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鎧+曹妍群+劉冬強
【摘 要】研討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通過討論為主而達到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本文探討了在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以“分組—討論—協作”的模式開展研討式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該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研討式教學法;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
局部解剖學是是在系統解剖學的基礎上,按照人體的局部分區,研究各區域內器官與結構的位置、形態、毗鄰、層次關系和臨床應用的科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目前,因三年制大專醫學院校招生規模擴大,相對應的卻是實驗教學資源的匱乏,主要表現在解剖學實驗教學尸體的老化、匱乏等現象,無法滿足讓每個學生能親自在尸體上進行解剖學習;此外,我校進行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主要還是以教師示教、學生自行觀看標本為主的教學方法。因此,在這種教學環境和方法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欠佳。研討式教學法因注重最大程度挖掘“教”與“學”的潛能[1],通過“討論”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得到廣大教育者的關注,但在三年制大專課程教學中研究不多,特別缺乏在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研究。因此,本文通過探討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研討式教學法的開展及實踐,為三年制醫學實驗教學提供可借鑒的一種教學模式。
1 研討式教學法開展的條件
1.1 學生主體方面
三年制大專醫學院校學生的層次并不是很高,學生自主學習及探索的能力并不強,如果是新課便開展研討式教學法并不適合該層次的學生,而局部解剖學課程的開展是建立在系統解剖學基礎上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解剖學基礎知識,實驗課前學生也已經學習了相關理論知識,因此,在該層次學生中開展實驗課的研討式教學是可行的,并在考慮的學生實際情況下能更充分地發揮出研討教學法的優勢來。因此,實驗課在開展研討式教學之前應讓學生知道研討的問題,預備一定時間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及總結,為實驗研討的開展做好準備。
1.2 教師主體方面
研討式教學法注重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但并不能忽略教師的作用,教師在開展研討式教學前對討論的問題應進行精心設計,問題應緊扣實驗教學目標,并與臨床相關知識緊密連接,難度要適中,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此外,教師在研討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成為討論的主體,又要適當引導討論的方向,督促每個學生都應該參與到討論中來。
2 研討式教學法的實施
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因教學標本缺乏、老化等現象,無法滿足每位學生均可進行解剖學習,因此在進行研討式教學法中,采用“分組—討論—協作”的模式開展。
2.1 分組
每間實驗室容納20名學生開展教學,并將學生分為5組(4人/組),每組中,安排一個負責人,負責問題的收集、組織本組成員進行討論及學習,要求每次討論學習中,負責人應輪流替換,督促所有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
2.2 討論
討論分兩個部分,首先,應根據教師根據實驗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進行討論;其次在進行討論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討論。討論可以分為組內成員進行討論或組間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主要扮演主持者的角色,通過觀察學生的討論去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如遇到某個問題,所有的學生都不能給予正確的答案,或者各持己見而無法統一意見,那么教師就應該對問題進行梳理,并不一定給予正確的答案,可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去思考,進而找到正確的答案。其次,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分析,綜合意見、糾正錯誤、補充不足,對現有知識進行相應的擴充,對前后知識點進行有效銜接,與臨床知識緊密結合,對已有知識進一步進行鞏固復習。
2.3 協作
局部解剖學與臨床外科的相關知識密切相關,鍛煉學生“團隊精神”在外科手術中非常重要,在研討式實驗教學中,無論是討論還是對尸體進行局部解剖,均以組為單位進行,強調團隊的重要性。例如在討論中有負責人要統籌大局,組內成員要對問題進行補充、互助;在對尸體進行解剖學習中,負責人主刀,其余成員分工合作。
3 研討式教學法的考核
為達到“以考促學、以考促教”,對傳統的實驗考核必定進行改革,在研討式教學模式開展中,可較大幅度提高學生平時成績的百分比,可提高至30%,其中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均可作為測評的指標,以便更好的反應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并能更好讓教師評估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4 討論
研討式教學法通過討論這一環節能促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學習,能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團隊精神的綜合素質,盡管該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實際上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首先體現在對討論問題的精心設計上,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合理地設計討論題,提出的問題既要充分體現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還必須具有啟發性,提高學生對“枯燥”解剖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對于問題的引導,教師可以遵循“由深到淺提問,再由淺入深分析”的原則;其次,研討式教學主要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及思考能力,但濫用“討論”,肯能會導致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偏離了教學內容,造成混亂的場面,不僅浪費了時間,也沒有達到教學目的,因此,教師的引導作用非常重要,一些簡單的知識,可讓學生自主學習,不需要“討論”,而對難點、重點或者是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通過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更深刻的去學習及鞏固知識點。
總之,“分組—討論—協作”研討式教學模式在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確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但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模式和方法也不斷的提高和變化著,例如在討論過程中,可引入啟發式教學或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或使用信息化手段,學生不僅在實驗室可進行討論,也可在教學網絡上進行討論。因此,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及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麗梅.基于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方法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1):19-21.
[責任編輯:王偉平]