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麗、梁旭艷在《現代傳播》撰文認為,新媒介技術與青年亞文化存在一種天然的緊密性,一方面,青年群體總是新媒介技術的積極研發者、熱情使用者和大力推廣者。另一方面,網絡媒介技術本身就帶有破壞性,它天生攜帶著平等、公開、共享等特質,與青年亞文化的氣質不謀而合。就移動互聯時代的場景傳播而言,它對青年亞文化產生的影響是深刻和巨大的。具體來說有幾個方面:
1.新的場景傳播改變和豐富了青年亞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符號表意功能。
傳統的青年亞文化表達有自己特定的場景和符號系統。移動互聯的場景時代,青年亞文化活動的空間由現實轉向了虛擬。青年亞文化也不再借助出格的行頭標榜自己,更青睞于使用新媒介技術來表情達意,利用微信、微博、QQ,雜糅多媒介手段參與到亞文化的生產和傳播中。
2.場景傳播造成青年亞文化符號身份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
新媒介環境下的部落組織不是傳統的自上而下靠權力維系的,而是通過興趣、機緣匯聚在一起,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一個個體可以同時屬于好幾個部落,以不同的身份、角色自由穿梭其間,這種選擇的無拘無束也帶來了符號身份認同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
3.場景技術環境下的青年亞文化通過消費層面展示自己的符號身份和價值。
眾多的跨國企業都將青年群體視為最完美的消費者,從市場分析、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的對青年群體進行細分,貼上了很多符號標簽,如 80 后、90 后、網購族、月光族、背包客等。同時,還非常重視青年群體的文化身份、欲望需求和購買能力,想方設法使自己的產品植入青年亞文化的符號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