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埃德蒙·費爾普斯
大家并不能足夠了解和理解“創新”這個話題。大學生、經濟學研究生等得到的有關創新的歷史或創新理念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過時的,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至少在我寫《大繁榮》的時候,很多人將“發明”這個詞等同于“創新”,而經濟學家會區分這些概念。
實際上,“發明”只是一種創造。這種創造,長期下來可能會成為創新,也可能不會成為創新。因為對于“創新”來說,不管是新的產品,還是推出產品的新方法或者做法,是能夠得到使用的,所以它和“發明”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這里有一個實質性的觀點:對于創新,尤其是在無所不在的創新,是在1820年左右開始進入到英美經濟體,之后再進入法德經濟體,這種創新是由商界推動的。商界有各種各樣的想象力,會創造或推出一些新的產品、新的方法,所以商界的確有很大的創造性,他們可以創造新鮮的事物。這些觀點跟大學教授們所說的正好相反,因為在大學里,人們學到的是“通過科學進行創新”。
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科學家的專利”,只有科學家和航海家才能創新。他的第一本書提到,商界是沒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我的觀點和他完全不同。
創業家是在不斷尋找機會,如果有可能,就可以將這些機會轉變成更好的一些商品或經濟生產方式的一類人。對于企業家來說,創業家有比較寬闊的視野,眼觀六路,尋找機會。
創新者則是另一類人群,他們比較狹隘地關注一個領域,在一件事情的深度上鉆研。也許他們會有一些新的點子,找到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創造一些新的產品等。所以創新者并不一定是管理初創企業最合適的人選。創新者需要運營官幫他運營企業,因為這樣的管理者需要具備各方面知識。
如果把中國、美國和歐洲放到一塊比較,中國的企業家的確具有更強大的創業精神,從古代到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如此。在一位18世紀的愛爾蘭經濟學家的描述中,當時的上海每個街角都充斥著企業家,這里有意想不到的、驚奇的體驗,每個地區有創新創業的脈搏在跳動。我覺得,中國人到現在為止還是保持著非常好的創業精神。
對美國人來說,他們的管理層有很重的官僚主義色彩,同時他們的CEO更多關注短期既定的目標,而不是“眼觀六路”地出去看一些機會,雖然他們也會談到一些機會,但卻并沒有真正出去挖掘機會。
在歐洲,對歐盟來說也許有一些企業家,他們在創辦企業時面臨非常大的風險,由于法規的監管,使得他們的創業成本非常高,風險也非常大。所以總的來說,從企業家、創業精神角度來講,中國優于美國,更大大優于歐盟。
現在我就自身情況,來介紹一下中國的創新。當我成為新華都商學院院長后,我開始定期來中國。那時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相比歐美人來說,到底中國人能不能成為好的創新者?當時,很多中國朋友都告訴我,這太困難了,在中國人的教育體系中,學校里的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維的能力等。但我們現在已經看到,這些想法并不是真實的。現在在中國,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創新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我有一支研究團隊,專門研究歐美以及中國的創新速度。我們發現,美國在創新速度上的確是排在第一位,而中國已排在第二位。在20年以前,肯定不是這樣一個狀態。當時,英國、法國基本上排在第二位,但是現在他們已經落后了,中國排名進一步靠前。在創新這方面,中國開始展現出非常好的成績。▲(作者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新華都商學院院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與資本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根據作者在2016年6月27日“草根創業與國家繁榮”視頻錄制現場發言整理而成。)
環球時報2016-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