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宏觀經濟數據進一步佐證了中國經濟正處于L型態勢。面對經濟L型的態勢,今后的政策邏輯已經很清晰了:我國現有的供給能力和水平,與不斷擴張、升級的需求之間不匹配的矛盾,是中國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學要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未來經濟增長還需供給側改革挑大梁,通過減稅、放松管制和保護產權等見效長遠的供給側改革改善市場預期。
市場化改革的重點不在于某個領域的放權,而在于整體市場環境的放松,讓各路社會投資者參與進來。成功的市場化改革,一定是系統改革。
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提出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的政策邏輯一脈相承,意味著我國將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到實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歸根結底要落在“改革”二字。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來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樣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還是要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提高供給側效率和質量,需要簡政放權來使規則公平透明;需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在優勝劣汰中找到發展方向;也需要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創造公平良好的市場環境。去產能、化僵尸,既要政府主動作為,更要創新體制機制,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