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6月27日文章,原題:非洲人放棄在中國的夢想截至2012年,據說有多達10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蜂擁到廣州,追逐他們在中國致富的夢想。不過,這個夢想正慢慢消逝。過去18個月,成千上萬的非洲人離開廣州。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非洲人開始涌入廣州。這座工廠城市從洗衣機到高仿牛仔褲,什么都生產。在廣州做物流的索馬里商人阿里說,當時他覺得到東方去會有更大的機遇。曾在塞內加爾空軍當飛機機師的穆斯塔法說,21世紀開始幾年,非洲依然從美國進口耐克和阿迪達斯,“當我們從中國進口假貨時,我們可以在塞內加爾賣與美國商品同樣的價錢,沒人知道中國的假貨。我們的利潤率是100%”。
如今,非洲人到中國尋夢失敗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經濟正在成熟。首先,非洲消費者發現中國的產品并非優等品,自然希望壓價。此外,面對國際壓力,中國政府誓言保護全球商品的知識產權,對商標侵權行為加大懲罰力度。穆斯塔法說,“這里的工廠已經不再仿冒阿迪達斯和耐克等品牌。我們也注意到,產品出廠價格比以前要高。這是因為匯率和中國工人工資上漲的緣故”。
此外,隨著在中國掙錢越來越難,由于文化、生活方式與衛生習慣的不同,許多非洲居民開始覺得這里的生活也有灰暗的一面。對于13年前從剛果(布)來到廣州的姆萬巴來說,他已做好回國準備。這不是撤退,而是決定將他在這里學到的知識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作者珍妮·馬什,向陽譯)
環球時報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