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網站6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生物倫理:不是狂野的東部唯一出版的描寫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的論文出自中國實驗室。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中國從側重農業和制造業的封閉社會向世界創新領頭羊成功轉變的又一跡象。也有人認為,這些研究反映中國監管寬松,或在文化上對基本的倫理問題漠視。
在我們看來,擔心中國科學雄心過大,不能在生命科學——特別是涉及人類胚胎的研究——秉持適當的謹慎,實屬過慮。事實上,中國在人類卵子、精子或胚胎的基因組及更廣泛地使用人類胚胎的研究上,展現出謹慎和克制。
有關人類胚胎基因組修改的第一份研究報告曾被《自然》和《科學》拒絕,據稱部分原因在于同行評議人員有倫理上的憂慮。外界擔心,中國科學家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距離造出“設計嬰兒”只有一步之遙。
但這種印象從根本上是不準確的。中國制定的有關輔助生殖與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全國性指導原則,從2001年起就禁止為了生殖目的而植入編輯過的人類胚胎。在中國,違反政府的指導原則會招致罰款和失業,以及失去研究資金和許可。自從2001年指導原則制定以來,15年里沒有違反的案例。
政府指導原則的約束力,加上中國始終如一的立場——禁止在生殖中使用但允許研究——使科研人員有信心在定義清晰的“安全空間”內從事研究。實際上,中國能取得重大科研進步,特別是在基因編輯方面,部分原因就在于這種明確界定。
許多國家都面臨制定有效政策的挑戰,這些政策既要尊重不同公眾的倫理觀點又要推動生物醫學探索和應用。中國在有關如何最好實現這一目的的全球討論中理應獲得同樣的發言權。▲(作者道格拉斯·西普、裴端卿,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