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之前,國內外的機構已經開始接連唱多中國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2日發布的最新一期的全球經濟展望,下調了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但卻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上調至6.5%;一些過去一段時間對中國經濟悲觀的機構,也開始“排隊”看多中國經濟。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在數據發布之前,談及中國經濟,甚至用了“開門紅”這種樂觀的觀點。面對數據的回暖和國內外機構的樂觀情緒,筆者認為,透過數據,理性冷靜地看待中國經濟的現實,并做出正確的應對之道,無論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穩定,還是長期的結構性調整,都很重要。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過度樂觀或者過度悲觀都不符合實際。對于一季度的數據,筆者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把握:第一,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前兩個月,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充滿悲觀情緒的情況下,我們通過一系列的舉措,穩定了預期,使得相當一部分經濟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來之不易,可謂開局良好,特別是投資、房地產以及進出口的趨穩,為中國經濟整體在合理區間運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第二,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數字的回暖,是反彈而不是中國經濟的反轉,數字回暖的背后,既有國內短期刺激政策的原因,也有全球經濟在告別不必要的恐慌之后出現一定的反彈。比如,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等等,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真正的反轉,更不可輕易地認為,整個經濟的探底和調整過程已經結束。無論是投資、房地產還是進出口,和政策刺激都不無關系。投資反彈,最主要的還是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刺激政策的結果,而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是否具有持續性,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察。中國經濟最根本的是要解決新舊動力的轉換問題、結構的調整問題、產業的升級問題,以及解決創新不足的問題。這些供給側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長期的努力。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指標反彈的同時,一些新的問題和風險也在不斷凸顯:第一,去產能和解決“僵尸企業”的重大工程剛剛開始,由此引發的包括企業債務違約、銀行不良貸款以及員工的安置問題尚未破題;第二,在房地產投資反彈的同時,一線城市房價的瘋漲偏離了今年房地產“去庫存”的主題,房價瘋漲的背后是各種加杠桿行為,暴漲可能導致的暴跌問題不得不防;第三,由于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特別是鐵礦石價格的反彈,國內鋼材價格開始上漲,一些地方本來決定關停的企業有可能死灰復燃;第四,作為經濟風向標的民間投資一季度增速只有5.8%,增速遠遠低于投資的整體增速。1-3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僅僅只有5.7%,比去年同期降低3.0個百分點。民間投資事關經濟整體的穩定,事關企業家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