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紹舜
大學的使命一直是備受社會爭議的話題。現在比較普遍的說法有三:一是培養人才,二是科學研究,三是服務社會。筆者以為這些說法都對,但都不是大學的根本使命。
大學的根本使命應該是傳承和創新知識,并應以創新知識為主。這里所說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首先,傳承知識是指把以往人類取得的真正知識系統傳承下來,以指導現實實踐,維持人類生存和發展。其次,創新知識是指通過新科學實驗和新社會實踐總結出過去沒有的新知識,指導人們去開辟新天地改造舊山河,使人類生存和發展進入新水平,這是大學更為重要的使命,甚至是本質使命。西方大學一開始就是適應社會發展對知識的傳承和創新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現代眾多的科學門類也是在此過程中逐漸分化的產物。
中國的大學制度雖然是從西方學來的,但其在發展中卻形成了自己不同的傳統,即僅把傳承知識作為根本使命,而對于創新知識則不大重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為后發國家,為追趕西方,對其創造出來的近現代知識迫切需要學習和掌握。由于這一追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而影響到教育領域,讓我們把傳承西方知識作為大學的根本使命來對待。二是因為中國歷史悠久,哲學與社會知識底蘊極為深厚,傳承優良傳統也是作為中國的大學教育的應有之義。
傳承知識作為根本使命,讓我國大學教學方式更多是灌輸式的,記誦成為對學生水平的判斷標準,誰會背書,誰就會獲得好成績和好工作,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大學培養了大量應試生,而極少創新人才,更不要說“大師級人才”的主要原因。
歷史發展到今天,情況開始有了變化:在諸多科學知識領域,中國正在迎頭趕上,在個別領域(如超級計算機制造、量子通信實施等方面)中國甚至已走在世界前列,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目標(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逐步實現,我國大學的這一使命亦應適時發生改變,即把以傳承知識為主逐步變為以創新知識為主,傳承知識的使命應該放在大學低年級來完成,而高年級則應主要以創新知識為使命。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我國大學的辦學質量,盡快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從而為中國社會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在創新知識的引領下實現的,我國大學只有在知識的創新上盡快趕上并超越其他國家的大學,為中華民族和人類做出貢獻。▲(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