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波+張林
【摘 要】如何遴選社會性軟件,為支持和開展協作學習提供服務平臺,是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熱點,也是不同學校、教師個體開展協作學習關鍵的一步。此處選取了web2.0的后起之秀wiki,并從對集體協作的支持、對學習者個人學習的支持、對協作學習評價支持、對知識管理等進行了詳細研究,為選擇和使用這類社會性軟件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wiki;學習者;協作學習
1 wiki(概述)
wiki發展的歷史并不長,它起源于1995年在PUCC工作的Ward Cunningham為方便社群交流建立的工具——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在建立知識庫的過程中,創造了wiki早先的概念和名稱,并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就是最早的wiki系統。wiki最初主要是面向知識積累的知識庫、百科全書或關于某一領域知識站點的應用,國外優秀的wiki站點如Wikiquote、Wikitravel等,國內有互動百科、百度百科、搜搜百科、天下維客等。基于wiki的優勢和特點,其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其中也不乏在教育中的應用。[1]
wiki是繼Blog之后風靡于互聯網的又一種網絡技術和網絡文化。wiki作為web2.0的創新之作,以其技術簡單易用的優勢,以及所體現的自由平等、開放共享、協作共創的文化精神,開創了互聯網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可擦寫網頁”(Web一Rw)時代,讓所有用戶都可通過瀏覽器對wiki資源進行瀏覽、創建、編輯、刪除或恢復,以便獲得最大化個人或集體的學習效果。[2]
2 wiki技術規范和特點
作為網絡時代的后起之秀,同時也是一種全新的知識共享與創新服務平臺,wiki迎合了新時代對于網絡新技術的要求。基于集體編輯、維護、協作的精神,越來越多的用戶嘗試選擇用wiki來搭建適合自己需求的平臺。[3]wiki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青睞,主要得益于其技術的精要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平等開放
在wiki系統中,每個用戶都可對wiki頁面的內容進行創建、修改乃至刪除,由此激發了用戶的創作欲望,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用戶的積極主動性;[4]同時所有用戶都可對wiki頁面內容進行維護,由于用戶層次的多樣性和對待問題視角態度的差異性,多人的維護致使wiki頁面的內容相對比較全面,持久的修改和積累使wiki系統內的信息資源日趨完善、精練、準確。
2.2 使用簡單
在wiki頁面上,通過用簡單的格式標記來取代HTML的復雜格式標記,用戶無需具備有關HTML網頁設計的知識,就可以利用輔助工具輕松自如地實現wiki網站的創建、編輯和維護。[5]隨著wiki技術的發展,wiki內容的發布越來越簡單,實現了所見即得的使用方式,比如在互動百科中,用戶對詞條等內容的創建和編輯非常簡單,如同編輯word文本一樣,不存在技術的門檻,很容易實現wiki資源的建設與維護。
2.3 易于控制
wiki通過文本數據庫或關系型數據庫對頁面信息的修訂歷史進行動態記錄,保證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調出所有修訂的歷史信息記錄,實現對不同版本信息的控制。用戶既可以查看頁面上最新修改的信息,也可調閱系統保存的歷史信息,通過版本對比功能,去偽存真,保證信息的客觀性、準確性。
2.4 協作共享
用戶可以匿名或實名對wiki頁面的信息進行編輯、刪除,在不同知識背景用戶的協作下完成知識的修訂,確保了知識的準確性。用戶在進行知識的修訂過程中,深度整合現有知識和自身隱性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再加以表達,在集體、循環的修訂中保證知識質量的同時也實現了用戶隱性知識的共享,因此,協作的過程同時也是用戶共享自己知識的過程。
其“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學思想讓所有用戶都擁有對信息進行修改、添加、刪除和維護的主動權,體現了以人為本、集體協作的服務理念。但是難免會有個別用戶有意或無意地誤改、誤刪甚至顛倒wiki頁面的的信息內容,導致錯誤信息的產生。為保證信息內容的客觀性、準確性,更好地發揮wiki平臺的優勢,wiki在技術上和運行規則上做了包含動態備份更改內容、特殊頁面鎖定、IP禁止、版本對比、內容更新、沙盒測試、制定編輯規則等技術規范。[6]做到既保證開放性,又堅持規范性,降低了用戶獲取錯誤信息的風險。
3 wiki應用于協作學習的優勢綜述
wiki最初的應用主要是面向知識積累的知識庫,隨著web2.0的發展其應用領域便得到了迅速的擴展。憑著它優異的特性,wiki受到了教育教學的強烈關注,各種基于wiki的教學探究也相繼出現,預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7]在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活動中,wiki更是具有其它軟件平臺不可替代的優勢。
3.1 協作與共享并存,更有利于資源的共建
在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中,協作小組成員之間強調集體協作、集思廣益。在開展協作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習者發揮集體的協作,通過貢獻各自的知識,進而相互啟發與思維的碰撞,實現各種隱性、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從而使與協作學習主題相關的內容越來越全面,可信度越來越高,最終實現知識資源的建設和共享。通俗地講wiki平臺的內容一方面是學習者相互協作而產生的,另一方面是由學習者自愿貢獻個人知識而產生,在集體的協作與共享中實現資源的共建。
3.2 交流與互動的結合,更有利于協作精神的培養
wiki系統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互動的平臺,也提供了便于學習者相互交流的工具。學習者可以通過站內信、留言板等方式進行彼此的交流;還可在協作空間通過成員的互動,對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相互的協作;也可對學習伙伴的觀點提出質疑和修改。學習者在交流和互動中相互協作、共同進退,有效的促進了學習者之間的協作,使學習活動更加高效,在實現個人和集體的學習目標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習者協作精神的培養。
3.3 知識的有序管理,有利于知識的查找和應用
作為網絡協作學習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學資源直接影響著協作學習的效果。一方面,wiki自身就是一個強大的知識庫,利用wiki允許任何人添加、編輯、刪除的特性,通過學習者的集體協作,對平臺的教學資源進行不斷的修改,使其成為該領域資源的知識庫。另一方面,wiki知識庫中知識的積累是有序的,所有知識都是圍繞主題進行組織的。圍繞主題深入擴展的內容構成了一個有序的知識結構體系,不會造成網站結構的混亂。基于wiki的知識管理不但有序而且有利于學習者對知識的查找和應用。
3.4 版本控制,為協作學習提供了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檢驗教學成效的重要手段。傳統協作學習中單一分數、成績評價已不能適應網絡協作學習的要求。wiki平臺,提供了跟蹤記錄的功能。學習者在協作學習中每進行的一次編輯、修改,系統都詳細記錄下來,即使刪除頁面,管理員也能在系統中找到最初的信息版本。教師通過系統動態記錄的信息對個人和集體的學習情況、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的了解,便于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協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更重要的是為教學評價提供了真實的依據。另外,學習者通過“版本對比”做出適當的自我評價,促進自身的發展。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為促進協作學習的開展提供了真實的依據。
3.5 使用簡單
作為一個開放的社會軟件,wiki的使用比較簡單,只要了解一些簡單的規則和編輯功能,就可以在wiki上開展協作學習。而且wiki是免費的,接入網絡以后,就可隨意使用。學習者不必掌握HTML知識就能建立自己的網站或建立集體交流協作學習的空間。
4 小結
綜上所述,wiki作為協作學習平臺提供的獨特優勢是毋庸置疑的,雖然wiki在教育中的應用還處于探索試驗階段,了解和使用wiki的人也不多,但wiki在教育教學中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研究wiki在協作學習中的應用是有意義的,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Withers, Rob. Something wiki this way comes[Z].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2]陳立華,徐建初.wiki:網絡時代協同工作與知識共享的平臺[J].中國信息導報,2005,01:51.
[3]衷克定,鄭彬彬.基于WIKI的協作學習活動設計與實踐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1,01:73-79.
[4]陳明.Blog、Wiki在協作學習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5]余亮,黃榮懷.資源、角色結構化對協作學習結果的影響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01:32-40.
[6]陳超,趙越.基于Web2.0和云計算的協作學習系統設計與實現[J].信息技術,2016,03:101-104.
[7]王衛軍,蔣雙雙,楊微微.基于協作學習的在線課程設計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16,02:68-74-101.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