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建設》編輯部
環衛節特別報道
“環衛工”,值得全社會尊敬的群體寫在“環衛工人節”到來之際
《中華建設》編輯部
清晨,當我們迎著清新愜意的陽光,行走在整潔美好的街頭時,你是否知道,是他們在天還未亮時,用雙手撫去了每一絲塵埃,用雙腳喚醒了城市的每一寸土地。
他們在這個城市默默無聞,卻是這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沒亮就起床,酷暑寒冬,風里來雨里去,穿梭于建筑粉塵、汽車尾氣、垃圾堆,消除臟亂差,把污濁留給自己,把清潔留給市民。我們能夠生活在這樣整潔美觀的城市里,都源于環衛工人們任勞任怨,默默地奉獻。
10月26日是全國“環衛工人節”。近年來,環衛工群體受到越來越多的媒體和社會關注。一方面,他們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用汗水換來城市的潔凈,每天承受著超強的體力勞動;另一方面,自身的權益保障問題一直是他們的一大隱憂。
1959年10月26日,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親切接見全國勞動模范、掏糞工人時傳祥時說:“我當國家主席,你當掏糞工人,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人民的公仆。”他的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環衛工人,對于提高環衛工人的社會地位,引起全社會對環衛工人和環衛事業的尊重、理解、關心和支持,教育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987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率先設立了“環衛工人節”。在建設部、中國建設建材工會和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的積極推動下,在各地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廣東、廣西、海南、天津、山東等全國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設立了省級環衛工人節,占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數的45.2%;沈陽、昆明、武漢、成都、呼和浩特等408個城市設立市環衛工人節,占全國668個城市的61%。
當年國家主席說主席和掏糞工人都是人民公仆,只是分工不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段話很快變得膾炙人口。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在環衛工人的處境呢?
2013年7月和8月,湖南連續發生三起環衛工因中暑身亡的事件。
2015年在深圳沙井,一位環衛工因過勞而不幸去世。
2015年1月28日,人們還在暖被窩里做著美夢,58歲的西安環衛工人丁權一大早就連續工作了三小時,衣服被雨雪打濕,到路邊烤了烤火,被領導發現,竟遭辭退。
2015年6月7日晚上,環衛工王偉良在馬路上清掃垃圾時被一輛疾馳而過的白色寶馬小轎車撞上,肇事車當場逃逸。王偉良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
今年6月22日晚上,廣州的一名環衛工高溫下工作過度勞累引致高燒,臥倒在廣州大道中冰花酒店附近一個花基上。120急救車到場后,他卻因為擔心醫療費用單位“不認賬”而拒絕上車。
低保護、高強度的環衛工作,給廣大環衛工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除此之外,大部分環衛工都接近退休年齡,長期的環衛工作不斷地損害他們的身體關節,不少工友都身受關節炎、肩周炎等折磨。但這些病痛,在我國并不算做工傷職業病,工友要是想身體護理,只能自己掏錢。但環衛工在中暑時都因為錢的問題拒絕上救護車,能夠承擔這些身體護理費用的環衛工能有多少呢?恐怕大部分工友只能咬牙忍受這些病痛。
環衛工的工作是辛苦的工種之一,甚至屬于高危行業,但工資水平最高的北上廣深等地,也僅僅是在城市最低工資標準線邊緣掙扎。以廣州為例,一線清掃崗位的環衛工工資標準為每月2500元左右,其中崗位補貼仍然維持20年前的標準,僅為每天5元。而工作環境上缺乏基本保障,工具基本上還是老四件——掃帚、撮斗、鐵鍬和手推車,連一個喝水、避暑、遮風、躲雨、更衣的地兒都沒有。更不用談社會保險、定期體檢等社會保障。
應該說,隨著勞動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國大多數勞動關系領域的問題在逐步減少,一些管理盲區也在逐步解決,然而,作為政府的公用事業之一,環衛行業還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存在的問題也一直沒有較大改觀。
工作25年后,因年齡過大,環衛工謝若凡被長沙市芙蓉區環衛局辭退。由于工作期間環衛局未與他簽訂合同,也沒有繳納社保,被辭退后的謝若凡沒有生活保障,老無所依。謝若凡老人并非孤例,而是編制外的環保工人的典型遭遇。
在中國,環衛部門是以事業單位存在的,但是,絕大多數環衛工人并非編制內的正式員工,而是編外工、臨時工。以福建省為例,福建環衛工約有4.3萬人,正式職工占職工總數9%,主要從事管理和相關技術工作;編外職工占26%、臨時工約占65%,主要從事清掃、垃圾轉運和終端處理等苦臟累險工作。財政只負責編制內的少量環衛工待遇,而編制外的大量環衛工基本由承接項目的外包環衛公司解決。后者往往以工人年齡大不符合繳納社保條件、無法連續繳交15年而拒絕其參保,甚至簽訂勞動合同。這些編外人員既不屬于事業單位職工,也不算企業職工,管理形成真空。
廣州現在大部分的環衛工都是由城管局管理。但在之前,廣州為了實行環衛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取用招標方式吸引清潔公司進行管理;而在此之前,廣州環衛工人則由環衛所管理。于是,這幾年來,環衛工的管理工作者換了一撥又一撥,變來變去。環衛工人的勞動量越來越大,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在同一街道進行工作的環衛工人越來越少。雖然工資明面上是提高了一點,但如果按照工作量來計算的話,工資實際上是變少了。
同時,環衛工能夠享受的福利卻是在逐漸消失。過往,廣州的環衛工還能有宿舍,每年還能有旅游,加上各項補貼以及生活、勞保用品的發放,可以說,在90年代,環衛工在廣州還算是一份體面的工作。但現在,環衛工只能自己租房子住,旅游早就沒有了,補貼越來越少,更夸張的是,在番禺一些小區內的環衛工他們需要自己掏錢來維修工作用具——掃把是自己買的,垃圾車壞了要自己花錢修——環衛行業的改革使工人的待遇越來越差。
這樣的改革,不單只廣州如此,許多城市也是如此。例如深圳的環衛行業基本都由公司管理,但是卻有環衛公司不靠服務、而是靠虛報環衛工的人數來騙財政撥款。深圳鳳凰山的環衛清潔公司曾經被爆多報了幾十個環衛工的人數騙錢。這樣,幾十個環衛工就硬是被要求原本需要一百多個環衛工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作為社會底層的勞動者,逢年過節,環衛工總會被各級領導接見慰問,被企業老板宴請吃飯或者捐助,網絡上也會出現類似此次“少放鞭炮,讓環衛工早回家過年”這樣“憐憫弱者以情動人”的輿論。沒錯,這樣的呼吁挺好,但絕對不能給環衛工帶來更多的改善。他們最需要獲得公平的職業對待,卻沒有得到切實關注。
當前最要緊的,是清理身份管理機制,將所有的環衛工納入勞動合同管理范疇。
環衛部門作為事業單位存在,意味著有編制的環衛工人是吃皇糧的“人上人”。2013年,哈爾濱市面向全國招聘448名有事業編制的環衛工人,吸引了29名碩士研究生前來應聘,最終7名入選,“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里”的心聲讓所謂的職業發展、人生價值顯得蒼白無力。
而在國外大部分國家,環衛部門都是以用工部門的性質存在,按照勞動合同法納入企業職工范疇,有了明確的勞動關系,工資、社保、福利待遇等都可以得到解決,并且薪資豐厚。在美國,清潔工的工資(年薪)可達到4~5萬美金。在英國,環衛工是普通體力勞動者中薪水最高的。而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韓國慶南昌原市欲招聘7名環衛工人,應聘者有278人,競爭率接近40:1,其中高學歷占比44%。但與哈爾濱“誘人”因素不同,韓國是環衛名額下的高待遇、高福利:環衛工人年薪可得3200多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退休也有保障。
若環衛部門一直以事業單位存在,有限的財政撥款讓大量編外環衛工既不能成為體制內的事業單位干部,又不能按照勞動合同法納入企業職工范疇,這樣的尷尬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在當下中國,環衛工是技術含量不高、工作崗位分散、被替代性大的工作,這是勞動法的陽光所難以照耀之地,勞動者的權利比起某些被認為是血汗工廠的企業,更加受到抑制,如何保障他們的權利?
首先,用法律法規做依托。以環衛工人的安全為例,國家目前還沒有一部關于保障環衛工人安全方面的法規,環衛工人的作業權、環衛工路權、作業中被碰撞后如何重懲肇事司機、以及以什么標準給予受傷害環衛工人賠償和補償……需要有關部門盡快調研,出臺相關政策。像香港《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就明確規定:任何人如妨礙阻撓環衛工人清掃垃圾工作,或堆放物品于馬路上,均屬于犯罪行為,法庭除判處其他處罰外,可命令將該物品沒收。
除了法律發力,工會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如何在市場化的條件下保護環衛工這一類技術含量不高、工作崗位分散、被替代性大的勞動者的權益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工人運動,也面臨類似挑戰。我們可借鑒加州舊金山碼頭工會和清潔工會的“用工廳”制度:工會把工人組織起來,并對該工會控制區域的所有清潔工作工會化;每位會員的資料都登記在案,特別是入會時間,這成為決定收入和工作安排優先性和福利待遇的基礎,即年薪制度或資歷制度的基礎;工會還負責談判工資等級的水平和福利待遇水平等。
“社會的關愛是‘點心’,福利和待遇的提高才是‘正餐’。”一位環衛工人說,環衛節單位舉辦的一些送溫暖活動值得點贊,但他們更關心漲工資、發放高溫補貼、發放慈善救助款、優先承租廉租房等方式的根本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的措施。
環衛工雖然平凡,但我們不能把他們像蜉蝣一般遺落在都市的角落里。我們不能僅僅在“環衛工人節”這天才會想起默默奉獻著的環衛工,我們應該把這個節日變成每一天的行動。我們自覺把垃圾放進垃圾箱,是對環衛工的起碼尊重;相關部門為環衛工創造更好一些的工作環境,完善對他們的相關待遇,更是對環衛工這個群體的責任,也是對我們的城市的負責任。
從制度形成的歷史看,每一項能夠行得通、通得久的制度,其實都不是被人制定的,而是被人“發現”的。因此,人定制度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人去“發現”制度的歷史。“發現”什么?發現的那些通行于世的諸多做法中契合人性的部分,和內涵人類道德“強制”的部分。只有這樣的做法,在形成制度之后,才有生命力、執行力和規制力;也只有這樣的制度,才是人們可能自覺遵守,因而是執行成本最小的制度。勞動者待遇的改善、勞工制度進化的歷史,也正是這種制度被發現的歷史。
感恩環衛工,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把每天都變成“環衛工人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