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晶晶 褚 俊 黃文勝 冷利華 胡典明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心血管內科,安徽 合肥 230001)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壓及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
晏晶晶1褚俊黃文勝1冷利華1胡典明1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心血管內科,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目的探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斑塊分別和血壓、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相關性。方法126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分為頸動脈正常組、頸動脈增厚組和頸動脈斑塊組,比較3組血壓、血漿Hcy水平。按照是否發生頸動脈斑塊分為發生組和未發生組,對可能的危險因素先后進行單因素分析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并采用先行相關分析方法確定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分別和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血漿Hcy水平的相關系數。結果3組SBP、DBP和血漿Hcy水平等級資料差異均顯著(P<0.05)。發生組和未發生組可能影響因素中年齡、病程、高血壓分期、糖代謝異常、高血壓家族史、腦卒中史、體質指數(BMI)、SBP、DBP、血漿Hcy水平、長期服用他汀類調脂藥物、利尿劑長期應用等兩組差異均顯著(P<0.05)。頸動脈斑塊嚴重程度和SBP、DBP及血漿Hcy水平均呈現強正相關。結論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壓及血漿Hcy有著密切關系,并呈現正相關。
〔關鍵詞〕高血壓;頸動脈斑塊;血漿同型半胱氨酸
原發性高血壓是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礎病癥,也是導致其他嚴重內科疾病的常見誘因。明確導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生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從根源上控制此類現象發生,是減少各種心腦血管病并發癥、避免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情況,是改善預后和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的測定,可對其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進行判定〔1〕。本文對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壓及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關性進行探究。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心血管內科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126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②男女均可,年齡30~80歲;③配合完成血生化、頸動脈超聲檢查;④意識清楚,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由其他病因導致的繼發性高血壓;②合并心臟、肝臟、大腦、腎臟等臟器功能不全者;③合并嚴重造血系統、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合并嚴重聽力、視覺、語言功能障礙,無法配合本研究者;⑥長期服用影響血壓、血漿Hcy水平藥物者;⑦合并有惡性腫瘤、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全身性感染等嚴重疾病者。男79例,女47例;年齡39~78歲,平均(53.96±6.87)歲;病程1~13年,平均(5.61±2.31)年;高血壓分期:Ⅰ期46例,Ⅱ期43例,Ⅲ期37例。
1.2研究方法(1)頸動脈超聲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采用飛利浦生產的IU22型彩色超聲診斷系統檢測。①囑患者平躺于檢查床上,去枕,頭部稍微偏向檢查對側,以充分暴露頸部;②將探頭沿著兩側的頸總動脈、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和分叉處位置走行,管腔內交界面和外膜和中膜交界面垂直距離為IMT〔2,3〕,以頸總動脈分叉處平均IMT為參考;③依據《中國血管病變早期檢測技術應用指南》將超聲檢查顯示頸動脈內膜光滑,且IMT<0.9 mm的患者為頸動脈正常組;頸動脈內膜粗糙,且IMT≥0.9 mm,≤1.2 mm為頸動脈增厚組;頸動脈內膜存在局限性隆起,且IMT>1.2 mm為頸動脈斑塊組。依據是否發生頸動脈斑塊分為發生組(即頸動脈斑塊組)和未發生組(即頸動脈正常組和頸動脈增厚組)。 (2)血壓測量方法:在未服用降壓藥物、靜息狀態下進行血壓測量,使用調校后的汞柱式血壓計測量右側肱動脈血壓,嚴格按照血壓測量規范測量3次并取平均值。 (3)血漿Hcy測定:清晨空腹于前臂橈靜脈抽血3 ml放入黃色真空管,并立即送往本院檢驗科實驗室,經離心分離血清,在2 h內完成Hcy的檢測。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7600-02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清標本進行酶法分析,測定血漿Hcy水平。血漿Hcy的正常范圍為5~15 μmol/L。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χ2檢驗,秩和U檢驗,t檢驗,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線性相關分析。
2結果
2.13組基線資料、血壓及Hcy水平比較三組性別無顯著差異(P>0.05),年齡、病程、高血壓分期、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和血漿Hcy水平差異均顯著(P<0.05)。頸動脈增厚組和頸動脈斑塊組各項水平均明顯高于頸動脈正常組(P<0.05),頸動脈斑塊組各項水平均明顯高于頸動脈增厚組(P<0.05),見表1。

表1 3組基線資料、血壓及血漿Hcy水平比較±s)
與頸動脈正常組比較:1)P<0.05;與頸動脈增厚組比較:2)P<0.05
2.2影響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生頸動脈斑塊單因素分析發生組和未發生組可能影響因素中年齡≥60歲、病程≥5年、高血壓分期、糖代謝異常、高血壓家族史、腦卒中史、BMI≥25 kg/m2、SBP≥160 mmHg、DBP≥110 mmHg、血漿Hcy水平≥15 μmol/L、長期服用他汀類調脂藥物、利尿劑長期應用等兩組差異均顯著(P<0.05),而性別、抽煙史、飲酒史、血尿酸≥6 mg/dl、血肌酐≥133 μmol/L、低密度脂蛋白≥5.72 mmol/L、甘油三酯≥1.7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42 mmol/L、總膽固醇≥6.1 mmol/L、葉酸≥54 nmol/L兩組差異均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發生組和未發生組可能影響因素〔n(%)〕
2.3影響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生頸動脈斑塊多因素分析按照危險程度由高到低排列為:血漿Hcy水平≥15 μmol/L、DBP≥110 mmHg、SBP≥160 mmHg、利尿劑長期應用、腦卒中史、病程≥5年、糖代謝異常等均為影響此類現象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長期服用他汀類調脂藥物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生頸動脈斑塊的保護因素,見表3。

表3 發生組和未發生組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壓、血漿Hcy水平相關性分析頸動脈斑塊嚴重程度和SBP、DBP及血漿Hcy水平均呈現強正向相關性(分別r=0.682、0.735和0.821,P=0.002、0.000、0.000)。
3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血壓升高,其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和基本病因,病程較長的高血壓在其伴隨的其他高危因素的協同作用下可促進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生成及發展,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后會逐漸導致相應血管管腔的狹窄,狹窄后的血管血流量相應減少,嚴重者甚至出現動脈閉塞。目前臨床上常用超聲檢測動脈斑塊,相關研究發現:相對于出現冠脈粥樣硬化,患者會較早出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冠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呈現正相關,故頸部血管超聲在協助早期診斷冠心病方面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4〕。頸部血管斑塊的部位、性質、程度及數量與腦梗死的發生及發展相關〔5〕。
Hcy是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其血漿含量升高與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6〕。Hcy的本質屬于氨基酸,以分子中含有巰基為特點,它可參與機體多種代謝〔7〕。正常狀況下,Hcy在機體處于動態平衡,血漿濃度較低,但由于某些原發性病因或繼發性病因會影響Hcy代謝導致血Hcy濃度增高。Hcy參與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機制可能如下:Hcy促進形成氧自由基,促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氧化、泡沫細胞形成增加、動脈平滑肌細胞增生,導致動脈血管壁增厚及形成動脈斑塊;Hcy可激活血小板黏附因子及其他凝血因子,加強血小板聚集功能,此外抑制蛋白C激活、影響血栓調節素表達,降低凝血因子及凝血酶的滅活,同時干擾纖溶系統,最終促進血栓形成;Hcy參與炎癥反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Hcy可直接損傷內皮細胞,誘導內皮細胞凋亡,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紊亂;Hcy增高可以干擾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合成,影響血管內皮功能,促進心腦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8,9〕。本研究提示,高血壓及高Hcy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存在一定的相關性。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將Hcy的升高作為影響高血壓患者心血管預后的重要因素〔10〕,表明高水平Hcy與動脈硬化之間存在聯系。對于高血壓高危人群利用頸動脈超聲檢查頸動脈內膜及斑塊情況,結合Hcy水平檢測,對于早期發現、干預、治療動脈硬化性疾病有重要意義。考慮到此項研究的樣本數目相對偏低,未校正可能的實驗室誤差,對頸動脈斑塊的判定也僅有超聲支持,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4參考文獻
1曾雙龍,徐俊波,胡詠梅,等.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4;12(9):690-3.
2林小慧,陳梅玲,李清華,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多態性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19(9):761-4.
3Ge J,Chirillo E,Schwedtmann J,etal.Screening of ruptured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disease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Heart,1999;81:621-7.
4劉蘭,黃嵐.心血管危險因素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及超聲評價的意義〔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7;28(1):139-42.
5張雷,劉瑞珍,劉波,等.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H型高血壓相關性分析的研究〔J〕.臨床醫藥實踐,2013;22(9):645-8.
6楊海娜,李鶴松,楊昕,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斑塊穩定性的關系〔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34(10):1012-4.
7賈弘褆,馮作化.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54-5.
8Ueland PM,Refsum H,Stahler SP,etal.Total homocysteine in plasma of serum method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Clin Chem,1993;39:1764-79.
9石炎川,陳躍鴻,原敏.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腦梗死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的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19(2):141-3.
10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2015-03-19修回〕
(編輯苑云杰)
基金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子課題(No.2011AA02A111)
通訊作者:褚俊(1964-),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研究。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11-2656-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1.040
1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安慶醫院
第一作者:晏晶晶(1985-),男,主治醫師,在讀碩士,主要從事高血壓、冠心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