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6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是下一個日本嗎? 盡管對中國經濟的擔憂日益加深,但這個國家并非正在走向日本“失去的幾十年”。
當我的學生們的研究論文試圖評估哪個國家可能成為下一個日本時,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中國。但今年春季學期結束后到中國進行的幾次短暫旅行改變了我的看法。在與中國官員、商界領袖、學者和投資者進行廣泛探討后,我發現(他們)極其關注日本的教訓和可能對中國的難題產生何種影響。
有關債務的說法曾甚囂塵上。中國的非金融債務占GDP的比重已從2008年的150%增至目前的255%。在評估債務密集型增長的風險時,以日本為對比尤具說服力。2015年,日本的總債務相當于GDP的390%,比中國高出140個百分點。但由于日本擁有很高的儲蓄率,所以基本上都是內債。這意味著日本不容易遭受通常引發危機的外國投資者資本外逃的影響。鑒于中國2007年以來的儲蓄率一直兩倍于日本,上述結論完全更適用于中國債務密集型的經濟。(因此)2016年初對中國的恐慌——源自對資本外逃和匯率風險的不知所措——純粹是不得要領。所謂中國債務危機引發的硬著陸恐慌是嚴重夸大其詞。
作為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首個“失去的10年”期間的關鍵因素,為僵尸企業提供持續不斷的貸款最終導致日本銀行體系崩潰。至關重要的是,僵尸企業和僵尸銀行的有害相互作用阻塞了實體經濟的大動脈,導致日本的生產率驟降且至今尚未恢復。但在最近的公開講話中,中國領導層明確提及僵尸國企。這與在近10年內否認該問題存在的日本截然不同,中國政府已采取相對迅速的行動抑制兩大關鍵產業的過剩產能。
這就觸及到中日比較的核心問題。改革是決定性的區分因素。未能實施結構性改革是(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明顯印記,也是制約當前“安倍經濟學”復蘇項目的嚴重障礙。相比之下,中國的戰略強調結構性改革和再平衡的艱巨任務。最終,(改革的)成敗將取決于中國領導人的意志。▲(作者斯蒂芬·羅奇,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