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
剪裁時光、拼貼迷津
——陳湘波的繪畫之旅
陳博

秋寒 63cm×63cm 紙本設色 2008年
陳湘波先生身兼關山月美術館館長、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多職,他在繁忙的文化行政管理工作之余,不曾停止過自己的藝術創作,憑借學生時代在廣州美術學院的學習、美術館工作期間對藝術現狀的認識以及勤奮不懈的堅持,三十多年來,在為深圳美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亦積累了大量的作品,用筆墨傳達出他的關切、他的思想以及他對所處的這個時代、這個城市的思考。
陳湘波自青年時期接觸藝術,作品多為工筆、寫意花鳥畫,注重對色彩的運用,強調畫面的生活氣息,充滿文人的審美情趣。近年來,他不斷豐富自己的創作題材,無論是道釋白描人物畫,還是都市水墨和抽象水墨作品,我們都能明白確切地發現他想表達的感受與思想,這些感受和思想不是做作的賣弄,不是故意的個性張揚,而是他數十年來對傳統文化自信、堅持和發展的結果,顯示出的是他性格中冷靜與沉穩的一面。
陳湘波的繪畫之路、繪畫藝術與其生活環境、學習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事實上,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對繪畫都不怎么有興趣,而是想成為一名作家,這也是他至今仍在工作、繪畫之余堅持文字著述的原因。但在那個年代,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際遇聯系得那樣緊密,“崇高理想”下涉及個人情感的表述都不被允許,而對處于漩渦中心的人來說,書的閱讀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人民失去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讀書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提出的“普及與提高”的重任便部分地落在了繪畫上,尤其是能夠很好傳達黨的思想路線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宣傳畫。隨著文藝工作者走到群眾中去,在陳湘波的老家衡陽,一些大型工廠開始舉辦繪畫班,組織寫生創作,而陳湘波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接觸到繪畫的,并為這些文藝工作者的寫實技藝所吸引,“那時候,工廠一有人畫畫,我們就跑過去看,看他們畫得那么像,覺得很過癮”,陳湘波說。
藝術,真正觸動陳湘波的心是在他高中時期,他接觸到一冊名為《未完成的畫》的書,這是司徒喬的夫人馮伊湄為紀念司徒喬而寫的?!斑@是一本小小的書,才五六毛錢,”陳湘波回憶說,“我看了以后很是激動,把書里諸如‘要在藝術的牢獄里度過自己的一生’等句子抄下來,寫在自己的日記本里,我是在那個時候決定要學畫的?!?/p>
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初學繪畫的陳湘波接觸的是素描、色彩一類,對傳統國畫尚是一竅不通。恢復高考后,為參加全國考試,陳湘波自學國畫,得益于不錯的文化課成績和西畫功底,考進了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也就是在考入大學的第二年,陳湘波遇到了至今還在影響他的人——工筆花鳥畫家鄒傳安。
“很巧,上大學二年級時學校請了鄒傳安先生上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湘波回憶道,“一是他的形象,他是那么儒雅,長得有點兒像魯迅,我以往是很想成為作家的,魯迅是我崇拜的對象;再就是他為我們展示的創作過程,我們原來畫畫是先起草稿,他直接勾線,勾得很好看,而且他是拿鉛筆當毛筆使,勾出來的線像毛筆勾出來的那樣,很打動我。”就這樣,陳湘波在鄒傳安的影響下開始了工筆畫創作,但他此階段的繪畫相對來講學習的痕跡比較重,這種學習,是以鄒傳安為媒介,向傳統的回望。直到研究生階段,陳湘波的作品方顯得豐富,創作面貌上也更突出自己的特點:精煉后的文人趣味題材、重視筆墨的質量格調、強調物象的詩意組合、突出設色的含蓄夢幻……
這種間接的傳統承繼模式和恩師鄒傳安的影響,讓陳湘波尊重傳統卻又不拘泥其間,他清楚地認識到,要用當代人的藝術觀點激活傳統,讓傳統在時代的筆墨中重新回歸、繁衍,正如其所謂“一個大有成就的畫家需要很懂得傳統的繪畫技術,需要吸收眾多前人畫作的感染,也需要有自己的學問、創意與思維。但每次創作,他是要從一張空白的紙或布起筆的”。正是這種中庸的精神,使得陳湘波即便身處新潮美術期間,仍能坐懷不亂,在工筆花鳥畫受冷落時期依舊埋頭其中,沿著傳統繪畫的內在自律探索發展,在嚴謹的求知與創造性精神之間尋求平衡,在承繼與突破間造就藝術的張力。
設色艷麗是陳湘波的作品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而且在我們的記憶里,似乎處于“嶺南”范疇內的畫家在作品的敷色上都比較濃重,一些江浙一帶的畫家可能未必欣賞,但這僅僅是風格和審美上的不同,因為嶺南的一些畫家也同樣不欣賞部分江浙畫家筆墨的暮氣的精致。要知道,花鳥畫自其在隋唐成為獨立畫種時就主要是以工筆重彩的技法形式出現,在造型上傾向于再現真實、勾勒細勁精謹、設色濃艷亮麗的畫風,只是到了五代時期方出現分野,即郭若虛所謂的“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徐熙是江南處士,一生閑放,以高雅自居,后世文人假定“托物言志”的完全可信,將他的這類畫風以及題材的選取認定為人格高潔的象征以及自由精神的表現。自然,我們承認這一風格在其初創時期所擁有的“批判性”以及托物言志的真實。但時至今日,我們卻不必再完全相信這一經文人建構、美化的審美體系,尤其是當此類畫風成為一個符號,成為一種可供選擇的畫風、一種可資借鑒的傳統資源后。這時候,我想,作品能否符合藝術家的真實經歷以及內心感受才更應當被視作衡量藝術家對待藝術忠誠程度的標尺。
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論述“黃家富貴,徐熙野逸”時就已經指出,形成黃筌、徐熙兩種不同畫風的根本“不唯各言其志”,更重要的是“蓋亦耳目所習,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黃筌從17歲入西蜀直至終老北宋翰林圖畫院,一生未曾離開宮廷,所見多是宮內珍禽異獸、奇花怪石;徐熙行走江湖,一生不仕,所見無非江湖間汀花、野草、鳧雁、敗荷……那么陳湘波呢?上面我們已經敘述了陳湘波走上重彩工筆花鳥繪畫之路的原因,如果我們再試著多了解一下陳湘波的年少經歷,就會發現,對于花鳥的鐘情,不應當單純地看作陳湘波對鄒傳安花鳥繪畫的簡單承襲與呼應,也是他通過鄒傳安選擇的一種足以對其少年美好經歷進行生動演繹的方式,是他“心手合一”的自然流露。
陳湘波雖然生于城市、工作于城市,但在“文革”時期,卻因父母受牽連而被送到農村的老家。在那里,他度過了迄今為止生命中最自信、最快樂的日子?!拔倚r候在城市長大,身體不好,上學別人欺負我,我又打不過別人,父母工作忙,也不怎么管;但到了老家就不一樣了,周圍人看我是城市人,對我都比較好,親戚們也非常照顧我?!标愊娌ㄅd奮地講道,“在農村的那幾年,我跟自然有很密切的接觸,我記得每年四五月份,就是枇杷熟了,端午節是楊梅熟了,再晚一點,荷花塘里的蓮子就長出來了。我那個時候也是很壞的,在生產隊偷蘿卜吃;也很大膽,在田里抓到泥鰍,直接生吃,因為我小時候沒有力氣,他們說吃生泥鰍長力氣,我真的就這么吃了?,F在想起來很好玩……對我來講,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陳湘波的這些經歷,為以后他專心于花鳥畫創作埋下了伏筆。另外,在陳湘波看來,“學習是一生的事,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這些年的創作,是一個慢慢揭開自己的過程”。觀看他的作品,顯然,陳湘波在這個逐漸揭開自己的過程中并沒有肆意地濫用其本身可觸及的技藝上的極限,在畫面物態本可以不斷深入的細節上,在物象結構的銜接處,他選擇了對自身技法的約束。也正因為如此,他畫面清秀、雋永的意境才不至于為華麗的細節所湮沒。加以制約的夢幻色彩和文人意氣化了的鄉間尋常景色的經營,也強化了那些了解陳湘波的人才能感受到的畫面的懷舊情緒,這些景色與情緒所代表的是陳湘波心中已經過去的、不可復回的桃花源式的靜謐與質樸,也反映了這位久居城市者歸隱、感傷的情結。
“……一直在追尋,追尋心中那虛無的‘夢’。生活的輾轉、環境的變遷、失落的現實,像一團團烏云,常把我心中之‘夢’遮掩住。但,對于我,尋‘夢’的熱情卻始終不減!聊以自慰的是:最執著的小說人物——堂吉訶德,最執著的真實人物——凡·高,都是終其一生,而一無所獲。但,他們仍是我心中的英雄!這種悲劇的執著,或許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永恒……”
這是陳湘波而立之年寫給自己的一首自述詩,是他在困頓時期所能給予自己的僅有的精神支撐。堂吉訶德與凡·高我們都不陌生,他們的人生在現實主義者看來或許是失敗的,但是在那種徒勞的悲壯后面,卻讓有心者看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完滿自足,而陳湘波就是這么一位。
那是1994年,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剛畢業的陳湘波來到深圳,參與到關山月美術館的籌建工作中,一晃,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耕耘成果,我們有目共睹,二十多年的美術館管理工作,或許就是他的詩中所描繪的那“一團團烏云”,多少遮住了陳湘波的繪畫夢。
“我在美術館的工作,對個人的藝術創作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标愊娌ㄕf,“好的一面是美術館給我提供了一個較大的平臺,可以打開我的眼界與胸懷;不好的一面就是畫畫可用的時間少了,繁雜的行政工作把整塊的時間弄得支離破碎”。這樣的局面,迫使不愿放棄繪畫夢的陳湘波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畫一兩個小時后,再吃飯上班;中午不那么忙的時候他也會畫上幾筆;而晚上和周末更是他不愿輕易放棄的創作機會……時間總是會有的,關鍵就看你愿意為之付出多少。陳湘波常提到一些人埋怨畫畫很辛苦,但在他看來,真正能夠沉下心來畫下去的人是有樂趣的,沒有樂趣堅持不下來。而陳湘波,就是利用那破碎的時間拼貼起了他對繪畫的敬意。
此外,像陳湘波這樣的畫畫出身,然后做管理,繼而堅持創作更不容易,美術館的工作拓展了他的美術史視野,再具體到藝術創作時往往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對于他們而言,這涉及兩方面,即如何在理想完美的作品想象與相對技不達意的落差間持之以恒,以及如何界定作品“風格”的含義。一些人眼界高,落筆時發現現實與自己的理想有差距,就產生了落差,多次的重復嘗試所積累的挫敗感很容易產生惡性循環。這也是陳湘波面對的首要問題,好在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有時候畫得不順,就先放一放,過些時間再畫,我希望能夠在一個良性循環間進行創作。”另外,他每次創作都會為自己設定一個相對現實的目標,以便在每一次的實踐中找尋繼續前行的信心。至于“風格”,他并沒有刻意標榜自己的個性,而是選擇更為內斂的演變模式,任由自己的風格自然形成。
陳湘波很忙,這是所有認識他的人的共識,很難想象他在這么繁忙的工作之余創作了這么多的作品,作品質量也未因為他的忙碌而有所降低。他的作品不止于詩意、夢幻,在背后顯然存在著很多個人的生活經驗,或許很多看過他作品的人都有類似的感覺,在他的作品中總有一些細節會讓我們覺得親切以至念念不忘,它們如此的真實又如此的虛幻,我想,也許正是它們鼓動著藝術家努力“還原”那已然被演繹了的夢幻般的記憶,也維系著陳湘波的“尋夢”激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