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獻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這是我黨我軍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從這一歷史經驗出發,黨在新形勢下提出了軍民融合的發展戰略,推進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目標。
歷史上,沒有哪一次戰爭不需要民眾的支持,現代戰爭則更加顯示全民參與、全民支援的特點。《島嶼戰爭論》借用古希臘大力士“安泰”的神話故事,指出軍隊打勝仗離不開“母親”的支持,這位“母親”就是民眾。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后勤保障打勝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要堅持貫徹人民戰爭思想,豐富和發展人民戰爭的內容和形式,把軍隊后勤保障植于國民經濟體系之中,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
走寓軍于民之路。寓后勤保障于民,平時將軍隊通用物資供應、武器裝備維修、醫療衛生保障、軍事交通運輸等任務交給地方,戰時按照合同法規獲得保障來源。美軍講“利用民力增補軍隊后勤”,俄軍講“利用社會力量增強軍隊后勤能力”,其實講的也都是后勤保障的軍民結合問題。英軍甚至將給養和衛材等貯備全部交給地方,軍隊實現“零庫存”。海灣戰爭中,美軍從地方雇用了26家承包商實施戰場維修,使裝備完好率始終保持在93%以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帶著2萬民間技術專家直接在戰場修理直升機、安裝武器系統。我們應牢牢把握國家發展和戰略利益不斷拓展的大機遇,不僅在國內,而且要利用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進駐海外的契機,超前謀篇布局,拓展保障支點,做到民至軍隨、民建軍用、以民掩軍,使軍事保障能力根植于國民經濟建設發展之中。
求潛力轉化之效。國家戰爭潛力只有經過動員,才能快速高效轉化為作戰保障能力。目前,世界軍事強國高度重視國防動員工作,普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防動員機制。我國也設立了國防動員組織,專門負責國防動員相關工作的協調落實。由于國防動員橫跨軍地兩大系統,為確保軍隊提出的需求能在地方得到有效落實,《島嶼戰爭論》提出了“一入一出一銜接”的思路。“一入”,就是將國防和軍事需求納入地方經濟社會整體建設規劃;“一出”,就是將部分軍地通用保障、技術保障等任務交給地方,實行社會化保障;“一銜接”,就是搞好軍隊需求提報單位和地方政府落實主體之間的需求對接,確保國防和軍事需求到位落實。新形勢下,我們應認真研究如何搞好軍地資源的轉換和銜接,真正把民力轉化為軍力,把戰爭潛力轉化為保障實力;緊貼作戰準備任務,積極探索平戰一體、軍地聯合保障的方法途徑,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這些工作平時咬合得越緊、融合得越深,打起仗來轉換得就越快,一旦動員征用,就能變“來不及”為“來得快”。
行持續支援之舟。《島嶼戰爭論》指出,戰爭“缺乏急需的資源,就如同‘戰車沒有發動機。”“信息化戰爭雖然改變了戰爭的形態,但資源消耗的本質沒有變……信息化戰爭不是不消耗資源,相反是快消耗、高消耗”。戰略資源主要包括人力、礦產、能源、財力及技術、信息等。缺乏戰略資源貯備,國家必然陷入巨大被動。戰略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國家利益拓展密切相關、相互依存。“財富取之于海上,危險也來自于海上”,島嶼則是走向海洋的支撐、開發海洋的依托、維護海洋權益的關鍵。黨的十八大已經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軍隊后勤作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主動積極適應國家利益的需要,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為維護國家利益積蓄能量資源,切實鑄強打贏戰爭的堅強后盾。 (摘編自作者《勝戰的堅強后盾》一文) (責任編輯 王浩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