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是整個社會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成“放大鏡”,也可以當“消聲器”。為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該扮演什么角色,就要努力去扮演好這個角色。這是時代和人民對我們的殷切期盼。
[關鍵詞]甘蔗滯銷 媒體人 放大鏡 推動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1]今年三四月間,通過對仙桃市楊林尾鎮甘蔗滯銷事件的采訪報道,筆者對“四者”的內涵有了一定的體會。筆者深切地感到,從發現新聞,到采訪新聞,再到寫作新聞,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何其神圣!
桌上聽來線索
今年3月23日,筆者赴楊林尾鎮采訪一位先進典型人物。中午,當地領導安排我們在餐館吃飯。
在等菜上桌期間,幾位領導和對象都在說同一個話題:今年的甘蔗不好賣。幾乎所有的種植戶都會虧本,有的會虧三四十萬元。
這幾年,筆者的主要工作是做編輯。雖然編的也是本地新聞,可那都是經過記者過濾以后的新聞,與一線接觸得少一些。特別是農村這種偶發的事件性新聞,那些長期做采訪寫作的記者,或者對農村情況比較了解,就覺得習以為常;或者因為工作太忙,缺少時間進一步采訪寫作。也許他們聽到就聽到了,不一定把這個事件做成新聞報道。而筆者,為農村新出現的這一現象感到憂心,同時,也覺得自己作為新聞記者,應該可以為促進這一問題的解決發揮點作用。
筆者說:“我們在報紙上把這件事報道一下。說不定會有人幫著解決問題。”然而,在座的當事人說:“沒用,沒用。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筆者問:“哪些人知道了?”他們說:“網上炒得很火。你看一下就知道。”其中一位拿出手機,調出相關新聞給筆者看。筆者看了之后,知道確實了解這種情況的人不少。他們還告訴筆者,有關領導也多次到楊林尾鎮來了解此事,但沒有拿出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
顯然,甘蔗滯銷已經是一個不少人知道的事件。筆者知道,作為主流媒體,我們本地的黨報還沒有發聲,那些新聞的權威性還不一定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我們參與報道的必要性還是有的。筆者堅持要對種植戶進行采訪。他們便推薦了興隆村黨支部書記謝長清。謝長清是該鎮帶頭調整產業結構,大面積種植甘蔗的種植戶之一。
產業興衰可嘆
筆者到興隆村采訪了謝長清。當了20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的謝長清,帶領興隆村村民把興隆村建成了擁有“全國文明村鎮”稱號的新農村建設典范。
他介紹了楊林尾鎮大面積種植甘蔗的來龍去脈。
對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近些年來,農民顯得無所適從。2014年,當得知一屋嘴村村民種植甘蔗賺了大錢后,該鎮農民仿佛找到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紛紛決心跟著種植。2015年年初,仙桃日報發表過一篇叫《甘蔗甜了,農民笑了》的通訊,對該鎮甘蔗種植的豐厚回報給予了宣傳。農民對種植甘蔗的熱情更加高漲。2014年,該鎮甘蔗種植面積4000畝;2015年,種植面積一下子擴大到8000多畝。
如果不是用于工業化生產,甘蔗在民間只是作為一種零食來吃。由于土壤和氣候等等原因,本地種出的甘蔗甜度不夠,硬度太大,所以做零食,也不太合口味。楊林尾鎮的甘蔗都銷往哪里了呢?
原來,臨近某省是楊林尾鎮甘蔗的主要市場。該省的民間有吃甘蔗的習慣。削皮后切成段的甘蔗除了是各種喜筵上的一道菜,還是吃完喜酒以后帶回家的禮品。從2009年開始,楊林尾鎮一屋嘴村人就把自己種植的甘蔗銷往該省,并逐漸占領了該省北部的市場,對該省一個縣種植甘蔗的優勢產業帶來沖擊。同時,楊林尾鎮的甘蔗還在省內各大中城市占據了一定的市場。
謝長清說,2015年他們村共種植了400畝甘蔗,種植面積占全村總耕地面積的20%。從2015年底到今年初,已銷出200畝甘蔗;還沒有銷出去的,基本上就“滯留”家里了。謝長清自己種植的160畝甘蔗都沒有賣出去。謝長清算賬說,如果按正常銷售方式銷售,那么每捆甘蔗的流通成本就是6.3元,還沒算上種植成本,而市場上每捆甘蔗的銷售價在4至9元之間。所以,農民賣甘蔗,基本都要虧本,能保本的很少。而如果不賣,則虧損更大。當時全鎮還有約50萬捆甘蔗沒有銷出去。
二次采訪反轉
既然甘蔗滯銷嚴重,筆者還得去該鎮甘蔗種植的龍頭村了解情況。第二天,筆者又與楊林尾鎮一屋嘴村黨支部書記魯丙武聯系,對他進行采訪。作為楊林尾鎮甘蔗產業濫觴之地的領頭人,魯丙武對這個產業爛熟于心,更是這個產業發展的帶頭人之一。
筆者在沙湖鎮客運站見的魯丙武。他是騎電動車來的。他感到很抱歉,不能把筆者帶到村里去。他說,現在是特殊時期,村里人說七說八的都有。因為種甘蔗虧本,村里有的人對他很怨恨。對于筆者想了解的情況,他都可以就在這里告訴筆者。
他說,2014年,甘蔗的行情真是好。以每捆10根,每畝收500捆甘蔗為例。2014年尾至2015年初,每捆甘蔗的平均銷售價格是32元。每畝地的毛收入就是1.6萬元。去除各種開支,每畝地純收入在7000元至1.1萬元之間。2014年,他家種了40畝甘蔗,賺了30多萬元。他們村種更多土地的,一年賺50多萬元不稀奇。[2]
魯丙武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一屋嘴”甘蔗合作社負責人。這個合作社不僅負責本村的甘蔗種植和銷售,還把服務半徑輻射到了楊林尾鎮的各個村,甚至影響了沙湖、張溝、沙湖原種場等鎮場農民的產業結構調整。然而2015年底至今年初,他們雖然很努力,但全鎮8000余畝甘蔗,到目前為止,已銷售出去的只有70%,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保本銷售,能夠賺錢的人家很少。他自己種的160畝甘蔗,令他虧了30多萬元。
魯丙武自己雖然虧得厲害,但卻比較樂觀。一是,他去年賺了,今年虧了,虧得起;二是,他們村的甘蔗品質好,后期還可以以較好的價格銷售;三是,他們村有種植甘蔗的傳統,他很看好這個產業。總之一句話,甘蔗,他們種定了。
從魯丙武處感受到的,是信心滿滿。但現實是甘蔗滯銷嚴重,怎么解決眼前的問題?
三次采訪升華
3月24日下午,筆者回到辦公室,將反映楊林尾鎮甘蔗滯銷的稿件寫了出來。筆者想:早一點發表,就能早一點產生反響,早一點起到幫助種植戶擺脫困境的作用。于是,筆者第一時間把稿件傳給了總編輯,希望他重視此稿,并及時在要聞版刊發。他看過后,給筆者QQ留言說,問題抓得好,可在一版“微調查”欄目中刊發此稿。只是采訪的都是種植戶,沒有采訪政府權威部門負責人,對甘蔗滯銷的原因分析不夠準確、客觀與權威,尚需補充采訪。
3月25日,筆者通過多方問詢,了解到市農業局副局長王艷洲近日多次帶人到楊林尾鎮調研這一課題。筆者撥通了王艷洲的電話,盡管事先王艷洲并不知道筆者要對他進行采訪,可一提出問題,他就條分縷析甘蔗滯銷的6大原因,并對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5條建議。
把對王艷洲采訪的內容寫進去后,稿件頓時顯得厚重不少。現狀也好,原因也好,解決辦法也好,都有了。但稿件卻篇幅太長了,超過了2000字。這就給喜歡“短平快”新聞的讀者閱讀帶來了困難。值班副總編、編輯對稿件進行了精心修改,下狠心擠水分,使稿件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內。3月29日,稿件《“甜蜜”事業為何變“苦澀”——楊林尾鎮甘蔗滯銷情況調查》在第1版“微調查”欄目刊出。
宣傳效果明顯
這篇報道,對楊林尾鎮的甘蔗銷售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到今年4月下旬,該鎮的甘蔗基本銷售完畢。
媒體持續發酵。楊林尾鎮甘蔗滯銷消息見報后,各媒體對這一信息持續發酵,新華網、中國網、仙桃日報微信公眾號、江漢熱線、中國仙桃網、大楚網等30多家媒體進行了轉載。湖北日報于4月6日以《“甜蜜”產業為何變得苦澀——仙桃市楊林尾鎮甘蔗滯銷調查》為題對這篇報道進行了轉發。湖北電視臺壟上頻道兩次聚焦該事件。仙桃日報4月7日以《媒體互動助銷楊林尾鎮甘蔗》為題對報道效果進行追蹤。
讀者和網友紛紛出主意、報告信息。有的說,搞個淘搶購試試;有的說,能不能到廣西廣東聯系,運到糖廠做原料;有的說,最好是大點的單位買了發員工;有的說,福建這邊1根8塊起步。銷售促動明顯。連續多日,來自嘉魚、赤壁、江夏、通城的經銷商,帶著大卡車或小貨車到楊林尾鎮,一車又一車地運走甘蔗。
也有老板看到農民生存不易,決定幫一把。有個油田的老板,用4輛卡車來這里買甘蔗,發給員工做福利。像這樣幫農民的老板,楊林尾鎮那段時間共接待了40多位。除了經銷商和老板主動來買甘蔗外,楊林尾鎮的種植戶和經銷商也走出去大力推銷。他們說,現在比以往好賣不少。
感激話語不斷。對于這篇報道“放大鏡”式的宣傳效應,楊林尾鎮的干部群眾連說想不到。有3人給筆者打來電話,對仙桃日報社和筆者本人表達感激之情。
感 悟
通過此次采訪寫作,筆者對新聞職業有了更新的認識。筆者以為,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是整個社會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成“放大鏡”,也可以當“消聲器”。[3]為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該扮演什么角色,就要努力去扮演好這個角色。這是時代和人民對我們的殷切期盼!
注釋:
[1]《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
[2]董杰華:《甘蔗甜了,農民笑了》,《仙桃日報》2015年1月9日
[3]楊杰:《兩會上的記者與官員》,《青年記者》2016年4月上 <\\Y8\本地磁盤 (F)\2011-新聞前哨\2016-2\BBBB-.TIF>
(仙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