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波
周正武,1968年出生,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麗水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龍泉市刀劍行業協會會長、龍泉正武刀劍文化研究院院長。
他從小深受父輩的熏陶,16歲開始拜師學藝,學習鑄劍。幾十年來,他嘔心瀝血挖掘恢復傳統刀劍鍛制技法,復興了大批失傳刀劍技藝。秉承“古為今用,創新發展”的理念,研制的傳統手工刀劍作品成為中國刀劍精品系列,廣為國家領導人、海內外收藏家及刀劍愛好者所推崇、珍藏,為龍泉寶劍和中國刀劍文化重新鼎立于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歐冶鑄名劍,遺風傳千古
龍泉市是浙江省麗水市代管縣級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東臨溫州,西接武夷山,素有“甌婺入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寶劍之邦。
龍泉市歷史悠久,物產富饒,人文薈萃。這里青山疊翠,溪流縱橫,山環水抱,流金溢彩的八百里甌江穿過城中一路奔流入海,向人們傾訴著瓷都劍城無數的榮光和動人傳說。
龍泉寶劍始自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歐冶子,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歐冶子乃中國古代鑄劍鼻祖,善鑄造兵器,史載他為越王鑄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劍。據《越絕書》記載,鑄劍大師歐冶子曾應楚王之邀與另一位鑄劍大師干將一起“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見劍大喜,乃賜此寶地為“劍池湖”。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此地設縣時以龍淵寶劍為縣名,命名為“龍淵縣”,以后因避唐高祖李淵名諱,改稱“龍泉”。1990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龍泉縣設立龍泉市(縣級)。
龍泉市位于甌江上游,其山溪中蘊藏鑄劍必需之鐵英(又稱鐵砂)、松炭、亮石。龍泉市秦溪山下的北斗七井,水質甘寒清冽,用于淬劍非常堅利,加之其環境清靜,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故歐冶子遍訪名山大川后選擇在此鑄劍。得天之精神,地之氣脈,山川之靈秀,天地之精華,悉其技巧,歐冶子終于在此鑄成獨步天下的龍淵寶劍。此后,薪火相傳,名匠輩出,此處終成一方鑄劍圣地。為紀念龍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后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和“歐冶子將軍廟”,成為千年古跡。
據龍泉市刀劍行業協會會長、龍泉正武刀劍文化研究院院長周正武介紹,歐冶真傳的龍泉鑄劍須經取材、冶煉、折疊鍛打、復合夾鋼、滲碳、素延、成形、冷鍛、鏟、削、銼、淬火、整形、研磨、配鞘、裝具等100多道工序。自古以來,龍泉寶劍以“堅韌鋒利、剛柔并寓、寒光逼人和紋飾巧致”四大特色而成為劍中之魁,名聞天下。
新中國成立以后,龍泉鑄劍師為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楊尚昆、張愛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鍛制寶劍。2005年5月,龍泉寶劍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錄。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世間流傳這樣的名句:“劍,古之圣品。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于帝王君主,是權利威嚴的象征;于兵家將士,則視作有謀略、有勢力、善征伐的兵器;于武俠劍客,則意味著光明正大、行走江湖、快意恩仇;于文人墨客,不僅以劍抒懷、作詩詠嘆,更佩帶操練。
李白喜愛以劍相伴,15歲在峨嵋山學劍,自稱“我家青干劍,操割有余聞”,“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杜甫從20歲開始挾劍浪跡天涯,表達自己“拔劍欲與龍虎斗”的氣概。經過釋家道教的神化與文人墨客的寫意化,劍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兵器,而被賦予了智慧、正義、正氣的道德倫理色彩。在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尚劍之風發展為治國安邦、通權達變、經世濟民、行俠仗義的文武之道,形成了獨具華夏氣派神韻和中國特色的刀劍文化。
古法失傳,真劍難求
從歐冶子開創龍泉鑄劍技藝至今,古法刀劍鍛造技術幾經興盛與衰落,幾經失落與傳承。鴉片戰爭之時,洋人以堅船利炮轟開國門,火器興起,以刀劍為代表的冷兵器日漸式微,傳承了兩千多年的龍泉寶劍鍛造技術隨之也徹底失傳。2001年,34歲的龍泉鑄劍師周正武開創了以“挖掘恢復失傳刀劍鍛制技法和研究制作傳統手工精品刀劍”為己任的正武刀劍鍛造所,并手工折疊鍛造出處女作“光復”劍,試圖找回失傳的龍泉寶劍鍛造技術。
周正武出身于龍泉鑄劍世家,孩童時代在煉爐邊看著大人打劍長大。隨后,他拿著廢棄的劍條學大人們鍛打磨制當游戲,以至于每天回家都是一張黑頭的包公臉 。在父輩的嚴格訓練和熏陶中,周正武開始學習、領悟家傳鑄劍秘訣。1984年,16歲的周正武子承父學正式開始學習鑄劍技術,期間做盡了打鐵、打水磨劍的粗重活。
3年后,他與父親合作,為時任國家副主席烏蘭夫,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習仲勛制劍,牛刀初試,小有成就,這讓周正武歡欣鼓舞。
周正武回憶說:“1980~1990年代的龍泉劍,沿襲民國后期的鑄劍方法:鋼料用油淬,劍身鏤刻龍鳳七星,劍體無刃”,業內人將其稱之為“鐵條”劍。
從父輩的講述里周正武了解到,真正的龍泉寶劍絕對不是這樣的“鐵條”。從2500年前的歐冶子開始,花紋鋼龍泉劍代代相傳,漢唐達到巔峰,宋朝逐漸稀少,清末民初消失,復雜的古法工藝已經斷代,如同草蛇灰線,已無從尋覓了。
隨后,周正武苦覓傳世寶劍技法,他的夢想就是要用古法親手打造出真正的龍泉寶劍。同時,他也清醒地認識到,龍泉制劍業如要突圍,必須創新求變。
他四處搜尋古劍,走訪刀劍名家,從各種渠道尋找散失的鑄劍資料。有一天,周正武無意之中從龍泉鄉下農民手中收購到一柄用來砍柴的古劍,該劍全長40cm。他判斷此劍應為古廟供品,經過專業的擦拭研磨后發現,這正是傳世的龍泉寶劍,雖經500~600年風霜,還能削鐵如泥。“我真正領略到了歷史傳說在現實中重現的震撼”,周正武說。這次偶遇讓他信心更加堅定。
令人欣慰的是,那些口傳心授、秘不示人的古老工藝,周正武竟然是從最具開放性、共享性的互聯網上得來的。一些流散在海外的資料逐漸被周正武收集到,他突然發現自己“進入了另外一個領域”。
千錘百煉,鑄成“光復”劍
借助那些并不具體的資料,鑄劍師周家強、周正武父子開始點爐掄錘。
一把剛柔并濟的寶劍需要把數種不同的鐵熔化復合,再反復折疊鍛打至32000多層,在不斷折疊鍛打中去除雜質,多層結構增加了劍身的強度和韌性,這就是“百煉成鋼”。 經過“千錘百煉”反復折疊鍛打的鋼鐵,會形成千奇百態的花紋鋼。這是古法鑄劍工藝的主要工序和重要特征。
沒有人告訴他該如何配比原料和調節爐溫,憑著一股韌勁和滿腔的熱血,周正武一絲不茍地按照資料和經驗艱難試錯。
周正武效仿歐冶子大師,首先從龍泉大山和河沙里找來被稱之為“鐵英”的鐵砂礦,將之溶鑄成大小不一的塊煉鐵。這一煉鋼法稱為“炒鋼法”,其先用鐵砂煉成生鐵,再將生鐵融煉,過程中不停攪動,將生鐵脫碳。按脫碳的程度不同可以變成鐵或鋼。草鋼就是利用龍泉鐵砂以這種方法獲得的,因為“炒”與“草”諧音,再加上煉出的鋼外觀粗糙,所以龍泉方言稱之“草鋼”。
塊煉鐵經過爐火的燒灼和反復的錘打,改變其生鐵固有的柔軟堅硬不一的特性。這就是鑄劍的第一道工序——“鍛打”。“鍛打”工序包括普通鍛打、折疊鍛打、復合加鋼等一系列復雜而艱苦的手工程序,這是鑄劍工藝中最難、最艱苦、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工序環節,鍛打的結果直接決定了一把劍能否達到“鋒刃銳利,剛柔并寓”的最高要求。
第一步:“普通鍛打”。將快煉鐵放在900℃左右的爐火中燒紅燒透后取出,置于鐵砧之上反復錘打,錘打中要力道均勻,面面俱到。經過成千上萬次錘打擠壓,使生鐵中的雜質逐漸排出,其性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最終由生鐵變成一塊可以鍛劍的鋼材,這就是“百煉成鋼”。這一過程耗時費力、艱苦卓絕。
第二步:“折疊鍛打”。首先將爐火溫度提升至1000℃以上,以便鋼材足夠柔軟便于折疊,然后將燒好的鋼材鍛打成長條形狀。周正武用特殊的鐵刀在需要折疊的位置橫切幾下,緊接著錘打折疊。然后再把折疊后的鋼條置于1300℃以上的爐火中燒煅,取出后快速錘打,使折疊好的部分完全密實粘連在一起,這一過程叫作“焊”。折疊過程通常要達到15次,折疊后的鋼材可層層疊加到32 000層之多,最終會在劍身的表面形成一層俗稱“鋼花”的千奇百態的花紋。《吳越春秋》記載:這種花紋“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2500多年前歐冶子所鑄的龍淵、太阿、工布等千古名刃也都是以其鋼花的形狀而命名的。經折疊鍛打之后的精鋼,業界稱之為“折疊鋼”或“花紋鋼”, 日本稱之為“地肌”。
從普通鍛打到折疊鍛打是鍛造龍泉劍最艱難也是最艱苦的階段,揮錘達幾十萬次,所需時間竟達兩個多月。周正武確信,自己對于古法鑄劍工藝的發掘與實踐,這套技術就是傳自于歐冶子先師,只不過已失傳了很久。
“沒有經過折疊鍛打的寶劍實際上只能稱作鐵片而絕非寶劍,因為普通鍛打只是成形,而折疊鍛打則是排擠出鋼的雜質,平衡含碳量,使劍體由單一鋼組合變成多層鋼組織,這一過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鋼的純度和密度,使普通的鋼變為精鋼。只有這樣才能使鋼達到‘百折不撓的境界,劍身處的鋼只是靠硬還不行,太硬了會脆斷,還要有韌性,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就是這個意思,周正武說。
為了進一步提高鋼的性能,根據古法,在“折疊鍛打”的過程中還有一道工序叫“滲碳”,所謂“滲碳”就是把一種特殊的活性炭介質滲透到鋼里,經過鍛打增加鋼的含碳量,如果是碳量過高的生鐵就使用“退碳”的技術。
第三步“復合夾鋼”。用兩塊經過折疊鍛打的百煉鋼夾住一塊特硬的高碳鋼,置于1300℃以上的爐火中燒煅至半融狀,通過鍛打使之粘合為一體,達到“剛柔并寓”的最高境界。這種技術稱為“嵌鋼”或“夾鋼”。
中國唐代還有“硬鋼刃表,軟鐵為芯”的包鋼制法。唐刀堅硬鋒利的特性是世界公認的,千年前日本人向唐朝學習后沿用至今,但包鋼鍛法的高成本低速度很難裝備中國的大規模軍隊,所以后來各朝代鍛造工藝中應用的多是能大批生產的“夾鋼”技術。
“復合夾鋼”之后的工序是“素延”和“成形”,繼而“冷鍛打”以增加金屬的密實度和硬度。然后是“出形”,使用相應的工具對劍身進行鏟、削、挫,使劍的外觀更加細致、完美,以接近成品的劍形。
之后進行“淬火”。“淬火”是一道至關重要的工序。龍泉劍池之水“明凈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是歐冶子選擇在此鑄劍的理由之一。“淬火”最終決定寶劍是否堅硬鋒利。首先要根據劍的含碳量高低在劍表面涂上或厚或薄特制的土層,需要掌握劍溫、水溫、空氣濕度,稍有差池,打好的劍條入水之后可能會頓時裂為兩截,前功盡棄。
“淬火”之后進行“研磨”。《越絕書》記載,龍泉還有一寶,是鑄劍必不可缺的“亮石”。周正武不再拘泥于追求形式的復古,他為磨劍準備了十幾條由粗到細的磨石。“寶劍鋒自磨礪出”,一把劍要經歷粗磨,細磨,再到精磨,依次磨礪,直至平整光亮,脊線筆直,槽線標準,最后開刃。無論是“脊線筆直”,還是“槽線標準”,整個磨礪的過程都是靠藝人的眼力和手感完成,因此有“十年磨一劍”之說。“精磨由我親自操作,用的是非常細膩的磨石,過程異常枯燥、耗時費神,作為百兵之神,是要通過這最后的磨礪使千錘百煉的寶劍寒光逼人,煥發出它應有的神氣來”,周正武說。
接下來,在油里摻雜少許的鐵粉,打磨劍身,使油漸漸地沁入劍身之中,形成一種持久潤澤的防銹保護膜,同時也使折疊鍛打后的花紋效果顯現出來,正可謂“其紋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
裝具是最后一道工序。“劍柄纏繞絲帶是為了增加握感,讓使用者可以自如地揮舞;劍格(也稱護手)是為了保護握劍的雙手;劍鞘是為了保護劍身;掛環是為了使用者把劍挎在腰間攜帶方便;劍底是為了保護劍鞘;而裝具上的雕花紋樣,是一種裝飾,更是文化審美的傳承。”周正武介紹。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辛試錯和數十萬次錘煉,周正武和父親合鍛的“千錘百煉”劍橫空出世,失傳已久的龍泉寶劍古法鍛造技藝終于得以重新恢復,他將這把劍命名為光復劍。
看著這把寒光凜冽的寶劍,周正武知道自己的理想已經不再是空想。
2003年,光復劍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銀獎。同年,周正武的刀劍參加香港國際試斬刀大賽,包攬了個人組的前三名,一舉打破之前幾乎由日本人包攬冠軍刀劍的局面。在周正武看來,刀劍鑄造技藝發源于中國,中國刀劍要繼續領跑亞洲乃至世界,他和龍泉的同仁們使命、責任重大。
2004年,長城影業公司大型紀錄片《中國民間藝人》收錄了周正武的事跡。隨后,中央電視臺先后十余次為他錄制專題節目。此時,周正武的刀劍名聲大噪。
現漢唐神韻,呈刀劍文化
漢唐盛世在中國歷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漢劍唐刀承載展現出我國漢唐盛世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體現了泱泱大國的氣度和王者風范,代表著中國刀劍鑄造技術的巔峰。10多年來,周正武先后成立了正武刀劍鍛造所、龍泉刀劍博物館、龍泉正武刀劍文化研究院等專業機構,是為了更好傳承復興傳統刀劍鑄造技藝并發揚光大中華刀劍文化,漢唐神韻于他,是真實的情愫,化入骨髓的情結。
西漢時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使用,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而塊煉鋼鐵質兵器,特別是漢劍的大量制造和使用更是支撐起西漢盛世的一種力量。東漢時期,冶鐵業由西漢的國家專賣轉化為私營為主,較西漢有明顯的進步,水利鼓風爐技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此時,隨著低溫煉鋼技術的發明,出現了“百煉鋼”。
漢劍在當時象征著權貴,被視為一種高貴華美的工藝品,而在戰場上,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武器。自劉邦劍斬白蛇起兵抗秦開始,歷代帝王無不佩劍,名劍代表有神劍、赤霄、神龜、八服等等,均為國之重器。漢代男子尚武,成年后喜歡腰懸佩劍,奉為時尚,就連太學文生也不例外。所謂“劍者,君子武備,所以防身”就是這個道理。在西漢,官吏們佩劍是一種禮儀。這個時期的長劍常以玉石為裝具,稱為玉具劍,表示佩劍者的高貴身份和高尚品德追求。
正武堂漢劍的設計就體現了這種尊貴大氣的風格,給人以正氣和霸氣之感。周正武說:“中國劍歷來講究平直端正,在傳統意識里,不但做人要行止端正,連劍也要端端正正。”漢劍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生動準確地彰顯了禮儀周正、外圓內方的儒家文化風格和氣質,而其中所蘊涵的“藏”與“顯”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之所在。
漢代鑄劍工藝精湛,劍的截面有四面、六面、八面之分。
2005年,根據史料文獻,遵循漢劍規制,周正武耗時一年親手打造出一把龍泉“八面漢劍”,這把漢劍刃長80cm,劍身寬3.3cm,劍身厚1.0cm,柄長23cm,質量為1.3kg。其劍鞘為脫水綠檀木鞘,劍首為銅裝玄武圖案,劍格為銅裝朱雀圖案,掛環為銅裝青龍圖案,鞘底為銅裝白虎圖案,頗具王者風范、漢劍神韻,他將這把“八面漢劍”命名為“漢武劍”。當年,這把漢劍作為中國地區惟一參選作品入選了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的“當代國際鑄刀大師作品展”,周正武榮獲“國際鑄刀大師”稱號,國際刀劍界與媒體稱其“奠定了中國精品刀劍在國際上的地位,為中國刀劍在國際上的發揚光大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7年12月,周正武為國家主席胡錦濤鍛制“玄鐵漢劍”。
歷經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唐朝國力鼎盛而成為當時的世界中心,從唐初的統一之戰到盛唐時期的對內對外戰爭,出現了在冷兵器歷史上對后世影響巨大的武器——唐刀。唐刀沿襲了漢劍“百煉鋼”的鍛造工藝,并創造了包鋼技術。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唐刀的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唐刀不僅從外觀上更富觀賞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實戰性能和耐用性。唐刀工藝精湛、成本昂貴,當時的名士,常為收藏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盡家財。唐代之后,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如今,周正武和他的團隊通過不懈努力試圖完整恢復唐刀鍛造技藝,以再現唐刀的輝煌和神韻。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其高超精湛的傳統工藝、高貴典雅的裝飾,周正武的新作“唐劍”榮獲2006深圳國際文博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金獎。
三十年如一日,周正武堅守傳承期間,耗鐵數噸,血氣方剛的他不知道自己打了多少廢品。然而,無論是龍泉刀劍、漢劍唐刀,還是日本刀劍和其他刀劍,周正武總是用心打造手工刀劍精品,并廣為各界所熱愛和珍藏。
2005~2006年,周正武提供10件、25件原創刀劍作品,先后參加在臺灣和澳門舉辦的“亞洲古兵器大展”,與國際鑄劍名師同臺競藝。2008年赴巴黎舉辦個人作品展。
面對各種榮譽,周正武始終保持一顆清醒、冷靜的心,他深知自己的夢想,他將矢志不渝,在刀劍制造之路上不斷探索。
編輯/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