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士告訴我一個好消息,他的“時光之旅”經歷十年的研發終于成功了。我將成為這臺時空穿越機器的第一個試駕者。坐上這臺“時光之旅”,摁下啟動鍵,出發!
高小白的穿越筆記:年味十足的古代春節
高高的城樓巍然挺立,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煙花爆竹燃放后的味道。紅燈籠連成了幾條大火龍,整座城市被照得燈火通明。太……壯觀了!
還沒等我再多看兩眼,就被身后像洪水一樣的人流擠壓著往前跑。鑼鼓喧天,我仗著身手靈活,在人墻里穿行,擠到最前抬頭一看——將軍、判官、門神、土地神……各路神仙向我涌來,他們穿著奇怪的衣服,手里拿著道具,向前揮舞。周博士曾經跟我說過,古代漢人過春節,有“驅祟”的儀式,扮成神仙的隊伍在城里走一圈,就能將妖魔鬼怪趕出宮城,這種儀式叫“大儺”。
大儺結束以后,人們各自回家了。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面帶笑容,結伴向另一個方向走去。我好奇地跟上他們,走到一座大寺廟前。
寺廟前擺放著很多桌子,桌上是滿滿的食物,坐在桌旁的人,有書生打扮的年輕人,也有衣衫襤褸的乞丐,此時他們舉杯暢飲,相互說著祝福語。想必這就是周博士說過大寺廟為回不了家的人準備的年夜飯了。據說當年的蘇軾進京應舉,適逢春節,就是在太平興國寺過的年。
歲除之夜是要守歲的,家家火燭不滅,每一個亮著的窗戶,就是一戶圍爐守歲的人家。
古代的春節,真是太有年味兒了。
周博士的歷史小課堂
我們國家很早就有春節了,一些民俗專家的研究表明,春節正式形成是在漢朝,但是成為普天同慶的大節日,是在唐朝。
在古代,春節并不叫春節,我們稱作除夕的大年三十,古代一般叫歲暮、歲除,我們的正月初一,在古代一般叫正旦節,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就是古代的上元節。
古代的正月特別熱鬧,從正旦到上元,都有哪些好玩的習俗呢?
燃煙花
火藥發明后,就有了爆竹,人們喜歡在春節時燃放爆竹,既熱鬧,又驅邪。一些史籍資料表明,火藥是在唐末宋初時發明的,在宋朝后的“春節詩”中,我們常常能看到爆竹的身影。比如我們學過的王安石的《元日》,你能默寫下來嗎?
南宋時,出現用草紙裹火藥扎成卷形的爆仗。到了明代,“二踢腳”和煙花就出現了,燃放的煙花都是一架子一盒子地盛放,一個煙火架高達一丈,而盒裝的煙火一般都是五層,燃放起來,氣勢驚人。
人們對爆竹和煙花的喜愛代代相傳,到了今天,出于環保的考慮,人們在春節時已經很少燃放煙花爆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