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啟元
?
準確認識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文/張啟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謀劃和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我們要把握大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于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認識和把握新常態,須要從時間和空間大角度審視我國發展。“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盡管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改變。
從國際看,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總體上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局,我國發展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發展中國家群體力量繼續增強,國際力量對比逐步趨向平衡。
從國內看,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不可避免換擋的同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持續轉換,改革開放釋放出新的發展活力,良好發展態勢可以保持。這些大趨勢,決定了我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現實性和必然性。
戰略機遇期內涵已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正在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正在由原來規??焖贁U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破壞了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新的自主增長動力沒有形成,世界經濟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帶動力減弱,我們必須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發展。全球需求增長和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我們必須更多依靠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增長。
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發達國家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加速工業化,我國要素成本快速提高,我們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的經貿規則制定處在激烈的利益博弈之中,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保護和擴大我國發展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經濟增速要從高速向中高速增長平穩過渡。經濟增速的減緩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呈現出增速減緩、市場需求減少的顯著特征,我國的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萎縮。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我國的經濟增長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傳統人口紅利在逐步減少。我國過度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使得能源、資源、環境的制約影響越來越明顯,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加大,長期的高速增長難以為繼,經濟增速呈現出逐步回穩態勢。隨著我國消費需求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向個性化多樣化特征轉變、出口由單純的低成本快速擴張向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并重轉變、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由傳統人口紅利優勢向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優勢轉變,要求我們主動地降低發展速度,適應經濟轉型的要求。
第二,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發展方式轉變是基于新常態下發展環境、發展目標、發展理念等做出的科學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苯洕鲩L要避免只顧短期發展,要求關注長遠發展,經濟發展與經濟速度、質量和效益相統一,同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相統一,追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主要體現為用較少的要素投入、較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產出較多的產品,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體現為科技含量的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增加、產業層次的提升;體現為以比較充分的就業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為支撐?!笆濉睍r期我國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要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新常態下,我們要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協同發展,讓百姓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第三,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依靠政策刺激、高能耗等方式取得的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也超出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并導致產能過剩和庫存大量增加。解決經濟中的深層次和中長期問題,讓中國經濟走得更好更穩更遠,必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調整存量,做優增量。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加大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力度,調整各類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微觀活力,優化要素配置,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第四,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經濟形勢帶來的新挑戰,須要尋求新的增長動力。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過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創新驅動上來,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逐步發生轉換,產業結構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轉換,經濟發展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通過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的發展,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將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型的新常態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認識新常態上,要準確把握內涵,注意克服三種傾向:
第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不能當作一個簡單的事件看待。經濟發展有自身的規律,中國過去30年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現在轉為中高速增長,這是客觀的必然的趨勢性現象。有人問,新常態是好狀態還是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并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
第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當前,社會上出現了新常態的解讀被引申化、擴大化的現象,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么文化新常態、旅游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本來新常態的提出是特色鮮明地描述經濟發展的概念,這樣一來其本義和特色就被淡化了。因此,對于新常態的認識要放到特定的語境中去理解,不能捕風捉影,更不能隨意引申。
第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于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作為一種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客觀狀態也意味著經濟發展進入到戰略機遇期,潛力和前景俱在。
(作者單位:遼寧省委講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