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傳林
遠離俄羅斯本土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其實有很多故事。作為東普魯士的故地,哥尼斯堡在二戰結束后根據《波茨坦協定》成為蘇聯的領土,名字也改為加里寧格勒。蘇聯解體后,這里被獨立的立陶宛隔開,成為俄羅斯最西端的一塊領土,守望著波羅的海。筆者近日到訪加里寧格勒,感受到這塊飛地與莫斯科的“步調一致”。
到加里寧格勒看波羅的海最好的地方就是波羅的斯克。因是俄海軍波羅的海艦隊所在地,這里對外國人開放只是最近幾年的事。從加里寧格勒市的南方車站坐107路公交車,一路西行就到了波羅的斯克市。這里離莫斯科有1000多公里,時間比莫斯科晚一小時。一到波羅的斯克汽車站,我們就在路人指引下來到列寧大街。小城不大,走幾分鐘就能看到列寧像。隨后穿過小區,有路人說馬上就到海邊。遲疑中前行,看到好像河汊的水域,不知是河水還是海水,也不知和哪里相連,只見幾艘小艦艇停在那里,小艇上有俄海軍軍人的身影。
我們加快步伐,走到路的盡頭,看到水有些發黑的波羅的灣。隔著大約幾百米寬的海灣是一塊狹長的陸地,向左手側遠方延伸看不到盡頭,而右手側的沙嘴隱約可以看到盡頭,這應該就是波羅的沙嘴了。果然,熱情的當地人證實了我們的判斷,他們說,這個沙嘴屬俄羅斯和波蘭所有,遠處隱約看到的陸地,就是波蘭。按照路人的指引,我們一路走到幾百米長的防波堤,終于看到波濤澎湃的波羅的海。
海浪很大,直奔岸邊的俄國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的雕像。這位當年統治俄羅斯的女皇如今依舊“端坐”馬上,面朝大海,略帶微笑,毫無懼色!這里有少見的白沙灘,海浪奔騰洶涌,把細沙推向遠方。想到這里已屬大西洋,不能不感嘆俄羅斯的疆域之廣。盡管這里是俄羅斯與西方對峙的最前沿,距離柏林只有600公里,但一切都顯得異常安靜。
波羅的海濤聲拍岸。海灘上,一對俄羅斯夫婦帶著小孩坐在我們旁邊。我和他們打招呼,他們做手勢意思是耳朵聽不清。于是大家用手指在沙灘寫俄文筆談,當知道我們來自中國時,他們面帶笑容,用俄文寫“那么遠”,還問我們來自哪個城市。我們告訴他們來自上海,他們寫到“我們還沒有去過”。筆談中,作為這片海的主 人,他們寫道:“繼續沿著海邊走,遠處更美,遠處更遼闊。”
回來的路上,我們看到路邊停著一輛小車,后面貼著橙黑兩色、代表衛國戰爭勝利的圣喬治絲帶,還用俄文寫著“感謝爺爺”。看來車主人的爺爺是位參加過反法西斯戰爭的老戰士,這輛車也參加了“五九勝利日”游行。雖然加里寧格勒遠離莫斯科,但這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的方式和莫斯科是一樣的,對祖國的深情和熱愛也是相同的。▲(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各國議會研究中心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