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謙益
在中國工農紅軍早期創辦和發行報紙的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份在世界報刊史上獨一無二的報紙,即用樹葉作為載體的紅軍《戰地快報》。
1930年10月,蔣介石調集十萬大軍,任命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指揮,國民黨“鐵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發動了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
1930年12月30日,在毛澤東的運籌帷幄下,紅軍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在龍岡全殲國民黨軍隊第18師,殲敵9000余人,活捉氣焰囂張的師長張輝瓚,給敵人以致命打擊。
這在當時具有特別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一是中國古代早就有“擒賊先擒王”的軍事思想,在兩軍對陣作戰中,勝方只擒賊不擒王,只算小勝、局部勝,不是大勝、全勝,紅軍在該次戰役中取得既擒賊又擒王的全勝,自然具有鼓舞軍心的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二是張輝瓚此前在江西殘酷殺害了大批革命群眾,被當地群眾深惡痛絕地稱為“張屠夫”。也正因為如此,毛澤東才在其慶賀該次戰役勝利的軍旅詩詞中,特意寫了“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一句,以凸顯紅軍活捉張輝瓚對鼓舞民心的重要意義。
然而,由于國民黨的嚴密封鎖,當時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根本買不到紙,沒有紙就辦不成報紙,紅軍活捉張輝瓚這一振奮軍心、民心的消息在短時間內也就無法迅速廣泛傳播。
當時,在紅四軍中有一位名叫郭小才的年輕宣傳員,頭腦靈活,他靈機一動,產生了用樹葉代替紙作為載體,創辦《戰地快報》來宣傳紅軍戰績的念頭。
郭小才很快從房東家中的柴堆里,挑選出許多又大又厚的油桐樹葉,用毛筆在油桐樹葉上寫下“活捉張輝瓚”這一特大軍事新聞,然后發送到周圍部隊官兵及人民群眾手中。收閱了該《戰地快報》的紅軍官兵和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葉報”。
這樣一來,在1800多年前就發明了造紙技術的文明古國,中國工農紅軍又發明創造出用油桐樹葉作為載體的《戰地快報》。
遺憾的是,因不好保存,加之紅軍戰事頻繁,不斷轉戰,這些珍貴的“葉報”未能保存下來。
“葉報”創始人郭小才,則在抗日戰爭中為民族勝利而英勇捐軀。
(余長生薦自《山海經》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