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譚 敏本刊記者 袁 妲
種子喜歡誰
特約記者 譚 敏
本刊記者 袁 妲
中南大學二附小四年級二班的同學讀了《植物媽媽有辦法》這首詩,提出了很多疑問。
植物媽媽有各種各樣的辦法,把種子寶寶送出去安家。離開媽媽的種子寶寶喜歡誰?它喜歡熱辣的陽光、撲頭蓋臉的大雨,還是喜歡溫室里平靜的環境?它喜歡大山里的土壤,還是喜歡菜園里的土壤?
在譚老師的帶領下,小朋友們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對比試驗。聽說門崗爺爺精通種植,小朋友們還特意邀請他擔任指導老師。
老師帶著小朋友分別從山里和菜園里挖來土壤,分裝在花盆里。
兩種土壤有什么不同?
全班同學都圍了上來,好奇地用手捏一捏,搓一搓,用鼻子聞一聞。
山里的土偏黃色,土質比較疏松,看上去很干凈。菜園里的土顏色偏深,顆粒比較大,看起來臟臟的。

“山里的土沒有施過肥,所以看上去干凈。菜園里的土因常年種植,所以看上去臟一點。”老師解釋道。同學們趕緊在觀察筆記上記錄下來。
用什么植物的種子做實驗?同學們選擇了綠豆和空心菜。因為它們長大了還可以吃!它們的種子有什么不同?
綠豆的種子圓圓的,很硬,包裹著綠色的外衣。空心菜的種子扁扁的,像米粒大小,呈深灰色。
全班同學分為綠豆組和空心菜組,每個人都分到幾顆珍貴的小種子。
綠豆組將綠豆種植在同樣的土壤中,將所有的“綠豆盆”分成兩組。綠豆一組的盆子放在教室里,綠豆二組的盆子放在操場上。自然環境和教室里的“溫室環境,綠豆寶寶的成長會有區別嗎?
空心菜組將空心菜種子分別種在菜園的土里(空心菜一組)和山里的土里(空心菜二組)。不同的土質環境中,空心菜寶寶的成長會有區別嗎?
播下種子,每個人都心懷期待。
王佳欣在觀察日記中寫道:“剛下小小的種子,我就想到了它們發芽的情景我心中充滿了美好的向往,盼望著它們快快長大。”
同學們定期給植物澆水。每一個新發出的小芽都會引起圍觀和驚嘆。
不同土質,種子的發芽率有差別。菜園里的土壤,空心菜種子的發芽率更高;大山里的土壤,種子發出的小芽兒稀稀拉拉。
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細心記錄,每天都有新發現。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除了留下一組室內環境的盆栽,同學們把其他的盆栽搬到了操場里,按組排好,正式開始了對比試驗。
漸漸地,不同土質的空心菜苗長勢區別越來越大。
三個星期過去了,空心菜一組的小苗兒茁壯成長,變成了一片茂盛的“小森林”;二組的小苗兒卻長得慢吞吞的,個頭又瘦又小。
看來,兩者的PK結果已經出來了!


留在教室里的綠豆一組,沒有陽光的照耀,它們命運如何?同學們為這些嬌弱的小苗兒想盡了辦法。
任釔霖在日記中寫道:“看著綠豆發芽了,我們別提多高興啦!可是,操場里的綠豆苗茁壯成長,教室里的小苗兒卻不見長個。我們急壞了,有的拿牛奶喂給它們喝,有的倒飲料給它們喝。可惜,在同學們的‘精心照料’下,小苗兒還是很快枯萎了。我終于明白了,植物和人是不一樣的。我們喜歡吃的食物,不但不能幫助植物成長,還會害了它們。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肥沃的土壤才是植物所需要的。”
教室里的小苗兒夭折了。同學們卻從中懂得了一個重要的知識:植物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茁壯成長。


試驗進行到這里,同學們的疑問漸漸有了答案——
菜園里的土壤更肥沃,比大山里的土壤更適合綠豆和空心菜的種植。
綠豆苗是一種喜陽植物,沒有陽光,它就會枯萎而死。
不過,大家一致決定,要繼續精心照料這些小苗兒,直到采摘收獲的那一天。在門崗爺爺的指導下,大家定期澆水、除草。
這些小東西給大家帶來了無窮的驚喜。童姚墨涵興奮地描繪道:“陽光下,菜園土里的空心菜像打了雞血一樣瘋長。很快,它們的莖有鉛筆那么粗了,葉子也長得很茂密,遠遠看去像一棵棵小竹子。”
他們還在葉子上發現了神秘來客——蟲子。看你往哪逃!馮佳欣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的“大戰蟲子”經歷:“老師建議我們清除盆子里的一切雜物,很明顯,我發現的那只大臭蟲也屬此行列。我拿著紙巾,顫顫巍巍地走向臭蟲,然后閉著眼睛,手往前一撲。我還沒有睜開眼睛,就知道捉住了。因為我感覺手心里有一個小生命發瘋地蹬著腿。我趕緊把它送到遠處放下,終于松了一口氣。”

照顧小苗兒的過程中,同學們遇到不少困惑。
空心菜苗陽光充足、水分也夠,為什么最近長勢緩慢?門崗爺爺告訴他們,土壤不夠肥沃,該施肥了。同學們趕緊買來肥料,細心地為小苗兒加餐。
吃飽了的小苗兒為什么葉尖發黃?門崗爺爺耐心講解,天氣太熱的時候,施過肥的小苗兒可能出現這種現象。
有一個盆子里,一株綠豆苗和一株空心菜苗肩并肩,像好朋友一樣一起長大怎么回事?哈哈,原來,一位好奇的小朋友把不同的種子播種到一個盆子里了。
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綠豆開花、結果,青澀的綠豆莢顏色漸漸變深,成熟了!采摘日,同學們小心翼翼地把采摘的綠豆像寶貝一樣收起來,準備帶回家和爸爸媽媽分享呢。
茂盛的空心菜呢,大家也收割了很大一捧,送給辛勤的門崗爺爺。
第一次收獲自己種植的勞動成果,同學們都感慨萬千。
易睿熙說:“在活動中,我學會了照料植物,懂得了種植需要堅持與細心,就像媽媽照顧孩子一樣。它們的每一點成長,都給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童姚墨涵說:“我把綠豆和空心菜種在一起,很擔心它們會爭奪養料,沒想到它們成了手拉手的好朋友。生命力真神奇!”
王佳欣說:“人的生命就像一株株綠豆苗,風雨和陽光,都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經歷,都是成長的養分。”

編輯的話:
我聽過一位英國森林教育導師的課,他有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引導孩子親近大自然,并不是單純地把孩子“放”到大自然里,而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導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主題的引導,給予必要的幫助,又不過多干涉。
我采訪過好些學校的種植活動,大多數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植物角,然后請小朋友們自行種植,并擬寫觀察筆記。當然,這也是很棒的體驗。不過,譚敏老師帶著孩子們開展的這次種植活動更加深入地滲透了科學探索精神。在種植過程中探索不同的土質、不同的成長環境對植物的影響,同學們學到了一種重要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動手做實驗,耐心觀察,等待結果“慢慢地呈現”。如此得來的結論遠勝過從電腦中用百度搜索到的知識。
有一首叫做《牽著蝸牛去散步》的詩,提倡“讓孩子慢慢來”。持續幾個月的辛勤培育和觀察記錄,收獲了一段難忘的美好體驗,讓我們為譚敏老師和小朋友們的耐心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