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提示,強調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強調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強調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做好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選好村黨組織書記是關鍵。有了好的帶頭人,支部就堅強、農村就發展、群眾就滿意,這是經驗之談。向農村黨組織選派第一書記,是中央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到農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抓黨建、抓扶貧、抓發展,既曾強農村發展活力,又鍛煉了干部,一舉多得。
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官小責任大。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小康路上一個不掉隊,一個不能少,第一書記要落實。全國農村基層黨組織128萬個,占基層黨組織總數的30%;農村黨員3500萬,占總數40%。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在農村落實。農民工2.7億,許多地方村級經濟發展落后,各種矛盾和糾紛增加。
由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主辦的政策科學論壇第三次會議,主題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10多位來自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第一書記暢所欲言,交流經驗,目的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精神,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推進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四看法”+精準扶貧項目落地
劉林國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素樸鎮和平村任第一書記
貧困戶推進城鄉一體化能力不足。我們通過精準扶貧“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來判斷貧困戶的發展條件和發展能力。一看房,了解農戶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二看糧,了解農戶耕地、收成情況和生產生活條件;三看勞動力強不強,了解農戶勞動力強弱和掌握生產技能情況;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了解農戶小孩接受教育的情況,掌握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此,我選取四組數據來說明貧困農戶能力不足問題。一是貧困戶通自來水、水泥路的比重不到一半,分別為29.2%和47.2%,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落后。二是近四分之三的貧困戶擁有耕地、林地在5畝以下,且分布分散,很難實現規模種植,發展傳統農業難以增收脫貧。三是超過七分之一的貧困戶沒有勞動力,近一半的貧困戶常年有病人或殘疾人。有病人的家庭,尤其是貧病交加的家庭,眼睛暗然無光,看不到希望。四是超過五分之三的家庭沒有孩子上學,這些家庭大多是由于缺乏勞動力致貧;只有30%的家庭有1到2個孩子上學,可以看出,因學返貧雖然占有一定比重,但孩子就是未來的勞動力,這樣的家庭是充滿希望的。
精準施策,力促精準扶貧產業項目落地生根。城鄉協調發展,產業是關鍵。駐村伊始,劉林國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明確扶貧攻堅的“作戰路徑”,制定“作戰方案”,形成山上發展經果林、經濟林,林下種草養禽、養畜,既調整結構、增加收入,又建設生態、涵養水源。同時,組建農機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既減輕群眾耕地負擔,又提高耕作效率,同時還增加集體收入,增強村委會統籌發展能力。目前,指導成立的農機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資產規模近100萬,運營三個月實現盈利5萬多元;實施了500畝晚熟紅酥李種植、800畝核桃種植、5萬羽蛋禽養殖、50頭肉牛養殖。項目的實施,可使參與農戶年均增收三到五千元。
變“死資源”為“活資產”
張濤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委書記
城鄉要素流通不暢,農村資源過多流向城市,是城鄉二元結構的癥結所在。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和信息化加速發展,亟需破除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體制障礙,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實現城鄉融合發展。2014年以來,鐘山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針對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矛盾和農村資源、資金、農民分散,農村經營體制中“分”得充分、“統”得不夠,難以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難以享受到金融、流通、科技等社會化服務,難以在市場化進程中參與激烈競爭和利益分享的問題,創造性地開展了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就是村集體將確權登記的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資源要素,通過入股等方式盤活,變“死資源”為“活資產”,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資金變股金,就是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等,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類經營主體,享有股份權利;農民變股東,就是農民自愿將個人的資源、資產、資金、勞動力、技術等,入股到經營主體,參與分紅成為股東。在實踐中,我們創新“三變+金融+扶貧”模式,以城市停車場、廣告牌等“穩賺不賠”的城市優質公共資源和優良旅游景區、專業合作社作為平臺,打消金融機構貸款顧慮,變金融特惠貸“戶戶貸”為“人人貸”,為全區城鄉貧困群眾(農村貧困群眾14409人、城市低收入人群3703人)每人貸款5萬元,與區平臺公司按4:6比例出資共同經營管理,讓農村特別是貧困群眾共享城市優質資源;創新“三變+異地置業”模式,針對部分村集體缺資源、缺產業、缺增收路徑的現狀,通過組建聯村黨委,引導村黨組織整合集體、個人、財政資金,在市區商業發達、物流交通便利區域購買門面、商鋪等城市固定資產用于出租和經營,以及參與中心城區停車場、旅游項目等建設,讓村集體和村民在異地“有股份、有產業、有收入”,拓展了融入城市路徑,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
如我們整合財政資金5140萬元在中心城區為44個村每村購置100平方米商鋪,交由物管公司統一經營管理,每年每村可分紅10萬元以上。同時,在城市棚戶區改造和城郊工礦區改造過程中,我們鼓勵群眾選擇貨幣安置,通過村(居)聯動,引導群眾將資金入股康體養生養老等三產、景區開發和農業特色“3155”工程,實現城市資金要素向農村流動,帶動農村發展;創新“三變+易地搬遷”模式,針對居住分散、基礎設施滯后、公共服務覆蓋代價大的深山區、石山區群眾,在景區內規劃建設生態移民搬遷工程,房屋一層80至120㎡房屋產權辦予農戶,用于農戶居住;二、三層產權為區旅游公司所有,用于農家客棧經營和發展鄉村旅游,公司定期給貧困戶分紅,促進農村資源要素向景區、城鎮流動和聚集;創新“三變+三合”模式,探索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托、農村信用社為后盾的“三位一體”服務聯合體建設,構建以政府部門服務管理為保障,集技術、信息、金融、營銷等服務為一體的新型“三農”服務綜合平臺,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資源共有、發展共建、效益共享,等等。我們還探索出“三變”+特色產業、+景區景點、+特色城鎮等“涼都十二變”模式。
打響金融扶貧“持久戰”
李浩農總行派駐河北省饒陽縣北岐河村第一書記
借助“四融”,打響了金融扶貧的“持久戰”。開展金融扶貧,能持續提升內部造血功能。“融智”,對外組織村干部赴內蒙古、山東、河北等20多個縣市參觀學習扶貧項目;對內組織村民學習涉農政策文件、邀請縣農行入村舉行2次金融產品介紹會,讓農民了解如何借助金融脫貧。“融資”,即與農行聯系,為貧困戶辦理每戶5-10萬元小額貸款,幫助貧困戶發展大棚種植、奶牛養殖、絲網加工,探索形成了“農行+產業+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融通”,即為村民安裝了“金穗惠農通”轉賬電話,讓村民就地實現小額存取現、轉賬匯款以及繳費等基礎金融服務,節約了農民一次往返縣城辦理費用12元,村民大為稱贊。“融商”,借助農行機構城鄉布局的系統性優勢,拓寬農產品生產、工業品加工渠道。目前,已與北京銀龍集團初步達成銷售協議。總體看,借助“四融一體”金融模式,實現了86戶貧困戶脫貧,助推了金融服務城鄉一體化,獲得了當地黨政的好評。
“圓桌會議”通民意科學謀劃柑橘產業新藍圖
鄒祎芹桂林市委辦駐全州縣咸水鎮白竹村第一書記
農村和城里的生活方式不同,如果把村民群眾請到自己家里坐坐,在感情上往往比較容易拉近,做工作也會順利許多。作為一名女同志,我沒有拘泥于把宿舍當“閨房”,而是自己掏錢添置了很多設備,把宿舍改成了一個以辦公、座談、開會、糾紛調解、資料打印為主的工作室。工作室有一間8平米的餐廳兼會議室,里面的掛著黑板地圖,擺著圓桌椅子,被大家戲稱為“圓桌會議室”。在“圓桌會議室”,常有村干、隊干、黨員群眾過來坐坐,圍著圓桌喝茶聊天,就村里的事兒各抒己見、平等商議。時間一長,逐漸形成“圓桌會議”調解糾紛、商議事情的慣例。
同時,我還嘗試著把“圓桌會議”作為黨群理事會開展活動的好載體。如白竹塘自然村的村民代表、老年協會、合作社之間曾經互不買賬,導致某些項目推進不力。后來,我們以黨群理事會統籌各群體,每個群體負責人都是理事會成員,遇事先開“圓桌會議”。一杯熱茶、一碟瓜子,輕松友好的氛圍,讓大家敢于把問題擺上桌面,勇于表達真實利益訴求,樂于開動腦筋解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圓桌會議”尊重每個人的意愿與智慧,不僅是民主論壇,更是“頭腦風暴”,在兼容并包,廣納民智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道路硬化多方籌資方案、東風悅達起亞希望小學土地置換方案、土地整理 “小塊并大塊”捆綁貢柑規模種植方案等等,有力推動了全村重大項目的建設進程。
白竹村有30多年的柑橘種植傳統,但由于品種老化、規模零散,效益一直不好。為此,村民們對我寄予了很高期望,希望我能帶領大家“種好品種,賣好價錢”。這個簡單的愿望,其實涉及品種改良、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龍頭企業培育等多個環節,作為一名柑橘專業的門外漢,我感到茫然無措、壓力巨大。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人民日報》1984年6月17日刊發的《正定翻身記》,那是習總書記在正定任縣委書記時發展產業的寶貴經驗,至今仍對我們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我歸納了這篇報道列舉的做法,結合我們村的實際情況,那就是產業發展要“借腦借力開公司”。具體運用到我村,“借腦”就是多次組織黨員代表、種植大戶赴陽朔、荔浦、富川、武鳴甚至四川、重慶等地考察學習,主動拜訪市縣水果辦、廣西柑橘研究所、廣西農墾系統多位專家,利用他們的專業大數據,篩選高價值品種推廣,并請他們培訓指導農戶。“借力”就是扶持種植大戶流轉土地,建立50畝以上的精品基地,然后帶動周邊群眾形成規模種植。“開公司”就是鼓勵種植大戶注冊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努力引進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與他們對接合作,加快發展。目前,我村已建成1個茂谷柑、1個砂糖桔,2個貢柑百畝種植基地,并扶持種植大戶籌資300萬元創建“沃野星園”生態農業公司,成立了白竹村柑橘種植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帶動了184戶共600畝柑橘種植,甚至帶動了其他村委共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物質技術條件,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既是增長的動力,又是發展的機遇。可以說,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既是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基礎支撐,也是引領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舉措,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