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高
?
再析渡江戰役發起時間
□王高

一般是以《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作為渡江戰役的開始點的,但是《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的對象很明確,是“各野戰軍全體指揮員戰斗員同志們,南方各游擊區人民解放軍同志們”,顯然不單單指的是江北的我渡江部隊;作戰目的是“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全文的著眼點是向全國進軍,進軍命令是向全國尚未解放的國民黨統治區,包括向華南、西南、西北、綏蒙進軍。渡江戰役是以解放南京、上海、杭州及蘇南、皖南、浙江等地區為目標的,渡江作戰作為向全國進軍的一部分,命令中并未提及。
渡江作戰自4月20日晚開始,而《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是4 月21日發出的,簡單地以《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作為渡江戰役的開始點,顯然是不妥當的。
1948年10月11日,中央軍委在擬定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中,就向華野領導人提出了渡江作戰的設想:“三至七月同劉鄧協力作戰,將敵打至江邊各點固守。秋季(1949年)你們主力大約可以舉行渡江作戰”。當年12月12日,在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即將勝利時,毛澤東高瞻遠矚以中央軍委的名義致電淮海戰役總前委,首次明確提出了渡江作戰的方針和目標:“完成渡江的諸項準備工作,即舉行渡江戰役。其時間大約在明年5月或6月。”由此1948年12月12日渡江戰役開始被提出。
1949年2月9日,統一指導二野、三野軍事行動的總前委成員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人聯名向中央軍委報告:“我們一致認為,以在三月半出動,三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為最好。”因為,在政治上以乘敵在撤、守之間徘徊時渡江為有利,在季節上4月初雨水少便于作戰,如4月底渡江正是春雨桃汛時間,困難增多。2月11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你們三月半出動,三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的計劃。”
國共談判日期定為4月1日開始后,毛澤東經與到中央參加七屆二中全會的陳毅、饒漱石、鄧小平、譚震林商討后決定:“渡江戰斗之確定日期為四月十日”,即在談判日期4月1日或5日,“開始談判10天或5天后我軍即實行渡江”,目的是“迫使對方或者簽訂有利人民的和平協定,或者破裂和談,擔負繼續戰爭的責任”。鄧小平在致電第二、三野戰軍,傳達中央軍委確定的渡江作戰日期,要求一切準備工作以此日期安排,以密切配合即將舉行的國共和談。
3月19日,陳毅、譚震林根據攻占江北據點需四至五天,攻占后又需一周布置船只,4月10日渡江準備不及的情況,報告了中央軍委,要求“延至13日為宜”。3 月26日,在總前委孫家圩子會議上考慮到:“原定的13日正是陰歷十六日,月光通宵,我第一梯隊無法隱蔽,不能求得戰術上的突然性。因此,建議推遲2天,即15日黃昏發起渡江。此時正值陰歷十八日,下午9時以前昏夜,甚為有利。”中央軍委3月29日電示總前委等“同意你們推遲15日渡江”。以此日期為基礎,鄧小平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
中共中央針對李宗仁集團與蔣介石集團對戰爭、和平的兩種態度,實行了按期戰斗渡江與推遲渡江以等待和談達成協議后實行和平渡江的兩套方案,但立足于戰斗渡江。
4月10日,中央軍委根據和談情況,估計可能在4月15日簽訂和平協定,戰斗渡江將改為和平渡江,認為“渡江時間勢必推遲半個月或一個月”,因此請總前委查明江水情況,看“推遲渡江時間有何不利”。當日總前委報告,每年農歷五月初開始大水,長江水面極寬,渡江將發生極大困難;同時,我百萬大軍集結江邊,糧食、草料均極困難,如過久推遲必須將部隊后撤;建議立即渡江,“從軍事上說,以22日渡江不再推遲為好”。中央軍委根據談判與江水、部隊困難情形,于4月11日致電總前委:“即由15日渡江推遲到22日渡江,此點請下達命令。”
27軍渡江先遣大隊潛入江南獲取了中集團對面國民黨軍換防以致防守空虛的重要情報。4月18日9時,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復電總前委并二野、三野:“完全同意總前委的整個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團于20日(卯哿)開始攻擊,22日實行總攻,一氣打到底,完成渡江任務以后,再考慮略作停頓,采取第二步行動。請你們即按此總計劃堅決地徹底地執行之。此種計劃不但為軍事上所必需,而且為政治上所必需,不得有任何的改變。”當日,早已潛入江南的渡江先遣大隊就接到了27軍軍部指示:“決定20日發起渡江戰役,晚10時半全面打響。”
從以上的變更來看,渡江戰役由中央軍委確定的,將4月20日作為渡江戰役的發起時間,顯然是符合歷史事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