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夢可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對社會主義事業格局上的新改變有著重要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體價值其實現程度,深刻起到個體思維和行為的導向意義。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文章將從教育個體價值的含義、理論基礎、實現環境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個體價值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內涵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中所體現的主體與客體之間所形成相輔相成的關系,體現出了相對客觀的社會表象。因此個體價值是按照其主體劃分而形成的,與其相對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中的價值。通常來講,社會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作用于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之中,并提升其價值性的全面發展,而個體價值是基于社會價值體現而存在,也是社會價值中的重要點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義體現在大學生個人思想政治教育在認識活動和實踐過程中對其內在滿足提升的程度大小。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只有對他們的教育之后獲得了反饋,并發揮作用才達到了教育的完成;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主要表現在引導和規范大學生思想并運用在日后的生活上的行為、精神層面的激發、個體人格的塑造等幾個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理論基礎思考
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面來思考其價值的含義,揭示了價值是“人們滿足所需的外界物質關系的”本質。同時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屬于體系范疇之內。首先從理論的角度上來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源于本身主體結構的需要,而這個主體便是圍繞大學生將思想政治品德在社會實踐中有所體現而出的,只有這種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向著積極良好的趨勢發展,方能達到價值的實至名歸。簡而言之,教育可以為主體存在并且起到實質性的作用,而價值是由彼此關系之間的存在意義而決定,但不是由本身的功能含義而決定的。
2016年的兩會中提出了要延續之前十八大報告指出的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特別是要以人為本,全面樹立、協調及可持續的發展觀,即促進自身的全面性得到自由發展,同時也要維護、實現提升至廣大人民根本的利益,這也是黨和國家現行工作的目標。同時在此基礎上尊重人民群眾的創新精神,做到發展的中心是人民、發展需要人民、并利用科學文明建設來完成人民成果的全面共享化目標。而具體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上,就要突出大學生個體價值的教育理念,其中尊重大學生在教育關系中的主體地位、人格、尊嚴和權益。因此,高校堅持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遵循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道德教育為基礎;堅持培養學生的現代科學性的思維方式,以便培養大學生知識能力和陶冶道德情操等全面培養發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將我國的以人為本,以德為原點的方針落實到位。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表現形式方面的思考
在了解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和基礎理念后,其個體價值表現形式方面的問題隨之需要得到一個答案,結合上述所提到的個體價值是通過思想和行為的導向、精神動力從而激發個體人格的塑造、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規范等這幾個聯系支點,使我們更明白教育個體價值的形式為之關鍵。
我國經濟發展在日益多變的國際背景下,國民整體的思想和精神狀態正在形成優等均衡的趨勢?,F代經濟的不斷推進使得國民群眾盲目跟風,迷信等舊意識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此外民主精神也明顯增強,并逐漸以理性的角度去對待當下事態趨勢。因此作為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雙重形式的最直接受益的一代人,現在的高校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獨有專屬于自我的思維方式去分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的實現建立在客體對主體的充分信任之上。因此所受到的教育主體要朝向積極健康的方向,同時減少消極因素的助長,這是個體價值表現的重要形式完成的關鍵。
然而人類歷史的演變中,極富有影響力思想家馬克思曾表示人們所奮斗以及所爭取而來的一切,都同他們的最終所獲得利益成正比例關系。而“金錢之上”和“精神之下”的雙重觀念在推動建設的過程中是不可行的,于是激發精神動力從根本上就是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便推動社會建設,同時實現個體價值體現。而就此發現我們需要給思想政治教育指出更為明確的正確方向,當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得到雙管齊下之后,才能夠表現出實現個體價值得到激勵的功能。
精神源于人格,因此首先要了解人格是指一個人在品格、本質以及思想境界、自我情操、道德水準等方面在其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個人良好的修養,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助人們塑造品格的過程當中,既能使之產生認知行為的提高,又可以通過實踐行為鞏固感性的升華,這種將理性與感性彼此共同教育的方式比普通教育方式更深刻且更具有特色。也將所受到的教育主體其精神世界中得到一種和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重要表現方式。可以滿足人們在物質上的需要,是社會經濟文明建設的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便是完善教育接受者在精神上和社會的實際需要的兩個大層面。
經濟發展同樣驅使如今的人們生活在相對開放性、復雜化現代社會之中,對于彼此事物在思想上也同樣發生著本質上的改變。于是在這樣的現實情況,抽象性的規范很難去實現教育的引導作用的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作用既是其體系的特性,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接受教育的主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教育對象的社會化方面的價值,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政治社會化的意義。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實現的環境現狀分析
隨著現代全網化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周邊已然形成了較為復雜的互聯網環境,特別是市場經濟的深化改革,使得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的條件較以前更為優越,形式更為多元化,而對教育價值在實現生活中的影響無論正面反面都發生著改變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體系,受到社會中以媒介為代表的網絡、家庭以及校園三方面環境的影響,其彼此相互聯系從而在大學生周邊形成一個密集的關系網。其中以網絡環境下的媒介為例闡述以下的論點。
首先,媒介環境從概念上來講是由大眾傳媒體系和輿論等因素行程中構建而成的,對現代人們的思想道德、社會發展中的行為具有廣泛的影響。大眾傳媒使得我們會獲得更大信息量的同時也隨之依賴其平臺傳播信息,減退了人們判斷事實的理性能力和思維轉換力。于是看似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到來,但同時也有消極的信息正改變現有情況走勢問題。即不良對大學生判斷力的影響,這可以表現為:一方面從發達國家中接受到的不良思想行為狀態所導致抵御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物質上飛速進步,卻淡化了團體主義思想向好的方向進步,甚至容易滋生出物質至上等負面觀念,于是消極的一面沖擊著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影響大學生的實際價值取向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實現。
社會經濟基礎的不斷上升,提高了人們對教育資源的需求。但是當社會存在滿足更大需求量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激化。特別是教育資源上,人文環境的配套建設和教育接受人群的數量無形成法正比。學生增多,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應當完善其教育的規章制度;更新教學方式及硬件條件的全面化等多方面。但目前的大環境仍以傳統的教育方式為主導線,使得無法滿足大學生對于新事物接受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對于硬件設施的關注度可以均衡教育力的發展。故此高校存在的種種不良因素不僅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小的一個挑戰,更給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實現造成了消極事態的發展和影響。
另外,在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家長對于學生的培養呈現除了“重智輕德”的特征,也就是說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對子女的道德品質教育與行為規范的培養,因忽略自身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和人格層面的教育,所以“智商高情商低”的學生在高校內并不少見。這也衍生出了如寢室不和、受不了挫折、人際溝通障礙等現實的問題。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核心體現在其符合目標性、規范性以及必然性。因此個體價值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形態結構具有實質性的意義,對于它的研究能夠幫助人們從根本上找尋自身和彼此在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中行動狀態。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學生承載著一個國家的希望,所以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通過對受教育者的主體培育從而實現高校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實踐過程中的真正身心自由的得到以及全面的發展空間獲得。
參考文獻:
[1]韓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研究[J].學理論,2013,(11).
[2]徐端倪.淺談個體政治社會化在高校學生中的運用[J].青年與社會,2014,(3).
[3]常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及其實現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
[4]胡沫.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主體性審視[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