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衛紅
一個城市的老字號是這個城市的名片,從中折射出這個城市的發展史,包括相關產業的興與衰,還有這個城市的文化積淀。上海的老字號無疑是上海的名片,不僅是上海起伏沉浮最忠實的見證者,而且是最積極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居功至偉。
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上海老字號的數量以及質量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國家級中華老字號180個,約占全國的15%。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商標數量曾一度占全國的86%,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近代上海的品牌史幾乎等同于中國的品牌史。解放后,在計劃經濟背景下,某些老字號遷移內地,還有一部分老字號在公私合營的時代浪潮中,由民營轉為國營,并且因為兼并,有的從此消失。其次,由于產業更替,一部分曾紅極一時的品牌無可奈何花落去,從市場中消聲匿跡,成為人們記憶中的符號。當然,有的老字號在時代的巨大更替中,則獲得長足發展。例如江南造船廠,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江南機器制造總局(1865年),作為我國民族工業的開拓者,解放前,創造過令人目炫的輝煌。解放后,重獲新生,在我國造船史上屢創第一,位居我國高科技船舶之首。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很長一段時期里,上海在機器制造業、紡織業、輕工業、儀電業乃至制藥業,都有著名的商標、品牌,老字號成為上海經濟的棟梁、上海產業深厚的底蘊和上海都市的亮麗風景線。上海老字號風靡全國,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縫紉機、永久、鳳凰自行車、紅燈收音機、華生電風扇、三五牌座鐘等一件難求。在國家出口創匯中,一馬當先,成績斐然。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大潮洶涌而來,其他沿海地區品牌快速崛起,同時洋品牌大舉進入,加之自身城市更新等,上海諸多老字號面臨嚴峻考驗,一時難于適應,發展受阻。諸多老字號在新興企業的競壓下、在合資中受到巨創,一蹶不振,令人扼腕。然而也有不少老字號在經歷了短暫的陣痛后,推陳出新,為其他老字號的發展作出了示范,充分顯示了海派文化的風采。例如上工申貝,近年來蛇吞象,通過國際化品牌并購,在世界范圍內,一下子躍居為行業龍頭;再如本期報道的海鷗數碼照相機有限公司,在新世紀數碼相機颶風般橫掃下,幾乎全軍覆沒,落到了谷底。只有浴火鳳凰才能涅槃,“海鷗”立志科技創新、立足科研開發,傾八年之功,終于開拓出一條科技發展之路,“海鷗”將重新翱翔天空;另外如馬利牌畫材、回力牌鞋子和恒源祥牌絨線等均處于良好發展狀態,這方面例子不勝枚舉。縱觀它們之所以能獲得重生,與它們注重創新密不可分。一是注重科技創新,不斷加大科技研發以及應用投入,瞄準國際前沿技術,以研發無國界的視野與魄力,培植自主知識產權。二是注重商業模式創新,因時而變,使商業模式不斷適應新的市場競爭需要。三是注重文化創新,關注新的時代文化的注入、提煉與挖掘,與時俱進,始終充滿鮮明個性,較好地滿足消費者內在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注重工匠精神,一以貫注地重視產品質量,讓消費者放心。
世界經濟競爭正越來越反映為品牌經濟競爭,在這一過程中,老字號作為獨特珍貴、不可再生的品牌資源,理應發揮更大作用,從而展現出獨有的經濟魅力與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