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摘 要:嚴歌苓從對歷史的審視轉向了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從《老師好美》中丁佳心的悲劇可以看出,嚴歌苓對于高考、對于社會、對于人的冷靜思考。丁佳心的故事觸動著所謂的道德底線。丁佳心作為理應理智的成年人,卻做了并不理智的事情,這可能是人們對她質疑的關鍵原因。但如果暫且收起所謂的道德標準和價值標準,用一種平等客觀、寬容冷靜的態度去審視丁佳心,我們就會發現她的可憐。正是丁佳心復雜的社會角色與當下道德和價值標準的相背,以及她的不斷深陷,造成了她的悲劇。
關鍵詞:社會角色 道德價值標準 悲劇
在《老師好美》中,高考不僅是一個現實性問題,更是一種既定的社會背景。高考成為背景后,丁佳心、劉暢和邵天一的形象與人物關系便更為復雜。丁佳心沒有正確處理好自己所扮演的若干社會角色的關系,以至于違背了社會道德與價值標準,進而導致了她的悲劇。丁佳心究竟扮演了哪些社會角色?她又是怎樣處理這些角色的關系?她的處理方式如何使她一步步走向道德的懸崖,最終導致家破人亡呢?下文具體剖析。
一、丁佳心的社會角色
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唯一的,丁佳心當然也不例外。一個人的社會角色影響甚至決定著這個人的責任、義務、情感、價值。一個人如何正確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至關重要,一旦有了僭越或者失位,那一定會對自己、對社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丁佳心有三種比較明確的社會角色:老師、母親和女性。
(一)老師 丁佳心是一個好老師,我們必須承認,她的教學能力很強,教學方式很有一套,可以說達到了一名優秀教師的標準。她對于學生的熱愛,對于教師職業的熱愛,是很多老師都比不上的。她知識淵博,工作執著認真,她教課嘗試了很多方法,許多學生都喜歡她的課。然而,她又不是一位好老師。她不是不配當老師,只是不適合當老師。她關心熱愛學生,但并不懂得把握對學生關心的分寸。她不會掌控自己的情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學生和老師應該是朋友,但也不能完全忽視傳統意義上師生的層級。她對學生們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得邵天一和劉暢產生了錯覺,以為那是愛情。尤其是在高考的重壓之下,學生更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情感的宣泄口。于是,誤會就這樣使他們一步步陷入了深淵。丁佳心作為一個老師,一個班主任,應該而且必須把握住學生內心的種種變化,但她卻沒有,也沒有去采取措施,只是一味地想把這些誤會盡量拖到高考之后。這恰恰是最錯誤的解決方式。
(二)母親 在學校之外,作者用大量筆墨寫了丁佳心的家庭生活。丁佳心是一位母親,而且是一位單親母親。這樣一種身份,使得丁佳心的母親形象更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也更有可以談論的空間。
丁佳心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叮咚,但她卻沒有給叮咚足夠的母愛。叮咚很懂事,她能理解媽媽,只要媽媽能在周末陪陪她,她就很知足。丁佳心在處理與邵天一和劉暢的問題上并沒有更多地考慮叮咚,以致叮咚最后選擇了那個曾經拋棄她和媽媽的爸爸,就在叮咚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丁佳心的世界真正崩塌了。
作為母親的丁佳心是可憐的,這是一種母親身份的缺失,也是存在感的崩塌。已經身心俱疲的丁佳心再也無力在這個世界徘徊,最后在身受重傷時,撥通110后自己又掛掉了。對于這個世界,她真的沒什么可以留戀的了。
(三)女性 嚴歌苓能把女性最細膩、最真的地方表現出來,她曾塑造了許許多多真實豐滿的女性形象,像多鶴、玉墨、馮婉喻、文秀等。丁佳心與以上這些女性有著大致相同的特征,善良、純凈、美好。可是,由于時代的不同,以及丁佳心自身的原因,使得丁佳心成了一個更為復雜的女性形象。她被放置于一個特殊的位置上,一個特殊的體制中,一個道德與情感交叉的中心點上。她是會讓所有人都產生好感的女性,但也恰恰是因為這樣,她才一步一步“導演”了邵天一、劉暢和她自己的悲劇。
丁佳心褪去了園丁、蠟燭、靈魂工程師的外衣,完全呈現出作為女人的一面。她的女性角色是顯而易見卻又隱性存在的,是在老師、母親、妻子和女兒的共同作用下存在的。在此之外,丁佳心又以被拋棄的妻子、單親母親、與學生搞曖昧的女班主任、沒盡孝的女兒、“狐貍精”等種種身份出席。
二、她忘了她是誰
全書的線索是丁佳心制造誤會和努力救贖的過程。丁佳心和邵天一、劉暢的關系一直都以一種含糊不明的狀態維持,她似乎一直在刻意地強調他們之間的師生關系,然而她自己卻又總是在打破這種關系。丁佳心時刻提醒自己是誰,可她卻偏偏總忘了自己是誰,以至于使得邵天一和劉暢產生誤會。發現劉暢已經殺死了邵天一時,她又開始了救贖之路。在救贖之路上,她最應該記得的是,她是叮咚的母親,然而她又忘記了。
我國現當文學史上關于女性救贖這一話題的討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五四”一代啟蒙型知識分子倡導解救女性和女性群體“救出自己”。這一思想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影響著中國的文學創作。他們探討如何在封建倫理道德的桎梏中解救萬千女性,讓她們獲得自由。同時,他們也呼吁女性主體尋求自身的解放。解救女性群體和“救出自己”構成了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現代小說創作的一個主題。很長一段時間文學樣式中關于女性如何救出自己的主題長盛不衰,在這一時期中女性永遠是被救贖的角色。然而,到了嚴歌苓這里,女性似乎已經意識到了自身的主體地位,她們不再是簡單地追求自我解放和尋求別人的解放,她們開始以獨立的姿態來承擔解救他人的責任。這一點我們從嚴歌苓的人生經歷中便可窺見一二。“結合嚴歌苓自身生活經歷,她先在國內從軍后去美國留學,現定居美國,一直著力文學創作,在香港、臺灣及海外華人生活區都有很大的影響。豐富而獨特的經歷給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作平臺,使得她筆下的人物能夠千姿百態。她寫盡了不同時代背景、不同題材的女性形象,如果試圖把她們歸類,無一例外都是‘救贖他人的角色。”①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嚴歌苓的作品是女性在長期的被救贖和自我救贖之后主體意識覺醒的代表。
丁佳心一直在努力救出獄中的劉暢。她在事實上已經喪失了老師的身份,卻又以老師的身份去救贖,有人認為丁佳心是間接地在救贖自己。從丁佳心的性格來看,她是極其熱愛學生的,而她與邵天一和劉暢的誤會卻是因她而起,但她仍以一個老師的姿態去引導劉暢擺脫罪名,說明她忘記了劉暢把她看作愛人這一事實。她并不在意自己的聲譽甚至生命,說明她內心的指向是“救贖他人”,但她總是忘了她是誰,以至于將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三、丁佳心的角色矛盾與悲劇
(一)老師與母親角色的矛盾 老師和母親角色的矛盾在社會上是極其普遍的,很多老師為了學生,很少有時間陪自己的孩子。雖然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矛盾,但這一矛盾卻最終導致了丁佳心的絕望。叮咚在母親出事之后就一直受到來自警方和輿論等多方面的壓力,這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很沉重的。然而,她的媽媽卻又在此時為了學生把自己往監獄里送,這使得叮咚選擇了跟隨那個拋棄了自己和母親的父親。
正是因為叮咚的離開,丁佳心徹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以至于最終死亡。嚴歌苓在這一矛盾中發現了很多問題,當然也引發了關于工作和家庭關系的反思。
(二)老師與女性角色的矛盾 丁佳心從一開始就忽略了這一矛盾,使自己和邵天一、劉暢的關系曖昧不明。她對學生的關心已經超出了一名老師應有的尺度。處在青春期的邵天一和劉暢,關注到的并不是作為老師的丁佳心,而是作為女性的丁佳心。丁佳心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得兩個少年將之誤認成了愛情。戀愛的少年經不起情感的分享與欺騙,終于導致悲劇。
丁佳心作為女性的生活是不幸的,被丈夫拋棄,還要忍受丈夫的騷擾。邵天一和劉暢的確給她帶來了安全感,她也無意識地對他們產生了依賴。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并不是愛情,而是一種出于女性的本能。
(三)母親與女性角色的矛盾 丁佳心是一個單親母親,這本就是女性與母親的一種矛盾。單親母親就意味著她既要扮演母親的角色,又要扮演父親的角色。丁佳心沒有做到讓母親和女性角色很好的融合。首先,她作為母親的身份本就是缺失的。她沒有太多的時間陪孩子,甚至還把學生帶回家里來。其次,她被丈夫糾纏也使得叮咚在心理上產生了些許陰影。最后,輿論對她詆毀性的言辭使得叮咚徹底崩潰。
丁佳心的種種角色充滿了尖銳的矛盾,而這些矛盾恰恰又成了社會道德和價值標準評判的眾矢之的。本就為種種矛盾所困擾的丁佳心,又被社會輿論重重撻伐,變得心力交瘁。社會角色的矛盾使得誤會不斷升級,丁佳心做出的種種選擇又一次一次地激化著矛盾,最終導致了三人的悲劇。
丁佳心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確有原型,但生活原型遠不及作品所反映的問題深刻。在高考的背景下,優秀教師丁佳心在復雜的社會角色中掙扎,她力圖讓一切變得更好而不惜犧牲自己。正是在她各種社會角色的矛盾中,在她“好心”的驅動下,一首花季的哀歌被奏響。
① 熊延柳:《從“救贖他人”中“救贖自己”——論嚴歌苓的女性書寫模式》,《電影文學》2009年第19期。
參考文獻:
[1] 嚴歌苓.苦悶中的反思[J].臺港文學選刊,1995(1).
[2] 嚴歌苓等.王葡萄:女人是第二性嗎?——嚴歌苓與復旦大學學生的對話[J].上海文學,2006(5).
[3] 莊園.嚴歌苓訪談[J].華文文學,2006(1).
[4] 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