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年
在中世紀的歐洲,羊兒們恨死了作家,每當他們有新著作出版,就意味著幾百上千只可憐的羊兒見了上帝。是因為作家們喜歡一邊啃羊腿一邊寫作嗎?真正的原因是:那時的書,都寫在羊皮紙上。
中世紀的羊皮紙,其實和紙沒有半毛錢關系,而是真正的羊皮。人們挑選皮膚光潔的綿羊或山羊,將它們的皮用化學溶液浸泡,去除羊毛和脂肪,耐心鞣制,然后用木框繃起來,溫柔的陽光和煦暖的微風將完成接下來的工序。當一切都結束的時候,人們就有了挺括、半透明、可以雙面書寫的羊皮紙了。
制造羊皮紙是個很臟很累的活兒,生產過程繁復,價格當然不便宜。當年一本普通的羊皮紙書,比如一本羊皮紙的《讀者》雜志,與一座房屋等價,而一本羊皮紙的《圣經》則相當于一座葡萄園的價格。書寫如此昂貴,你還為中世紀歐洲人一大半都是文盲而驚奇嗎?
誰發明了羊皮紙?這事可說不清。所有始于古代又說不清的事情,都算到古埃及人頭上好了。古埃及人從公元前3000多年就開始在獸皮上書寫重要文獻,羊皮是其中一種。羊皮紙在歐洲流行了幾百年,如果阿拉伯人厚道一點,這個時間會大大縮短。中國人很早就教會了阿拉伯人用植物纖維造紙的技術,阿拉伯人包著頭巾露出憨厚的笑容,然后把這一神技隱藏了300年。歐洲人直到12世紀到13世紀才學會造紙術,知識的傳播從此變得輕便又廉價。
15世紀末,歐洲人基本停止了使用羊皮紙,羊兒們喜悅得淚流滿面。但直到18世紀,歐美人還是習慣把重要文獻寫在羊皮紙上。美國1776年《獨立宣言》、1789年《憲法》、1791年《權力法案》這三大奠定美國政治基礎的歷史文獻都是寫在羊皮紙上的。
就算在今天,你依然可以找到真正的羊皮紙。聽說日本就有賣的,一張A4尺寸的大約160元人民幣。如果你真心喜歡一個女孩子,買一張羊皮紙給她寫情書吧,中世紀的騎士就這么干。
(牟大裕薦自《格言》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