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文
【摘 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我國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現為尚未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較低、經濟結構不合理、技術進步還不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等。針對這些存在的困境,應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重視創新驅動戰略,從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建立健康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體系。
【關鍵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困境;建議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中央在2007年提出的具有創新色彩的戰略任務,之后十七大報告也載入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科學命題,這無疑顯示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我國今后實現健康發展所應做的舉措,蘊含著深刻的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困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關系到我國經濟全局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任務,不僅有利于經濟的增長,也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本文嘗試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困境進行歸納分析,從而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改善做法。
1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困境
黨和政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并沒有取得根本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傳統的發展觀念尚未轉變
發展觀念對經濟發展方式的形成和轉變具有重大影響。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發展觀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發展觀念已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發展觀念雖然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轉變,在進入21世紀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但是傳統發展觀念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發展觀念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這也是造成經濟發展方式未能實現根本轉變的重要因素。傳統的發展觀念以GDP作為經濟發展的考核方式,導致各地方更加側重于經濟增長的方面,片面的追求數量擴張、高速增長、不重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就極易造成經濟結構比例失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雖然多次提出不以 GDP 作為考核地方發展的主要指標,但是在實際經濟運作過程中,絕大多數地方依然是唯 GDP 是舉。傳統的發展觀念一旦形成,就會產生慣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產生影響,極不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1.2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較低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本目的在于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治理,將環境保護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保障未來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一些地方并沒有正確處理好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為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不顧生態環境的破壞,依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使得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還在延續。這些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促進經濟增長的行為,不僅對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也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首先,以資源消耗為代價換取經濟迅速增長,我國的自然資源數量嚴重削弱,生態環境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另外,資源的消耗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比如,PM2.5的“霧霾”天氣中的一些顆粒對人們的呼吸道產生一定的危害。有些地方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建立嚴格的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制度,對生態環境破壞的行為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處罰措施,使得一些對環境造成破壞的企業等存在著一定的僥幸心理,這無疑導致生態環境的治理能力較低,影響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1.3 經濟結構的不合理
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持續快速增長的階段,經濟結構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三個產業均有了實質性的發展,但是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仍然不合理,工業發展質量不高、農業基礎不強以及服務業發展落后等問題依然存在,需求結構也出現了新的問題,高檔次、低檔次產品需求不均衡,并且出現供給相對過剩的局面。這些都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以至于產生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造成了巨大的發展代價,使得經濟發展方式很難得到根本轉變。
1.4 技術進步還不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
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在于科技創新的競爭。因此,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根本還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有力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為了實現健康發展,需要節能降耗,提高產品質量,實現高效率的生產等等,這都離不開科學技術。新技術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每一個企業都希望研制和運用新技術。然而技術進步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既需要人才,又需要資金。加之我國科研體制中存在不少阻礙技術進步的障礙,技術進步無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都是導致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并未得到根本轉變的原因。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存在以上幾方面的困境,這些困境并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改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困境也需要從多方面進行。
2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建議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從數量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質量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是個系統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綜合措施。為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幾個建議:
2.1 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經濟發展的觀念對經濟增長的方式以及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觀念是把經濟發展簡單的等同于經濟增長,并且把經濟增長又等同于GDP指標的增加,從而混淆了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概念,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有利于指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是科學的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詮釋了科學的發展道路,提出要克服一味只追求 GDP的增長速度但不考慮到環境以及資源的成本、要摒棄只關注物質財富的積累但輕視了人的全方位發展、要考慮到后人的利益而不能僅僅只重視當代人的利益的要求。樹立科學合理的發展理念,加大力度宣傳科學發展理念,使其在廣大領導干部和老百姓中貫徹落實,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在全社會中營造科學發展的氛圍,以五大科學發展理念作為指導,努力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
2.2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要求,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我國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任何的經濟增長都需要依靠資源的消耗,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環境污染,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再走西方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自覺處理好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大力度投資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降低高消耗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做到綠色、循環、低碳、可持續發展。面對日益枯竭的自然資源,中國必須增強資源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建立最嚴格的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制度,對嚴重的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奢侈浪費的行為進行嚴肅查處,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厲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2.3 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①。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同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調整。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內容。優化產業結構需要增加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要重視具有潛在優勢的高技術產業;同時要了解傳統工業的優勢,有針對性大發展傳統工業的優勢,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也離不開四化的支撐,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4 重視創新驅動戰略
經濟發展方式要得到根本轉變,實現國家強盛和競爭力的提升,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根本還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有力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主要是優化資源的配置從而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用最低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以及經濟效益。縱觀全球,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最根本的在于創新實力的競爭。因此,我們必須要與時俱進,走自主創新道路,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解決措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為了能夠在我國經濟發展轉變過程中更好的發揮自主創新的推動作用,我們要努力造就良好的創新環境,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大力度宣傳普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社會創新氛圍,使全社會創新精神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形成結構合理的創新隊伍;完善鼓勵和保障創新的法律制度體系,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的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我國經濟發展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既有利于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又提高了我國經濟的整體實力,對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學習讀本編寫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學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胡學勤.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區別[J].經濟縱橫,2008(1).
[4]趙振華.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若干問題[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2(6).
[5]吳敬璉.做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篇大文章[J].學習期刊,2010(8).
[6]王一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意義和實現途徑[J].理論視野,2008(1).
注釋:
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35.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