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雙賓結構(DO)和與格結構(PO)是啟動研究中最常研究的一對句型。本文旨在探究漢語雙及物結構是否存在句法啟動。研究者采用瞬時回憶范式,觀察母語為漢語者在產出雙及物結構時的結構啟動現象。研究發現,當啟動句為DO結構時,被試傾向于產出DO目標句;當啟動句為PO結構時,被試更多產出PO目標句。漢語雙及物句式在言語產生中存在明顯的句法啟動效應。
關鍵詞:漢語 雙及物結構 句法啟動
一、句法啟動與雙及物結構
句法啟動又稱句法堅持(syntactic persistence)或結構啟動(structural priming),指在言語產生活動中,個體傾向于重復使用剛剛加工(閱讀、聽或產生)過的句法結構。Bock(1986)在實驗中最先發現了句法啟動效應的存在。在實驗中,她要求被試復述一個剛聽到的句子,然后用一個英語句子描述一副圖片。如果被試剛聽到并復述的是一個被動句“The man was stung by a bee”,那么在描述圖片時,被試更可能用“The church was struck by lightening”,盡管圖片內容也可用相應的主動結構“Lightening struck the church”來描述。先前聽到(看到)的句子叫啟動句,后面產出的句子為目標句。繼Bock之后,大量研究表明,在言語產生過程中存在著句法啟動效應(Bock&Griffin;,2000;Branigan,2007;Cleland&Pickering;,2003;Pickering&Branigan;,1999;李榮寶,2006;查蕓蕓,2014;朱火紅、鄭海燕等,2006)。
雙及物構結構是語言中一種普遍現象。雙及物結構有雙賓結構(double-object structure,簡稱“DO結構”)和與格結構(preposition-objectstructure,簡稱“PO結構”)兩種句式。以下例(1)、(2)中的a句為“DO結構”,b句為“PO結構”。
(1)a.Mary gave Tom a book. b.Mary gave a book to Tom.
(2)a.張三送了李四一本書。 b.張三送了一本書給李四。
雙賓結構和與格結構是啟動研究中最常研究的一對句型。Bock(1986)在實驗中也觀察到了雙及物結構的啟動效應。在實驗中,被試如果聽到“DO結構”的句子“The corrupt inspector offered the bar owner a deal”,在接下來描述圖片時,則更可能產出“DO結構”“The boy is handing the girl a valentine”,而不是“PO結構”“The boy is handing a valentine to the girl”。與之相反,如果被試聽到的是“The corrupt inspector offered a deal to the bar owner”,他在描述同一張圖片時則更可能使用包含介詞賓語的句子,即“The boy is handing a valentine to the girl”。
研究者們不僅考察了同一種語言條件下雙及物構結構的啟動效應(Bock,1986;Bock&Griffin;,2000;Pickering&Branigan;,1998),還研究了跨語言的句法啟動,即L1和L2之間是否存在雙及物結構的句法啟動,如Lobell和Bock(2003)發現德語(L1)和英語(L2)之間的“DO結構”“PO結構”可以互相啟動。也有學者研究二語學習者第二語言語內(L2)雙及物結構啟動是否發生。如McDonough(2006)考察了中國、韓國、泰國等地的英語學習者英語“DO”和“PO”兩種結構的啟動情況,發現存在“DO結構”啟動,而“PO結構”啟動失敗的情況。姜琳(2009)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雙賓結構和與格結構啟動中的語義啟動現象。王敏(2009)考察了不同語言水平及任務類型下中國英語學習者產出英語雙及物結構時的啟動現象。
目前的結構啟動研究大多集中于語法高度范疇化的英語、德語、荷蘭語等印歐語系,漢語句法啟動研究才剛剛開始,且大都集中在主動句、被動句與“把”字句上。其實漢語中也存在著為數眾多的雙及物結構。許多動詞既可以用于雙賓結構也可以用于介詞賓語結構。如:
然而,如此重要的句式卻未有人從句法啟動的角度進行研究。因此有必要對漢語雙及物句式啟動效應進行研究。這不僅能為句法啟動提供來自不同語系的證據,也能為漢語雙及物構式的句式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二、實驗
(一)被試
30名母語為漢語的在校二年級大學生,男生13名,女生17名,平均年齡20歲。隨機分成兩組。
(二)實驗材料與設計
實驗采用瞬時回憶范式。共20個啟動句,其中10個雙賓結構,10個與格結構;20個目標句,其中10個雙賓結構,10個與格結構。目標句與啟動句長度大致相當,沒有重復出現的動詞。每一個目標句隨機交錯匹配雙賓結構或與格結構的啟動句。以下為一組啟動句與目標句。
啟動句:公司獎勵員工ipad。
目標句:小李還飯錢給同事。
另設計10組填充句穿插于10組啟動-目標句之間。填充句與啟動句目標句字數相仿,是除雙賓結構和與格結構以外的句式,如“馬上就要期末考了”“廣場上很多人在跳舞”等結構。
啟動句和目標句以快速呈現的方式依次出現在電腦屏幕中間。被試要求閱讀呈現的句子。然后穿插一個假任務,被試要根據要求完成一個數字記憶的任務。緊接著被試要依次復述最開始看到的兩個句子。從句子呈現、數字記憶到復述句子為一組完整的試題,正式實驗共包括20組這樣的試題。整個實驗被偽裝成一個記憶測試實驗,以盡可能避免被試對句式結構的關注。
(三)實驗過程
每一個被試單獨進行實驗。首先被試接受實驗指導。主試向被試介紹本次實驗是關于記憶力的測試,并向被試介紹實驗過程與要求。在被試了解實驗過程后進行三組試題的模擬練習,然后開始正式實驗。整個實驗過程持續25分鐘左右,全程錄音。
(四)實驗結果
我們將受試產出的句子分為雙賓結構、與格結構和其他結構。然后分別計算在雙賓句和與格句啟動后各類結構在目標句中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
我們對不同條件啟動句下被試產出的目標句差異進行x2檢驗,x2=27.85,p<0.01,表明被試在雙賓啟動和與格啟動情況下所產生的句法反應具有顯著差異,即啟動條件對產生的句法結構有顯著影響。在雙賓句啟動條件下,雙賓結構的產生率為60.1%,遠遠高于與格結構和其他結構。在與格句啟動條件下,與格結構的產生率為56.4%,也明顯高于雙賓句和其他句式。
三、討論
本研究采用瞬時回憶范式,探討了漢語雙及物結構的句法啟動效應。結果表明,漢語雙及物句式在言語產生中存在明顯的句法啟動效應。漢語雙賓結構和與格結構的產生可能進行了以下過程:被試在閱讀兩個不同結構的啟動-目標句時,兩個句法結構的激活程度大致相當。如當被試閱讀到啟動句“公司獎勵員工ipad”時,“DO結構”被激活,閱讀到目標句“小李還飯錢給同事”時,“PO結構”被激活。接著在被試回憶啟動句時,啟動句的“DO句法結構”被再次激活,被激活的句法結構使得已激活的、但與啟動句不同結構的目標句,即“PO句法結構”受到抑制,從而使被試在實時句法編碼時產出與啟動句句法一致的結構。因此被試在產出目標句時更可能采用“小李還同事飯錢”這樣的“DO結構”,而不是之前閱讀到的“PO結構”。可見結構啟動是實時句法編碼過程中產生的,反映了語言產出背后存在的抽象句法表征(Branigan,2007;Pickering&Ferreira;,2008)。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種不同啟動條件下產出的其他句型中,“把”字句占據很大比例。這說明“把”字句是漢語口語中非常活躍的一種句式存在,亦與相關的句法啟動研究成果結論一致。(朱火紅、鄭海燕等,2006)
四、結語
本研究采用瞬時回憶范式,考察了漢語雙及物結構的句法啟動效應。實驗表明,當啟動句為“DO結構”時,被試傾向于產出“DO目標句”;當啟動句為PO結構時,被試更多產出“PO目標句”。此研究結果說明漢語雙及物句式在言語產生中存在明顯的句法啟動效應。
參考文獻:
[1]Bock,J.K.Syntactic Persistence in Language Produc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 vol.18,1986.
[2]Bock,J.K.&Z.Griffin.The; Persistence of Structural Priming:Transient Activation or Implicit Learn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vol.129,2000.
[3]Branigan,H.P.Syntactic Priming[J].Language and Linguistic Compass vol.1,2007.
[4]Cleland,A.A.&M.J.Pickering.The; Use of Lexical and Syntactic Information in Language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the
Priming of Noun Phrase Structure[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vol.49,2003.
[5]Loebell H.&J.K.Bock.Structural; priming across languages[J].Linguistics vol.41,2003.
[6]McDonough,K.Interaction and Syntactic Priming:English L2 SpeackersProduction of Dative Construc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vol.28,2006.
[7]Pickering M.J.&H.P.Branigan.The; Representation of Verbs:Evidence from Syntactic Persistence in Written Language
Production.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vol.39,1998.
[8]Pickering M.J.&H.P.Branigan.Syntactic; Priming in Language Production[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vol.3,1999.
[9]Pickering M.J.&V.S.Ferreira.Structural; Priming:A Critical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134,2008.
[10]李榮寶.跨語言句法啟動及其機制[J].現代外語,2006,(3).
[11]姜琳.雙賓結構和介詞與格結構啟動中的語義啟動[J].現代外語,2009,(1).
[12]王敏.語言水平及任務類型對第二語言產出中結構啟動的影響[J].現代外語,2009,(3).
[13]查蕓蕓.漢語句法啟動效應實驗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1).
[14]朱火紅,鄭海燕等.中國4~6歲兒童口語句法啟動效應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9,(4).
(周小文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