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成工
建筑師的標配訪混凝土匠人張寶貴
本刊記者 成工

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及材料技術的發(fā)展為建筑師提供了想象空間,建筑材料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法在建筑設計中舉足輕重。材料基于它的物理屬性、力學性能、耐久性、加工方式、尺寸、拼接形式、紋理、色彩、透明度、易清潔度、連接構造節(jié)點以及價格等等綜合因素越來越被建筑師關注和重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學科的交叉及多元化產(chǎn)生了新的技術和工藝,使得建筑材料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同時,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逐漸深入到建筑設計領域,建筑師對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建筑材料行業(yè)有這么一個人,他是吳良鏞先生的座上賓,他與張錦秋、何鏡堂、崔愷交集很深,他深得保羅?安德魯、馬克?卡薩蒙蒂的喜歡,他和莊惟敏、王輝、朱小地、周愷、齊欣等國內(nèi)一流的建筑師有很深的友誼。他就是混凝土匠人——張寶貴,這么多大牌建筑師尊重他,還是源于他對混凝土行業(yè)的貢獻。本刊記者驅(qū)車趕赴寶貴石藝公司所在地北京昌平奤夿屯,帶著諸多問題采訪了張寶貴先生。

國內(nèi)一線建筑師在寶貴石藝歡歡喜喜過大年
記者:寶貴老師,這偏僻的奤夿屯一點都不“偏僻”啊,很多部院領導、國內(nèi)外建筑師都來參觀學習過,聽說2013年春節(jié)前國內(nèi)一線建筑師在這兒歡歡喜喜過大年啊!
張寶貴:對啊,也歡迎你常來“村里”坐坐。來這里的人,多是出于好奇,加上互相傳聞,更多的是喜歡和我一侃為快!
記者:為什么建筑師都那么敬重您?只要跟建筑師一聊起您,大家仿佛有說不完的話題。
張寶貴:二十九年啦,一晃兒就過去了,我伺候了不少建筑師,天長日久被說成了故事,一個不工于心計的人成就了心計。有人開玩笑說寶貴石藝是崔愷御用的,也許崔總做的項目太多了,他喜歡我們?yōu)樗錾钊氲募夹g研發(fā),他看中我們的能力,也相信我們不會急功近利。
其實面對所有建筑師的項目,我們都會老老實實地去服務。能和建筑師打成一片,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們信任我,每當有新的項目發(fā)生,他們樂于找我們,我們樂于去投入。最初我是搞雕塑的,為建筑師搞研發(fā)不會離題太遠。有些地方雖未做到盡善盡美,但他們總是以博大的胸懷面對我們的努力。我理解建筑師的不易,從他們身上我汲取了力量,學習了很多不同創(chuàng)作的方法。二是建筑師喜歡研究環(huán)境和空間,他們喜歡講歷史和故事,他們先讓自己跑得很遠,然后再回來,把那種感覺勾勒出來,交給別人去完成。我們接過他們的思路,用自己的方式再創(chuàng)造。比如意大利阿克亞設計院院長卡薩蒙蒂去年3月初到奤夿屯來,他給我們放了很多片子,說國外很多建筑界的朋友非常喜歡寶貴的材料。他還說在接手葡萄大會的設計時,他覺得不過就是水泥制品或者GRC嘛,并沒有重視。當我們走到一起討論問題時,特別是看了我們做的混凝土制品,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可能性。他當時就說:既然寶貴的材料可以量身定做,為什么外墻還要再做成灰磚的效果呢?于是他和他的團隊設計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在研發(fā)的過程中雙方互相配合,他覺得這樣的工作效果非常有價值。據(jù)他講他們的很多設計改變了一些城市的局部面貌,了解了寶貴的工藝后,他就更有想象力了。
記者:是啊,您和他們可以想到一起了。可以說您就是建筑師的助手,建筑師創(chuàng)作獨特的空間,您在為他們實現(xiàn)。
張寶貴:沒錯,能夠成為建筑師的幫手很榮幸,從最初研究材料到也能參與深化設計,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好在我一直喜歡這件事,又樂于身陷其中。我不是一個單純的領導者,我對藝術有感覺,這種感覺打開了通道。我小時候喜歡美術,插隊時又沒有放下。用水泥搞雕塑多虧了這些美術常識,在搞材料研究時又能自然地兼顧到藝術的造型,兩個專業(yè)在融合中少走了彎路。

賈平凹文化館(設計:屈培青)

世界葡萄大會(設計:意大利阿克亞設計院)
1993年為釣魚臺國賓館設計浮雕,其中十七號樓門廳的“龍生九子”,尺寸限定在2400mm×1800mm,把龍的九個兒子的形象經(jīng)過處理,形成新的圖案,組成新的饕餮紋樣,放在那個環(huán)境,沒想到著名雕塑家潘鶴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種項目做的多了,找到了方法。建筑師都很忙,有了我這樣的助手,省心很多。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各類建筑裝飾找上門來,以為我什么都會做,由此學到了一些建筑的皮毛,又懂得一點成型工藝和材料配比,隱約中知道該怎么為建筑服務。
近來,外出就餐或出門旅游成為很多家庭歡度春節(jié)的一種選擇。建議在外就餐前,應注意查看餐廳是否持有食品經(jīng)營許可證或餐飲服務許可證,盡量選擇量化等級高的餐廳。在就餐時盡量保證食物多樣化,注意膳食平衡。外出旅游時可以有選擇性地嘗鮮,但不要采摘、購買、食用有關部門明令禁止或來歷不明的食物(如各種標稱“野味”的食品、野生蘑菇等),以防發(fā)生食物中毒。
幾百個項目下來,個個都不一樣,有時建筑師怕麻煩我,說用原有的模具也行。我一再解釋那樣不好,我會興奮不起來,而且對你們也不尊重,我有一道工序成陰模的技術,很簡單、很快捷、很經(jīng)濟,又有一兩百個助手幫我,只要你們有想法,我愿意去嘗試。我發(fā)明的模具是泡沫塑料的,只能用一次,破壞性脫模,想反復使用也不可能。工藝的局限,反倒成了一種風格。許許多多建筑師給我們提供了用混凝土制作制品的機會,他們身上無時不流露出土地里長出來的智慧,土地里滋生出來的營養(yǎng),土地里凝聚起來的力量。

混凝土制作的燈(創(chuàng)意:賴軍)

城市家具(創(chuàng)意:宋曄皓)
記者:混凝土藝術設計,一個時尚且接地氣兒的設計門類,您是如何實現(xiàn)的?
張寶貴:混凝土簡稱為“砼”,人工石的意思,水泥為膠凝材料,砂石為集料,加入適當?shù)乃?jīng)過攪拌、震搗成形。比如:橋梁、建筑構件等,一般為功能混凝土或結構混凝土。裝飾就是打扮,而對外墻裝飾,還有必要一定把墻板做厚、做重、做成結構混凝土嗎?可以不可以做薄、做輕?他只是裝飾而已。我們選用礦山廢石作為集料做面層,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一方面通過暴露集料的質(zhì)感和色彩達到裝飾的目的,客觀上實現(xiàn)了廢料的綜合利用。制品的底層選用玻璃纖維增強水泥的工藝,增強了抗彎性能。
暴露集料可以用酸洗的方法、打磨的方法、預置緩凝劑的方法、剔鑿的方法等等。我的研究和發(fā)明,主要選擇了剔鑿和打磨相結合的方法。由于剔鑿的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對制品的強烈震動,為了避免傷害制品的結構,我們對制品的結構層采用了玻璃纖維噴射的方法,以增加制品的抗沖擊能力。并且在制品的表層采用了耐堿玻璃纖維網(wǎng)格布,以增強制品的抗彎能力,以玻璃纖維增強的方法取代以鋼筋增強的方法,這項技術源于國內(nèi)外已經(jīng)比較成熟的GRC工藝。把裝飾混凝土和GRC結合起來做成掛板,充分彰顯裝飾和輕型的特點,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所謂輕板是把板子做薄了,它的面密度沒有太大的變化,可以做薄的原因是選擇了玻璃纖維增強。裝飾混凝土輕型掛板可以滿足建筑設計需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非常靈活的制模技術和運用自如的工裝條件,變一勞永逸為隨機應變。
記者:談談您的從業(yè)之路吧,對于企業(yè)家而言,創(chuàng)業(yè)是一條艱辛的路,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事業(yè)的?
張寶貴:1987年,一個漆黑的夜晚,一輛加長130卡車,一條不平的路,一個叫奤夿屯的村子,幾個農(nóng)民,鋤地的手捏窩頭的手,我們搞起了“石花”。按照書本上寫的和行家的說法,在水灰比、灰砂比、震搗、養(yǎng)護等一系列專業(yè)狀態(tài)中去試驗,每天重復著沒有變化的工作。三五個農(nóng)村婦女,一個不能擋寒的工棚,沒有像樣兒的工機具。那會兒,困難重重,沒先例可借鑒,又缺少資金和研究條件,只是一個心思要把石頭的感覺做出來。先是在水泥里加了白云石渣兒,模具上涂了緩凝劑,脫模后用水去沖,露出了石渣,像水刷石;為了增加強度,有利后期加工,當時沒有蒸汽養(yǎng)護條件,我們就試著用大鍋去蒸養(yǎng),脫模后用砂布去打模,又像是水磨石。水刷石、水磨石雖然有點石頭的意思了,不過還是低檔質(zhì)感……暴露石渣兒的顆粒細小一些是否會好些?把石渣兒用錘子鑿碎,成粉末狀和水泥攪到一起,放在模具里震搗,脫模后再用砂布去擦,十個手指頭滲出了血,好像不知道疼。一次又一次,模模糊糊的終于像石頭了,加上聚苯板做的模具可光可毛,肌理效果粗獷自然。平的面拋光;毛的面用鐵刷去刷、用尖斧剁擊,石材質(zhì)感更強了。后來在制品表面打臘、噴透明漆、噴云母粉就更增強了石材的品質(zhì)。以后又在表面鍍金屬,青銅的、紫銅的、鐵的等效果。開始有人關注我們了,亞運村和中國歷史博物館首先選用,那是很小的一步,但是終于上路了。
1989年在北京圖書館舉辦了再造石制品展,建筑界、藝術界來了很多人,大家用藝術的眼光看待水泥制品,我們隱約看到了方向。1988年被中國建材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曹永康引薦到首屆全國裝飾混凝土研討會介紹研究成果,水泥石粉做的雕塑吸引了與會領導和專家,吳中偉院士把我們的再造石稱為“藝術砼”,我們逐漸受到行業(yè)的關注。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崔愷設計的豐澤園飯莊讓我做了八個浮雕,混凝土做的東西以藝術的名義進入建筑空間。多少年來,我一直用特殊的方式滿足建筑師的需要。199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雕塑展,人們驚訝了,因為這里有很多與眾不同,藝術的一個顯著性的特征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自由了,二十九年來打開了一扇又一扇門,進入了一個又一個通道。

江蘇豐縣漢皇祖陵祭祀明臺 (設計:曲培青)

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設計:安德魯)
張寶貴:我在農(nóng)村四十九年,一開始在山西插隊和黃土地打交道,近二十九年來和混凝土打交道,歸根結底是一個土!
我也許與裝飾混凝土有緣,喜歡這件事,又有感覺,一下子干了二十九年。“材料”是設計者用以表達情緒、靈感、知識的物質(zhì)載體,設計者借助于不同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造,加之不同的學識和經(jīng)歷,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樣式。我們從最初的石粉利用雛形,到以后的分層配比分層成型,后來又借鑒了GRC工藝和杜拉纖維的應用,加之各項工機具的改造應用和不斷問世的新建材成果的補充,再造石裝飾品從最初只是解決了質(zhì)感問題,發(fā)展到解決制品龜裂問題,解決制品預埋件銹蝕問題,解決制品的重量及厚度問題,解決制品的藝術和價格對適應性問題,解決制品從小規(guī)模方式制作轉(zhuǎn)向多品種及較大規(guī)模發(fā)展問題(如輕型墻板的開發(fā),混凝土家具燈具制品等)。許多事情是在實踐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提高,有所應用。并非始于計劃,這一切有如探險,一路坎坷,一路驚喜。
這么多年來,我們企業(yè)一直在矛盾中,面對市場的變化失去了許多不該失去的,有些人比較急,也想學點別人的招數(shù),我不想用不正當?shù)氖侄稳赍X,發(fā)展成什么樣兒順其自然,我相信福報。很多工人愿意跟我一塊再干十年八年,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他們是帶著夢來的,我的管理不高明,但是他們活得踏實。如果采取不好的辦法,我將背叛自己和他們,路走歪了,你給我一個金山又能怎么樣。
久而久之,我明白了,搞企業(yè)注重現(xiàn)實,搞事業(yè)注重長遠,腳踏實地真的很難,不過長有樂趣為伴。創(chuàng)新很難,沒人給買保險,走上創(chuàng)新之路就不能在乎付出,只要真的有興趣,有夢想,有遠見,能堅持,就一定會“蒼天不負苦心人”。
記者: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大劇院,奧運場館,首都國際機場……這些知名的建筑都有寶貴石藝的影子,請問哪個項目給您的印象最為深刻?
張寶貴:對于每一個項目都有感情,其實就像過日子一樣,人生很難說哪天最好,如果一定要選擇,也許是國家大劇院吧,項目很小,但是做的時間最長,投入最大,感慨最多,風險最大,也是最值得驕傲的項目吧。
2003年2月20日,國家大劇院總設計師安德魯在時任建設部設計院副院長周慶琳的陪同下來我公司考察,看到我們特殊工藝技術,興奮的(和我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項目前期GRC選材、配比、結構、模型以及技術論證、數(shù)據(jù)檢驗、抗震及安全測試等等一系列科學、嚴謹?shù)臏蕚涔ぷ鹘畟€月之久。完成1300m2的GRC吊頂,我們一方面要組織得力的設計隊伍研究領會大劇院的整體設計意圖;也要組織制定“制作進度計劃”,完善“生產(chǎn)組織計劃”和“企業(yè)標準”;還要組織由雕塑家參與的磨具制作隊伍。頗具海浪效果的吊頂由164件3420mm*2260mm組成,每件成品各不相同,且對角誤差要小于2mm,總重量達100多噸。為了這個項目,我們進行了設備改造,研制出“機組流水”生產(chǎn)線,這種簡單的流水線操作原理是變噴射搶手多角度移位為搶手與模具總很有序移位,即噴射纖維在一米多高的鋼架上左右移位,模具在下面前后移位,有步驟的進行布網(wǎng)、滾壓、布筋、再布網(wǎng)、再滾壓、然后靜停養(yǎng)護、終凝后再進行蒸養(yǎng),這一系列過程是在軌道上進行的。我們還組織研制新的設備,借鑒火車車廂卸煤的翻滾方法,由有經(jīng)驗的技師設計可以提升、翻轉(zhuǎn)等大型工機具,以減少勞動強度,提高工效,確保質(zhì)量。
我們嚴格遵照設計師的意圖用有效的手段表現(xiàn)造型,要求我們的雕塑家用激光放大儀、用打格放大法、用探針把握深度的方法一厘米一厘米的完成模具,在總體上保證流暢、通神、完整的雕塑形象。記得當時安德魯來公司檢查樣板時,瞇起雙眼去端詳,他和助手時而拿尺子去丈量,時而前后左右的去“品”,最后滿意地伸出了大拇指。
雖然因缺乏對特殊項目的運營經(jīng)驗,這個項目搭進去了100多萬(元),每當聽到人們對大劇院音樂廳吊頂?shù)馁澴u,心里暖暖的。
記者:我國正處于城鎮(zhèn)化高速發(fā)展時期,隨之產(chǎn)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助推“垃圾圍城”的現(xiàn)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目前每年產(chǎn)生建筑廢物超過15億噸,且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僅為幾千萬噸,利用率不到5%,而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利用率在95%以上。而你們的藝術混凝土,確實是實現(xiàn)資源有效利用的上上之選,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張寶貴:世間本無廢物,廢與不廢,不在物,在于人。
新城鎮(zhèn)新在哪兒?拆下來的廢磚廢瓦怎么辦?有沒有可能粉碎了再利用?如果灰的白的分不開怎么辦?前人的灰磚灰瓦和那個時代有關,未來的城市有沒有自己的個性色?
幾年前見到張頎院長,他說天津大學建筑系館的外檐要整體改造,建筑系館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的,時間長了,建筑內(nèi)外裝修開始老化,外墻面磚成片的脫落。建筑系館曾獲得建國六十年建筑創(chuàng)作大獎,被呼吁作為當代建筑遺產(chǎn)加以保護,所以只能修復不能有大的改動。我們建議把天大建筑系館外墻皮鏟下來拉到昌平粉碎篩分,這些廢棄物作為骨料,水泥作為膠,按照一定的比例合成新的墻板,背后有鋼架,像石材或者玻璃幕墻一樣安裝在原有的建筑上。張頎院長說: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傳承。修復使建筑煥發(fā)新的光彩,而我們所采用的還是原來的材料。舊物換新顏,不變的是天大傳承的精神。
當下,社會發(fā)展對建筑材料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已逐漸深入到建筑材料之中,具有節(jié)能、環(huán)保、綠色和健康等特點的建筑材料應運而生。對我們而言,使用石渣石粉不但可以模仿石材效果,還可以有效地阻止污染,阻止開裂。廢石粉的綜合利用是一個新生事物,融合得好,將大有作為,為城鄉(xiāng)建設增添新的活力。

天津大學建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