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閆志剛
東北振興從未離開過決策層的關注視線。
4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出臺,標志著新一輪東北振興全面啟動。
5月10日,國家發改委東北司司長周建平透露,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輪東北振興三年滾動計劃和一批重大項目,確定振興戰略的路徑圖、時間表。周建平稱,本次振興主要解決東北轉型發展問題,將投資1.6萬億元,圍繞三年滾動計劃,在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約130個重大工程項目。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曹和平認為,東北振興要著眼于整體環境,東北經濟和關內省份幾乎是無縫連接,東北經濟下行,關內省份也會受到影響。東北經濟目前亟需周期性調整,1.6萬億要做產業鏈的整合。
東北經濟亟需周期性調整
《人民周刊》:東北經濟在我國經濟格局中占據著什么樣的位置?當前東北經濟狀況如何?
曹和平:其實東北在我們國家國民經濟體系當中的位置,早年相當于一個原材料基地。比如說東北的煤炭、石油、木材、糧食、鋼材,基本是中國經濟運作發動的能源基礎資源支持力量。但是2005年以后遠洋貿易得到迅猛發展,比如說鋼鐵,我們從澳大利亞運來了鐵礦石;我們的石油,我們的“三桶油”在全世界購買了那么多的油田;我們的糧食,中糧集團現在在南美貿易,而且目前國內糧食增產日趨穩定,使得糧食的缺口減小,你會發現今年糧食相當便宜;再看木材,我們把東南亞和俄羅斯的木材搬了一大部分;再看煤炭,現在我們提倡節能減耗,所以在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過程當中,東北的能源基礎原材料的需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它反而減小了,依賴程度也減弱了。這樣其實也是一件好事,它能使東北這樣一個“過渡采掘”的原材料基地得到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這是第一點,就是東北經濟地位在轉型。東北一直是中國重工業能源基礎原材料板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認為東北GDP的下行,不是經濟規模的下降,是統計價值的下滑,是國民經濟結構裂變的周期性調整,而不是東北經濟的崩潰。
《人民周刊》:為什么東北的勞動力紛紛逃離?缺乏人才吸引力?
曹和平:改革開放前,我們國家的經濟是“內循環”的時候,大規模地采購東北的木頭、原油、糧食和鐵礦石的時候,每年都按計劃分配給它任務,結果東北的經濟反而穩定,它的人均收入反而比關內高。但是一到改革開放,出口導向把市場移到海外的時候,整個的資源配置不再依賴東北,就有一點點麻煩了,比如說你要做電腦、手機,它需要的原材料,東北就很難提供。結果你在別處多建一個工廠,那東北就得關一個廠子,少訂購一些基礎原材料。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隨著經濟發展,關內一些省份也需要一些鉗工、車工等技術性工人,原來東北那些超級廠礦企業里的人才就越來越受歡迎。結果人家深圳沒有工人的話,一出高工資就把東北的工人給搶走了,走一個八級鉗工,全家就都遷走了。
東北人力資源板塊確實是結構有些單一,國企的人才較多,國企員工的工作習慣已經養成。而目前東北經濟處于下行期,是需要資本進行推動的,缺少這樣一個板塊——金融創新的人才。最近我在研究國企,我發現我們有些人丑化國企的現象特別嚴重,你會發現近幾年在海外并購失敗的幾乎都是民營企業,而央企在海外的投資幾乎都成功了。央企的市場反應遲鈍,但是央企的信用資源穩健,結果經濟一處在下行期,央企的信用資源就占優勢了,央企的比較優勢是在資本信用領域,而民營企業的比較優勢是在市場領域。要讓東北的央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補上短板,降下成本,去國企化肯定是不行的。
1.6萬億要做產業鏈的整合
《人民周刊》:振興東北,被多次提及,為何依然會出現經濟下滑的局面?問題癥結在哪?
曹和平:你知道全世界經濟其實是可以分類的,一種是美國和英國乃至歐洲這種經濟,我們稱之為發達經濟;還有一種資源型經濟,比如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中國的東北。東北經濟跟中國關內經濟是不一樣的,所以改革開放后的所有出口導向和投資拉動型經濟政策其實是偏好關內沿海省份的,當你政策對這些地區利好的話,一定是對東北那個地區是不利的。
那么東北經濟、俄羅斯經濟、澳大利亞經濟、加拿大經濟和中東經濟,它有什么特色呢?它是資源型的,資源型的一般重資金、重資產、重裝備,你一個機器挖下去那個規模是相當大的,它是周期相當的集中,資本要求很大,它對零售市場的依賴非常重,但是他自己這種經濟又沒有零售市場,比方說俄羅斯的石油,一定賣到外邊來你才能賣出錢來,所以這種經濟有兩個缺陷:第一,重資產、重資本、重裝備;第二個缺陷是它的對零售市場的依賴,自己是零控制的。那這就有一個好處在哪呢?你會發現它的人均GDP漲的時候特別快,看看俄羅斯人均收入一直比我們高,看看沙特人均GDP五六萬塊錢。所以,資源型的經濟一般有兩弊,但是也有一利,而且這一個利的權重和那兩個弊大概持平,這就是東北經濟的特色。
《人民周刊》:本次振興主要解決東北轉型發展問題,將投資1.6萬億元,圍繞三年滾動計劃,在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約130個重大工程項目。您怎么看?
曹和平:這個時候你會發現,1.6萬億下去,如果能夠圍繞著東北的核心企業,而展開產業鏈上下游工序的有機整合,一個產業鏈上下游工序整合完備以后,相鄰的產業又兩兩整合,那東北的產業群的核心競爭力就起來了。第二點,廠商中間品恐怕能夠形成第三方平臺市場服務,讓東北的產業既具有生產的能力,又具有定價的能力。如果1.6萬億下去,東北地區能夠獲得金融資本市場配套,生產型服務業和生產廠家本身的金融業的發展,那東北就能趕上中國發展的步伐。所以我覺著,東北振興或者東北經濟重新獲得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位置,現在有了這1.6萬億的輸血,基本上有一個非常好的改觀。我們也能夠預期,未來一段時間它能夠更大幅度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