為重要新聞,選擇傳送至總部媒資存儲中推薦共享。
情況二:當駐外記者站第一時間判斷某新聞原始信息為“重大”級別時,立即通用呼叫中心將原始信息發送到地區分部首席記者和總部新聞中心簽稿人。地區分部首席記者判斷確認該新聞為“重要”級別并對其有可能升級到“重大”級別有所準備。新聞中心簽稿人判斷該新聞仍按照“重要”級別處理,則反饋地區分部,由地區分部反饋駐外記者站。
(3)重要程度為“重大”的新聞采用三級決策方式。在上文“情況二”中,若新聞中心簽稿人判斷該新聞達到“重大”級別,則上報總編室編委進行第三級決策。若該新聞事件經編委批準按照“重大”級別進行報道,則:該新聞事件在采用常態報道流程按照“重要”新聞級別報道的同時,由新聞中心發送消息通知其它地區分部和新聞事件的對應語言部協同報道,總編室同步啟動重大新聞專題報道。否則,按照總編室指示參照上文“情況二”或“情況一”處理。
2.2新流程設計圖及簡要說明
基于上述新聞分類分級與決策判斷機制設計新流程,如圖2所示。
1)在駐外記者站,記者采集中文、外文素材,中文素材標注重要等級(一般、重要、重大)傳送至地區分部,外文素材則由本站外文編輯發布到當地語種網頁。
在地區分部,“一般”新聞由中文編輯篩選,經編輯、翻譯后中、英文網絡發布。首席記者修訂、簽發“重要一‘重大”新聞中文成稿,并視情況要求本地區其他語種網上發布,或將其共享至總部媒資系統。節目制作室從媒資系統中甄選信息,獨立完成節目制作,發布。不同地區分部之間通過媒體資源共享實現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協同報道。
記者站、地區分部兩級機構通過網絡、廣播方式基本實現國外新聞的國際發布,總部在相當于中國地區分部同時,總編室負責判定重大新聞,決策并參與重大新聞專題報道;新聞中心匯集全部新聞信息,參與重大新聞判斷和專題報道過程。
2)在常態新聞報道流程運轉的同時,若總編室決定啟動某個重大新聞專題報道,則以新聞發生地的地區分部為核心組建報道團隊,根據新聞事件發展動態制定階段性的報道方案,進而將方案轉換為報道流程下達實施。
3新流程評估
3.1新流程時效性評估
參照新流程設計圖(詳見圖2)和原流程工時繪制新流程網絡計劃,如圖3所示。圖3中:地區分部“翻譯”工序編號為7,節目制作室“翻譯”工序編號為7′,本地區其他記者站“翻譯”工序編號為7″;新聞發生地記者站“外文網發布”工序編號為4,本地區其他記者站“外文網發布”工序編號為4′,地區分部“英文網發布”工序編號為4″;地區分部節目制作室從“節目編排”至“海外音視頻發布”連續四個工序編號為8至11,總部節目制作室從“節目編排”至“總部音視頻發布”連續4個工序編號為8′至11′。
新流程在駐外記者站經過“1、3、4”3個工序盡快完成新聞發生地的母語網絡發布,時間約為127.5min,理論上較原流程的最快網絡發布時間(206.5min)縮短79min,提升報道速度約3870。另外,在本地區的地區分部完成中文網發布時間約為128min;英文網發布時間約為139min;地區內他國家母語網絡發布時間約為140min。因此,新聞報道時效性得到優化。
3.2新流程工序效率評估
新流程ASME表格如表2所示,其中:駐外記者站采集、傳送合并工時2h。按照上文所述原流程分類工時比例的計算方式,在排除“采集傳送”工序且重名工序只計取一次工時的情況下,表5中其他工序的工時合計為95.5min,其中增值工序82.5min(序號:2/3/4/6/7/8/9/11/11′/4″/4′),占86.4%;控制工序13min(序號:5/10),占13.6%;未出現無效工序。因此,流程效率明顯優于原流程。
4結論
1)在完成新流程設計和理論評估后,將進入新流程的實踐檢驗階段:應在適當范圍試用新流程,并及時追蹤、試用效果。在積累足夠的試用數據后,應再次進行流程描述評估等一系列持續改善工作。當在流程優化過程中遇到新問題時,需要繼續應用相關理論知識創造新方法嘗試解決。
2)由于新聞報道具有顯著的時效特點和項目特征,同時新聞價值往往與新聞事件的突發性及嚴重程度等因素呈正相關,因此媒體機構可以借鑒項目管理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理論方法及技術手段優化新聞報道流程,提升媒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