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玥
?
留學生“把”字句偏誤之回避現象
◎由 玥
“把”字句作為漢語中的一種特殊句式,多年來一直被視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實際交流中筆者發現,很多留學生對“把”字句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在使用時仍有大量問題存在。這就要求教師對留學生“把”字句的習得情況加以調查,分析原因以指導今后的“把”字句教學。
為了調查留學生“把”字句的使用情況,筆者對北京語言大學的“HSK動態作文語料庫”進行了分析。通過檢索“把”字句這一項目,得到“把”字句偏誤案例共585條,30頁。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筆者隨機抽取其中6頁,共計125例偏誤。按張寶林對“把”字句偏誤的分類,筆者將留學生的“把”字句偏誤歸納為回避(該用而未用)、泛化(不該用而用)和錯用三大類,最終統計出泛化偏誤37例,回避偏誤61例,錯用偏誤27例。其中回避所占比例最大,為48.8%。
可見,在“把”字句的使用偏誤中,回避的確是造成“把”字句偏誤的最主要原因。
要對“把”字句的回避偏誤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就要確定“把”字句的句式分類情況。根據筆者對“把”字句本體研究的查閱,最終以王秀娟(2007)以標記理論對“把”字句進行的15種句式為分類標準,調查這15種句式在上述偏誤案例中的出現情況。
基于上述數據,筆者對“把”字句回避偏誤案例進行分析,共在61例回避偏誤中總結出9種主要句式,具體情況如下:
S+把+N1+V+在∕給∕到∕向+N2
S+把+N+V+結果補語
S+把+N+V+趨向補語
S+把+N1+成∕作+N2
S+把+N+V+了∕著
S+把+N1+V+N2
S+把+N+V+狀態補語
S+把+N+AV(A=動詞前修飾語)
S+把+N+V
此后,筆者對以上出現的9種回避偏誤句式進行統計,發現其中句式1出現次數最多,為23次;句式3、4次之,依次為10次、9次;句式7出現5次;而其余句式出現均少于等于3次。
為調查使用習慣,筆者又以出現頻率較高的前7種常用句式編寫問卷,對留學生及中國學生進行了小規模的語言測試。問卷主要以選擇題形式要求學習者從四個選項中選出自己最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調查數據,筆者得出相比于中國學生,留學生對“把”字句的使用頻率的確遠遠低于中國學生。其中以句式1、3、6表現最為明顯。
通過分析數據我們可以看出,“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1、3、4這三類句式上出現次數最多,可見在今后的“把”字句教學中,我們需要特別注意這九種“把”字句句式的訓練,尤其是上述提到的三種偏誤率較高的句式。
張寶林(2010)提出,留學生之所以回避使用“把”字句,是因為沒有想到要使用這一句式,學習者的很多“回避”都是出于“無意識”的,因此不能稱之為“回避”。針對這一觀點,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設計了兩個主觀性問題,要求被試者用完整的句子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1.朋友告訴你他的手機號碼,你要怎樣才能記住呢?
2.放假要回國了,東西太多不能全部帶走,你打算怎么做?
筆者統計回收的12份有效中國學生問卷,發現兩個句子的“把”字句使用率都在75%以上,而對于留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25份有效問卷中,“把”字句的使用情況分別為28%和32%,遠遠低于母語使用者。
筆者隨機抽取幾位未使用“把”字句的被試者進行訪談,其回答如下:
2號被試者:“把”字句太難了,不會用。
4號被試者:沒想到用“把”字句。
15號被試者:這樣回答簡單。
20號被試者:沒要求用“把”字句。
可見,留學生未使用“把”字句有很多原因,并非所有的留學生都是由于沒有想到而回避使用的。
對于“把”字句使用的回避現象,不完全是張寶林先生所提出的“無意識”使用,還存在著一些有意回避而造成偏誤的現象,特別是上述分析中出現的幾種重點句式,如何使學習者積極而正確地對“把”字句進行使用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綜上所述,留學生在“把”字句使用層面上確實存在著回避現象,而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習者“無意識”的忽略,也有“有意識”的回避。造成“把”字句出現回避(該用而未用)的原因很多,我們需要在具體語境具體實踐中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同時,對外漢語教師也需要注意到,學習者對于每種“把”字句的句式掌握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分析其偏誤時也要具體句式具體分析,對“把”字句的習得研究應該進一步細化,從而在教學實踐中找到更有針對性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提高留學生“把”字句的使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語義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1995,(3).
[2]魯建驥.外國人漢語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
[3]羅青松.外國人漢語學習過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6).
(由玥 上海交通大學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