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婷
?
笙簫夾鼓,琴瑟間鐘——論穿插藝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妙用
◎陳奕婷
穿插原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即文論中“橫云斷山”、“橫橋鎖溪”之法。穿插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是指以某一事件為中心,為了某種需要而斷開,在插入一些次要內容后再接續原事件的藝術手法。這種似斷實連,形斷意接的藝術手法同樣也可以運用到中學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學設計,恰到好處地切入一些其他相關的教學內容或活動片段,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如此,可達到笙簫夾鼓,琴瑟間鐘,師生和諧,教學相長的效果。
語文課堂中的穿插藝術,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這類穿插主要是用來調節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保持課堂教學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如上課鈴聲響起,教室里還是一片紛亂的場景,如何使學生安靜下來,快速進入上課狀態,這就需要教師運用調節的手段。此時教師可以講一段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小故事,讓學生的注意力和情緒轉移到學習中來。“他一生都在歷險,當過戰地記者,打過仗,負過傷。他年少時因癡迷拳擊而導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他兩次參加世界大戰,獲過十字軍功章、銀質獎章、勇敢獎章和銅星獎章。他因膝蓋被打碎,開過12次刀,取出237塊碎彈片。他擅長釣魚,曾釣過7米多長的大魚。他喜歡冒險,斗牛、打獵樣樣在行。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詮釋著‘硬漢’的含義。(停頓片刻)請大家猜猜他是誰?”如果教師將這樣一連串精彩的人生簡歷娓娓道來,邊說邊環視全場,便可把學生的視線一一收攏過來,當所有人都豎著耳朵在聽的時候,及時拋出問題,引出課文。又如在上課過程中,當學生出現倦態,注意力分散時,這時教師適時地采用課堂教學的穿插藝術,及時穿插一些輕松、幽默、有趣味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調節課堂教學的節奏,讓教學節奏快慢有序、張弛有道,從而保證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剛才說到海明威作品的語言力求簡潔,當記者采訪時問他‘您簡潔風格的秘訣在哪里’,你們猜海明威是怎么回答的?”“海明威有一個常人所沒有的習慣,站著寫,而且用一只腳站著。‘我采取這種姿勢,使我處于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停頓片刻)這是海明威的個人習慣,大家還是坐著寫作文,希望大家在考試的時候能盡量寫滿800個字哦。”這樣一番穿插,會使學生放松一笑,緩解疲勞,使得精力集中,以便繼續開展教學活動。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語文知識、學習方法,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情感教育與價值觀教育,這不僅是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均衡發展的要求,也是語文這一學科的所長之處。根據教學內容時不時穿插社會時事新聞,適當引入時政評論性文章,是筆者在三尺講臺上一直在堅持做的事。“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1]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但如今的學生很多都是兩耳只聞窗外事,他們所關注的多為娛樂圈、游戲圈、時尚圈諸事,視野狹窄、視角單一。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穿插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報道、文章,可以幫助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聽到天下事,進而思索、感悟。比如,一道高考語段練習題“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預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題面講的是怎樣向跌倒老人正確施救的問題。介于如今社會熱議的“扶不扶”的道德話題,當時筆者穿插了一篇白巖松所寫的《摔倒老人為什么要訛詐扶他們的人》,讓學生暫時先跳出道德范疇,從社會制度、法律法規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深入根源,找出抱怨、不忿之外的解決辦法來。引導學生不就事論事,不人云亦云,學會廣視角、深挖掘地評析社會生活。
教師臺上講,學生坐著聽,口干舌燥地講了四五十分鐘,有多少東西是真正地進了學生的耳,入了學生的心呢?所以有時候教師需要換種講授的方式,讓學生思維活動起來。比如在講小說戲曲類或是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課文時,文本中有對話、有情境的部分就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演繹和詮釋。不是說來段課本劇,只是簡單地讓學生角色扮演,就可以拉近與文本間的距離。教師可以是導演或者干脆只做一名觀眾,與學生易位而處,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比如蘇教版必修五《漁父》一文中,屈原、漁父這兩個人物就可以讓學生來飾演一番,讓學生按照人物性格創編對白,甚至還可以搬出同一冊書里《報任安書》一文中的司馬遷,同臺競藝。是堅持理想、舍身殉國的屈原更為光芒萬丈呢,還是與世推移、隨遇而安的漁父更為灑脫隨性呢,儒道兩家的處世觀可以展開一番辨析與探討。課堂上有學生提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適時進退,畢竟生命誠可貴。只要始終恪守初心,進無懼,退不憂,人生價值實現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此觀點頗為精彩。可見,在教學中適量地穿插活動性學習,既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從而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訓》里的這句話道出了穿插藝術的作用及使用原則,“鎖”不能太緊,“斷”不能盡斷,要似鎖非鎖,似斷非斷,才能給人以高山遠水的唯美之感來。同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穿插藝術,也要注意一定的使用原則。
一是適時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穿插藝術時要注意掌握好切入的時機,趕得早不如趕得巧,要穿插得不著痕跡,恰到好處。穿插的適時性體現的是教師的機智與經驗。穿插藝術要視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而定,在必要時使用,不能濫用。根據教學規律、教育心理和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得出,穿插藝術的運用可在以下幾種情況時使用。其一,根據心理學的首因效應,在新課導入時可以適時地進行穿插。運用精彩的穿插導入課文,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比如在上文調節型穿插里所舉的“七個他”的例子,學生立刻就會追索這個“他”到底是誰。海明威這么厲害,諾貝爾獎得主所寫的文章到底有多精彩,這些索問會使得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聽下去。其二,課中激發學生思維、突破重點難點時需要進行適時地穿插。這類穿插往往不是事先設計好的,而是在實際教學中根據課堂情況隨時、相應地做出調整,這最考驗教師的應變能力和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如學生有疲倦的狀態,如課堂上有偶發事件,如教學遇到了難點需要尋找突破口,這時機巧、靈活、適時地利用穿插藝術,將會事半功倍。比如在上文調節型穿插里所舉的“海明威站著寫作”的例子,筆者在后面又加了一句“這是海明威的個人習慣,大家還是坐著寫作文,希望大家在考試的時候能盡量寫滿800個字哦”。這話當時就激起了學生的驚嘆與牢騷:“八百字啊,這么多,哪里寫得出來啊。”筆者隨即跟了一句:“坐著慢慢想慢慢寫嘛,人家海明威站著寫都能寫出個諾貝爾文學獎呢。”學生哂笑,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其三,在課堂尾聲處也需適時地穿插。課堂臨結束時往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梳理知識點,形成系統性。教師要想在結課時達到較好的效果,就必須注意收尾的藝術,此時若能適時地運用好穿插藝術就能出現“豹尾”的效益。教師可將知識點總結成歌訣口訣,可將知識點用示意圖、知識樹等形式呈現出來,以求達到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效果。在學習蘇教版必修二《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可在文末如此總結:“托內兄如海薦西賓,接外孫賈母惜孤女。此孤女,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美!只可惜,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黛玉在外祖母家生活得如何?寶黛之間為什么是個無了局?愛她疼她的外祖母為什么最終選擇的是寶釵?欲知后事如何,且去書中求分解。”總結之外還留下余音,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拓展。
二是適度性。人的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某一事物高度的有意注意最長只能維持二十分鐘左右,之后其注意就會分散。因此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需相互轉化或者是交替進行。課堂教學既要讓學生對學習活動本身產生興趣,這需要用無意注意調節;更要讓學生在理解學習目的和意義的基礎之上,這要依靠有意注意來維持并保證學習任務的達成。所以,課堂中教師需適度地運用穿插藝術,這樣才能有效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穿插藝術的運用貴在恰到好處,穿插的內容最終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因此要擺正其配角的位置,掌握好分寸,不蔓不枝。比如,關于海明威的生平介紹,對于其“一生感情錯綜復雜,先后結過四次婚”這一點大可以隱去不提,“晚年在家中自殺身亡”可以歸為“因不堪病痛折磨”一筆帶過,以避免學生的思維天馬行空,枝蔓叢生,使得話題收攏不住。筆者曾在教學實踐中有過這樣的一次教訓,在介紹曹雪芹時,說到其家道中落的原因提到一種觀點,“曹家的被抄是因政治斗爭,是雍正奪嫡的犧牲品”。當學生聽到“雍正奪嫡”一詞時,旋即展開了對雍正劇的熱議,大談是吳奇隆演的四爺帥還是何晟銘演的帥,《步步驚心》和《宮鎖心玉》哪部更好看,劉詩詩和楊冪大PK。但是對這個觀點很多學者持存疑態度,更多的則認為曹家是因虧空罷任,封其家貲。筆者當時是想多補充些背景知識,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可以如此跳躍。由此教師可知,穿插的內容需謹慎取舍,穿插需適度。一般情況下,一節課中穿插的次數以兩至三次為宜,既能保持學生的新鮮感和學習興趣,又能集中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便于教師掌控課堂教學的節奏。
三是創新性。創新出新知,教師教學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穿插藝術運用的創新性由此而來。于漪老師曾說過:“教師不能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炒蠶豆’,翻來覆去老是那么點名詞、術語,學生就會感到厭倦,學習積極性就難以發揮。”[2]因此穿插藝術也需不斷創新,還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
《雷雨》是現代文學中的一部經典作品,第二幕中的一場戲入選蘇教版必修四。教師在講解時除了抓住劇情,抓住矛盾沖突,抓住人物性格,抓住潛臺詞等主要方向外,還可以穿插一些諸如劇本中出現的洋火、襯衣、照片、錢等道具小細節,以此作為切入點對文本進行解讀。比如文中此段:
樸:(沉思)無錫?嗯,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魯: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樸: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樸:(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樸: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哦,好地方。
在這段對話里周樸園問:“三十年前你在無錫?”答案很明確,按理說只需回答“是的”兩個字就已經很清楚了,可魯侍萍為什么還要加上一句“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魯提起“洋火”這一三十年前具體的生活細節,是為了勾起周的回憶?還是思緒不由自主地回到三十前的生活當中?為什么不是別的生活細節,而單單提到“洋火”呢?此時教師可以穿插一些跟“洋火”有關的詩句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與李商隱當年的燈下思妻何其相似,三十年前一豆燈火下,魯侍萍在一針一線的繡那朵梅花的情景,正是當年魯、周二人一段美好、溫馨的回憶。“洋火”與下文的“好地方”遙相呼應,對他們來說,無錫正是這段美好生活的見證。“何當共剪”與“那時候的我們”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抓住“洋火”這個細節,巧妙地穿插,會讓學生另辟蹊徑,探得桃源。
適時、適度、創新的穿插,有助于調節教學節奏,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樂學氛圍。穿插藝術用得好,也有利于教師個人素質的提升。穿插藝術的運用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基本功,在理解教材、加工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重新整合,讓平鋪直敘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易于學生接受。在不斷的教學實踐和總結反思中,教師的教學能力一定會有所提升,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教學風格,甚至成為專家型教師。
游刃有余地運用穿插藝術,能讓教師有效地組織、管理和調節課堂氣氛,營造師生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活躍學生思維。這樣的教師必然會受到學生的喜愛,教師的旁征博引,指點中外,幽默睿智,會讓學生心悅誠服。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風格的形成過程中教師的魅力效應也會隨之產生。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汪劉生,白莉《教學藝術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參考文獻:
[1]鄧雪強.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穿插藝術[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2]伍元勇.淺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穿插藝術[J].新課程學習,2009,(12).
[3]范海霞.也談語文教學中穿插藝術的運用[J].時代教育,2009,(11).
(陳奕婷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藝術學校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