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莉莉 李長清 周 潔 黃淑芳 許海娜
(海南省人民醫院放射科,海南 海口 570311)
多模態MR小腸口服造影法與 CT小腸造影在小腸腫瘤性病變診斷中的對比
符莉莉李長清周潔黃淑芳許海娜
(海南省人民醫院放射科,海南海口570311)
〔摘要〕目的探討多模態MR小腸口服造影法與 CT小腸造影在小腸腫瘤性病變診斷中的價值。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該院收治的疑似小腸病變患者78例,行多模態MR小腸口服造影及 CT小腸造影。分析CT和MR造影圖像的病變部位、累及范圍、腸壁形態,并與手術或內鏡病理檢查(金標準)結果進行對比,計算兩者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以及準確度。結果與金標準比較,多模態MR小腸口服造影及CT小腸造影均能排除非小腸腫瘤性疾病的患者(20例),且對小腸腫瘤性病變的診斷靈敏度分別為94.8%和96.6%,準確度分別為96.2%和97.4%,特異度均為100%,兩者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多模態MR小腸口服造影與CT小腸造影均是小腸腫瘤性病變診斷的有效檢查方法。
〔關鍵詞〕多模態MR;小腸腫瘤;CT
小腸腸管解剖形態冗長迂曲且相互重疊,同時小腸還不斷作蠕動運動,因此小腸腫瘤性病變的診斷是臨床醫生和影像科醫師面臨的一大難題〔1〕。CT和MR檢查具有操作簡單,成像時間和空間分辨率較高及同時提供小腸腔內、腸壁及腔外的信息的特點〔3〕,在診斷小腸疾病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研究通過比較多模態MR小腸口服造影法與 CT小腸造影在小腸腫瘤性病變診斷中的價值,分析兩種檢查方式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旨在為臨床醫生診斷小腸腫瘤病變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小腸病變患者。納入標準:(1)無小腸造影檢查禁忌證;(2)無消化道急性出血;(3)無明顯肝腎功能異常。經篩選共納入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38例,女40例;年齡46~69〔平均(56.82±3.72)〕歲。所有患者檢查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造影前準備預先告知患者注射碘對比劑后會產生的感覺,囑患者檢查中若有不適則舉手示意;檢查前禁飲、禁食12 h,CT檢查前12 h內進行碘過敏試驗。掃描前對患者進行嚴格的呼吸訓練以減少呼吸偽影帶來的干擾。以等滲甘露醇溶液作為使腸腔充分擴張時的陰性對比劑,掃描前45 min內分4~5次勻速口服2 000 ml 的2.5%等滲甘露醇溶液,250 ml甘露醇溶液與1 750 ml生理鹽水混合配成。
1.3掃描參數應用日本東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掃描儀行連續螺旋掃描,從膈頂掃描至恥骨聯合下緣,掃描參數為床移動24 mm/s,螺距0.986∶1,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80 MAS。掃描后數據重建參數:層厚1.2 mm,間隔0.6 mm,傳至ADW4.3工作站(東芝公司)進行后處理技術及圖像重建。MR小腸成像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verio3.0T MR掃描儀,總檢查時間<20 min。掃描序列及具體參數見表1。

表1 多模態MR小腸造影的掃描參數
取b=800 s/mm2
1.4圖像分析所得CT和MR造影圖像由兩位有資歷的放射科醫師共同觀察和分析。本研究未剔除有偽影干擾等質量較差的圖像,以保證診斷的真實性。分別從病變部位(十二指腸、近段空腸、遠段空腸、近段回腸及遠段回腸)、累及范圍、腸壁形態等多方面予以判斷。對結果匯總、記錄,并與手術或內鏡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比。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以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采用McNemar檢查比較CT和MR造影診斷小腸腫瘤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PPV)、陰性預測值(NPV)及準確性,其中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假陽性/(假陽性+真陰性)×100%;PPV=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NPV=假陽性/(假陰性+真陰性)×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假陽性+真陰性+假陰性)×100%。
2結果
2.1病理檢查結果經手術及內鏡病理檢查證實,78例患者中有58例患有小腸腫瘤性疾病,其中腺癌11例,淋巴瘤11例,間質瘤23例,神經內分泌瘤4例,脂肪瘤4例,海綿狀血管瘤5例。按部位分,十二指腸14例、近段空腸12例、遠段空腸11例、近段回腸17例、遠段回腸4例。見表2。

表2 手術或腸鏡病理確診小腸腫瘤性病變的腸段分布情況(n)
2.2CT和MR對小腸腫瘤性病變的診斷情況與金標準比較,多模態MR小腸口服造影及CT小腸造影均能排除非小腸腫瘤性疾病患者(20例),見表3。CT和MR診斷小腸腫瘤性病變的腸段分布情況見表4。CT和MR造影均漏診空腸近段淋巴瘤1例,近段回腸間質瘤1例,且CT造影漏診空腸近段間質瘤1例,但其各序列在MR造影圖像上的病灶均顯示清晰。CT和MR對小腸腫瘤性病變的診斷靈敏度分別為94.8%(55/58)和96.6%(56/58),兩種檢查手段的特異度均為100%,準確度分別為96.2%(75/78)和97.4%(76/78)。McNemar檢查結果顯示,CT和MR造影在小腸腫瘤性病變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CT和MR與金標準診斷結果對比(n)

表4 CT和MR診斷小腸腫瘤性病變的腸段分布情況〔%(n/N)〕
3討論
小腸腫瘤性病變的癥狀沒有特異性,早期準確診斷較困難。雖然小腸長度較長,但其原發性腫瘤還較少見,僅占胃腸道腫瘤的5%左右,且腫瘤臨床癥狀多不典型,表現為腹痛、嘔吐、腹瀉等消化道常見癥狀,僅較少的患者可觸及腹部腫塊,因而其早期診斷存在很大困難,有較高的漏診率及誤診率〔4〕。近年來新的影像技術(CT和MR造影)得到廣泛的應用,它們能較好地顯示腸壁、腸腔和周圍結構,為小腸腫瘤性病變的診斷提供了新的檢查手段〔5〕。CT較MR的主要優點是檢查時間短、費用低、空間分辨高,且患者依從性較好〔6〕。一般64層以上CT設備掃描腹部及盆腔需12 s,而不同MR序列大約需要20 min。且MR無法進行薄層掃描,若MR采用薄層掃描,其產生的信號較差,信噪比較低,所以其空間分辨率較CT低〔7〕。而MR造影優點在于軟組織對比較好,靜脈釓螯合物對比增強后,利于病灶檢出和顯示腫瘤。同時,MR可更好對小腸腫瘤進行定性,如血管瘤T2加權呈明顯高信號,脂肪瘤或含脂肪成分的小腸腫瘤T1加權均呈高信號〔8〕,脂肪成分可進一步通過結合其他序列,如T1加權上的同相位、反相位確診。MR小腸造影具有無電離輻射的優勢,適合孕婦、兒童及需要多次反復檢查的慢性小腸疾病患者。
本研究提示多模態MR小腸造影與CT小腸造影對小腸腫瘤性病變診斷具有一致性。可能是兩者均可顯示腫瘤的發生部位、密度、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及是否有遠處轉移,對病變的正確診斷具有重要作用。但本研究中CT造影漏診空腸近段間質瘤1例,而其各序列在MR圖像上的病灶顯示清晰。有研究顯示當病灶呈等密度或腸腔充盈程度不佳或使用高密度對比劑充盈腸腔時,小腸病灶在CT圖像上很難被發現〔9〕。本研究中該空腸近段間質瘤患者病灶呈類圓形水樣密度,在CT增強掃描動脈期及靜脈期中均無強化,醫師極易將其與鄰近充盈的空腸腸管混淆。而小腸間質瘤在MR圖像上的信號不均勻,表現為形態不規則腫塊影,大多邊界清晰,T1WI呈較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10〕。且多模態MR小腸造影具有多平面成像以及多種成像序列的優勢,很容易將CT增強圖像上呈現為等信號-低密度的病灶清晰顯示出來,可見多模態MR在該類病情的診斷中更具有價值。
4參考文獻
1Urabe M,Yamagata Y,Aikou S,etal.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greater omentum,mimicking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small intestine:a case report〔J〕.Int Surg,2015;100(5):836-40.
2任小軍,章士正,張峭巍.口服等滲甘露醇MR小腸造影〔J〕.磁共振成像,2013;4(6):405-10.
3Liu EH,Solorzano CC,Katznelson L,etal.Aace/Ace disease state clinical review: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idgut carcinoids〔J〕.Endocr Pract,2015;21(5):534-45.
4韋璐,陳剛,許彪,等.原發性小腸腫瘤的CT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23(4):270-2.
5Kinner S,Hahnemann ML,Forsting M,et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bowel:today and tomorrow〔J〕.Rofo,2015;187(3):160-7.
6王海燕,譚炳毅,趙斌,等.口服甘露醇CT小腸造影診斷常見小腸腫瘤的臨床應用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3):405-8.
7胡佳佳,王正廷,鐘捷,等.18F-FDG PET/CT全身顯像輔助診斷小腸腫瘤的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5):610-3.
8王梓,胡道予,湯浩,等.多模態MR與CT小腸造影診斷小腸腫瘤性疾病的對比觀察〔J〕.放射學實踐,2015;30(4):355-9.
9Kang TW,Kim SH,Jang KM,et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correlation of modified NIH risk stratification with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as an imaging biomarker〔J〕.Eur J Radiol,2015;84(1):33-40.
10Amzallag-Bellenger E,Soyer P,Barbe C,etal.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mesenteric small bowel tumours with Magnetic Resonance--enterography〔J〕.Eur Radiol,2014;24(11):2916-26.
〔2015-05-22修回〕
(編輯袁左鳴)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11-2741-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1.080
第一作者:符莉莉(1980-),女,主管技師,主要從事運用多模態MR成像評價兒童及成人下消化道疾病臨床應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