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云
?
發揮傳記教學對學生人格教育的獨特作用
◎王富云
所謂語文人格教育,是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結合語文知識傳授、語文能力培養,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活動。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格教育因素,其中傳記中所蘊含的人格教育因素又尤其豐富集中。《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在談到傳記部分的課程目標時指出:“能把握基本事實,了解人物的人生軌跡,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獲得人生啟示”、“形成深度思考和判斷”的課程目標告訴我們,人格教育,不僅是傳記教學的可能,更是傳記教學的必須。人教版《中外傳記作品選讀》配套的教師用書前言中更開宗明義地指出:“這門課的定位,是學生自學為主的閱讀課,也是一門勵志教育課,結合語文閱讀訓練進行勵志教育,是本課程的目標。”其中把閱讀和勵志作為兩大并提的目標。
現代的人格教育又包含了什么內容呢?1989年,在我國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國際研討會上,幾百名中外專家提出了衡量二十一世紀人才素質結構的七條標準。其中涵括了現代人所必需的最重要的人格特質。大至全球觀念、民族家國情懷,中至集體意識、協作精神,小至個人崇高品質、健康個性,例如堅毅果敢、誠實正直、積極進取、創新創造等等。人教版傳記教材選收了10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傳記,其中涵括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以及科學家、文學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廣。他們大都是中學生有所接觸,又有興趣更多了解的杰出人物。選文特別注重傳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衡量他們的生平事跡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勵青年人健康成長。里面的主題涵括理想與抱負,逆境與奮進,親情與友情,熱忱與頑強,創新與發展,成才與奉獻等等。因此本教材不失為一個很好的人格教育資源。
發揮傳記教學對學生人格塑造的獨特作用,就是要發揮傳記強大的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和示范功能。
傳記有著強大的教育功能。學生在閱讀傳記過程中,通過了解傳主的人生歷程,感受傳主的精神情感世界,分析探究傳主成功失敗的原因,從中領悟到對自己有益的人生啟示。而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對學生心理和精神的塑形作用。傳記教材中蕭紅《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表現了親情和友情的主題,使我們看到了為人夫的魯迅如何尊重妻子,為人友的魯迅如何扶持后輩,為人父的魯迅如何慈愛寬厚。再如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現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他們的人生經歷中大都遭受挫折和逆境,但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戰勝困難,實現了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閱讀這些人的傳記就是接受理想教育、意志教育、奮斗教育。傳記教育功能的強大性,體現于它是一種生動形象的教育:通過感人的故事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傳主的人文素養、健康情感和優秀品質。
傳記有著強大的激勵功能。英國思想家培根說過:“用偉大的事跡激勵我們,遠勝一切的教育。”優秀的傳記作品,不僅折射出傳主熠熠生輝的品質和精神力量,也貫注著作者巨大的情感,它給學生帶來的心靈震撼將發揮巨大的激勵作用,尤其是傳主們面對困境、遭到挫折時所迸發出來的巨大生命能量,不屈不撓的斗志,智慧的突圍能力,常使人倍增信心和勇氣,并轉化為不竭的生活動力。羅曼·羅蘭創作《巨人三傳》的目的,就是要用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來掃除彌漫于歐羅巴污濁沉糜的空氣,激勵人們奮起。他在《貝多芬傳》中借貝多芬之口說道:“我們的時代,需要有力的心靈把這些可憐的人群加以鞭策。”而貝多芬“扼住命運喉嚨”的精神品格,確實也起到了鞭策世人,激勵世人的作用。
傳記還有著強大的示范功能。唐太宗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傳記文學與其他許多文學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具備典型的真實性。這也就意味著傳主所走過的路是一條實實在在的路,而傳主常常又是大家巨子,所以他的人生范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的成敗得失以及成敗得失的原因,都可以成為后人的一種借鏡。人的骨子里常有一種英雄崇拜的情結,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只要是他鐘情的偶像,小至衣食住行,大至性格習慣,他都摸得一清二楚,并模仿追隨不休。
在傳記教學對學生的人格塑造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強大的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和示范功能,又有什么有效的操作途徑和方法呢?
一、文本解讀法。語言文字是情感和價值的載體,教師應充分地立足文本,用好文本。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想像力,披文入情,以情動情,以情感情,最終形成人格教育。在語文教學中,任何脫離、架空文本的做法都將如找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例如在上《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課時。由于本文是一篇回憶錄:蕭紅以細膩的感覺捕捉魯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細節,隨意點染,但感情真摯而又深厚,文筆散漫而又抒情,展現出魯迅先生豐富的性格特征。因此可以先提示學生找出能表現人物品質、思想感情的描寫句,然后選擇你最喜歡的三五則重點品味它。經過探討與歸納,我們就知道在蕭紅眼里魯迅作為人之夫、人之父、人之友以及在生活工作中是怎樣的形象了:他是一個可親可愛、可敬可學的真實魯迅。而越真實的人物形象就越感人,越能實現它的人格影響力。
二、探究深入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選修課程的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性閱讀的基礎上,“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學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以《‘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為例。作者馮至傾注了熾熱的情感敘寫了杜甫在困守長安和流亡時期的生活經歷,使我們知道了杜甫無論“慨世”還是“慨身”,杜甫個人的喜怒哀樂總是與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通,杜甫無論遭遇多少挫折與艱難,始終不放棄對生活的承擔與執著的意志,最終完成華麗的轉身,成為人民的代言人。這樣厚重的作品,還應該有層次地深入進去,開掘作品的文化內蘊和精神礦藏,用于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為此,我們可以結合教材課后的提示,給出《新唐書·杜甫傳》或莫礪鋒《杜甫傳》中的相關情節進行比較閱讀。進而發現:馮至先生不僅寫出了人物的偉大,也寫出了人物的局限性。例如杜甫旅舍高呼賭博,求官不擇手段,寫詩歌功頌德等等。經過探究,我們進而得出:這種真實性并無損于杜甫的偉大,反而寫出了他轉型型的痛苦與磨難,而他的人格也更具感染力了。
三、實踐調查法。語文學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堅持其工具性,就是要注重語文課程的實用價值和效能,強調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的途徑和規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和其它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們在傳記教學中,為了實現閱讀和勵志的兩大課程目標,可以展開多種多樣的實踐及討論活動。例如可以結合相關音影視頻,試寫小傳、訪問名人、反思自己性格等。如杜甫、魯迅、毛澤東、比爾·蓋茨等人物都有很好的音影視頻,可以提供給學生欣賞,也可以給周圍的人——老師、同學、親友——寫一篇傳記,也可以通過調查走訪,給當地各條戰線上的工作者寫一篇傳記,去品味他們不同的人生經歷,以及蘊含的豐富的人格魅力。總之通過豐富多彩的有效載體,讓學生在熱情和興趣的包圍下,既學習了傳記知識,又獲得了人格提升,達到了“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王富云 福建寧化一中 3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